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北京大兴农村“三起来”

2012年10月12日 09:5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记者 苏民
    土地流转起来,农业产业实现升级;村集体资产经营起来,农民分红提升近八成;农民组织起来,7万农户抱团闯市场——

    在北京市大兴区,农民、农业、农村正在发生着喜人变化:18万亩土地流转整合,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百余亿元村级集体资产有效经营,带动农民增收,去年全区村集体股份分红4.8亿元,同比增长79%;7万农户组织程度提高,推进市场化进程,508家专业合作社成立,年销售收入达12亿元。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是未来京郊农业发展的主方向。”大兴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所谓‘三起来’,就是让土地流转起来、让资产经营起来、让农民组织起来。”

    昔日玉米地变身科技园

    大兴区魏善庄镇王各庄村北,一片占地950亩的农业科技观光园,各种新品种的农作物刚刚成熟,每天都会有千余市民来此观光,而在两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玉米田。

    “过去地里也就种种玉米、麦子,挣不了俩钱儿。现在土地流转,让咱这块地升级啦!”种了多年玉米的王各庄村村民回学雨感慨地说。

    去年,魏善庄镇引来了大项目,要建一处大型农业科技观光园。“土地分散在农民手中,只有通过流转的方式集中起来才能进行产业升级。”该镇负责人表示。

    村里200多户农民的土地化零为整,回学雨家的地就在其中,“每亩地每年2500元的流转金,比种玉米来钱。”回学雨说。

    流转起来的土地并没有变成厂房和车间,依旧是绿色的农业。记者在这里看到,一幢幢大棚种植的都是黑花生、紫背天葵、白皮苦瓜等珍品特菜。

    回学雨也成了科技园的员工:“每月两千多工资,还有五险,干的还是咱拿手的农活。”

    科技园负责人李静告诉记者,目前周边村子有200多名农民在农业科技园就业。

    在整个大兴,目前已实现流转土地18.8万亩,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引进高端农业,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政府还给予土地流转补贴,让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

    农民有了“专业资产管家”

    “没听说过吧,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帮咱农民来打理呢。”大兴区黄村镇李营村村支书王建国自豪地说。

    如今,黄村镇成立了专业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聘请了专门的管理人才,为农民担当“资产管家”。工作人员定期调研各家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时调整业态,倾力保障村民的利益。

    目前,大兴区村级集体资产总额171.5亿元。为了让这些资产经营起来,该区借助区镇的招商平台、项目平台、产业平台,不断开拓集体资产经营渠道,努力实现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资产、资产变效益,去年集体经济组织集中理财收益达3.4亿元。

    黄村镇6个村有3.2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在“专业资产管家”的经营下,农民的集体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经营性收益比上一年增长了四成。

    靠合作社坐在家就能种地

    “成立农民合作社,成为利益共同体,农民集体闯市场。”大兴区安定镇圣泽林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曹文廷说,120户梨农、2000多亩土地,组成了最初的圣泽林梨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规模大了,也就有了更多的底气去闯市场。“成立第一年,合作社就提出了‘价格保底’,保底价比市场价高10%,此外,合作社还会再根据盈利分红。”曹文廷说。那年年底,老曹开着车挨家挨户送分红,农民看到了实惠,第二年更多农户加入进来。

    合作社实行的是种植流程统一管理的模式,从花粉、果袋的采购,到剪枝、护理都为农户提供统一服务。“统一采购农资,质量好、价格低,合作社还送到家里来,该剪枝了,合作社的技术队就会派人来帮咱们剪,到了该收成的时候更不用自己操心,合作社早早就会安排专车挨家挨户拉。”榆垡镇张家务村的梨农王春涌说,“如今咱坐在家里种地,省心。”

    如今,圣泽林梨专业合作社230户梨农集体闯市场,年均收入增幅达10%左右。目前,大兴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508家,带动全区80%的农户,涉及蔬菜、果品、畜禽养殖等,合作区域覆盖了全区所有镇村,全区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达到12亿元。

    

(责任编辑:魏敏)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