"30微克"的份量--戊型肝炎疫苗自主创新培育纪实(图)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30微克"的份量--戊型肝炎疫苗自主创新培育纪实(图)

2012年01月12日 15: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记者钟云华 殷陆君

 

戊肝疫苗

 

    1月11日上午9点,北京,科技部正式对外宣告,中国第一个全面自主创新的基因工程病毒疫苗——戊型肝炎(简称“戊肝”)疫苗,正式诞生。

    这是50年来,人类在经受10余次万人以上戊肝重大疫情之后,等来的一声捷报。这意味着,对付戊型肝炎,这一发病率高居成年人急性病毒性肝炎之首、病死率为甲肝十倍的“恶魔”,人类终于有了防守之盾。

    全球各国戊肝疫苗研发竞赛,应声而止。世界好奇的是,这株造福人类的非凡疫苗,是如何培育的?它为什么扎根在新药研制并不领先的中国大地?它的出生地,为什么会落在偏居一隅的厦门大学?


    戊肝疫苗成长的足迹告诉我们:

    一份30微克疫苗,浸透着200多人的研发团队、14年攻坚克难、近5亿元研发投入、12万人参与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临床试验的汗水、泪水;

    一份30微克疫苗,汇聚了我国各级政府对重大科技专项的拉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推力、鼓励人才自主创新环境的助力、无私奉献、勇于登攀创新团队的动力。

    一份30微克疫苗背后,矗立着展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闪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新亮彩的里程碑。

    “30微克”的份量,重于泰山。

 

戊肝病毒保护性位点的空间结构


    (一) 写在餐巾纸上的项目报告

    冬日,厦门,海风轻轻吹拂着绿树成荫的厦门大学。

    从一栋低矮的白色小楼里,走来笑脸相迎的夏宁邵。这小个子湖南人,就是技惊世界的疫苗研发团队的领头人。

    2005年的一天,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接到了一个北京电话,对方说,自己是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中心的,建议戊肝疫苗研发工作申报“十一五”国家“863”计划当年的探索类项目。

    正是这个差点被认为是商业骚扰的北京来电,将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项目——正在申请I/II期临床实验的戊肝疫苗研发,拉进了国家级科技计划支持体系,插上了国家扶持的有力翅膀。

    让研发团队难忘的,还有项目进入“十一五”国家“863”“疫苗与抗体工程”重大项目的传奇经历。2006年的一天,他偶然听说国家“863”“疫苗与抗体工程”重大项目申报正在进行,急急忙忙从厦门赶到北京。在申报截止的最后时刻,他找到了科技部社会发展司生物医药处等几个处室的人。对方一听“自主创新,基因工程病毒疫苗”,有些奇怪:这个印象里原来有,但电脑里却没有找到的项目,估计是录入时出点问题。赶紧让他写下项目名称。一时找不到纸张,夏宁邵就写在餐巾纸上。

    拿起这张特别的餐巾纸,生物医药处同志笑着对夏宁邵说:“这可能是一个历史性时刻”。

    两小时后,夏宁邵等来了几个部门研究后特准参加答辩的好消息。四小时后,他最后一个走进专家评审会议室,答辩顺利通过!

    从此,戊肝疫苗研究犹如顺风车驶入快车道。2007年,项目获得国家批准进入III期临床试验。2009年,完成江苏省12万名志愿者参与的临床试验,确证了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疫苗成功了!

    “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担任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张军说,“我们问自己,如果我们不是自主创新的,不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从市长到村长,都不认识,多少组织工作,人家可能这么支持我们吗?不可能啊!”

    研发团队忘不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同志,特事特办,将疫苗的新药证书、生产文号申请、疫苗样品的检验,纳入特殊评审程序;忘不了福建省政府领导多次批示,并三次带队到北京,专为项目请支持;忘不了福建省药监局的同志,一个月一个月,对项目进行跟踪、帮扶;忘不了厦门市委、市政府,特别是科技局的同志,每遇难关,总得到他们雪中送炭的周到服务。

    夏宁邵说:“人们说戊肝疫苗是基因工程的成果,我们说,这是国家工程的成果。”

(责任编辑:尹彦宏)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