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推动工业升级 柳州打造传统产业"百年老店"

2013年09月28日 09:2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柳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全国闻名的老工业基地。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在柳州布局了柳州钢铁厂、柳州空压机厂、柳州化肥厂、柳州微型汽车厂等10个重点工业项目。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当初的10个工厂如今都有长足的发展,而柳州的工业基础也日益深厚,完成了“柳州制造—柳州创造—柳州智造”三次历史性转型,向着打造传统产业“百年老店”的目标迈进。

  以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生机活力

  作为广西的工业重镇,柳州以广西十三分之一的面积、十二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广西四分之一的工业经济总量,位置举足轻重。柳州是一个传统工业城市,柳工、柳钢这些传统产业经历了近半个世纪风雨洗礼,至今仍在柳州的工业发展中处于支柱地位。实践证明,传统产业不是因循守旧的代名词,打造传统产业的百年老店,需要给它们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认为,传统与新兴是相对的,传统产业只要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就能走在时代的前列。从2006年起,柳州市坚持每年拿出4500万元用于支持工业技术改造,截至去年底,企业更新改造投资已经达到761亿元,年均增速近50%。

  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是一家千万吨级的钢铁企业,在近年来钢铁业行业面临巨大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较好的盈利水平。柳州钢铁集团副总经济师梅铭德告诉记者,柳钢能在柳州这样一个没有任何铁矿石资源的城市发展起来,而且经济效益在全国钢铁行业里保持先进,很重要的就是抓自主创新、抓技术改造,通过生产的优化出效益。近10年来,柳钢先后建成了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烧结机烟气脱硫、焦炉干熄焦、高炉煤气余压发电、转炉煤气回收、蒸汽余热利用、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等一大批循环经济项目,工业“三废”全部回收利用或达标排放,实现了“增产减污”的绿色目标。柳钢还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大力开发生产高效、节能型钢铁新材料,特别是集中优势力量开发的超深冲汽车、家电冷轧板产品,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了产品的绿色化。“以发电为例,目前柳钢每年自发电量达40亿度,占到企业用电量的75%。”梅铭德说。

  以“两化融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信息化是传统产业创新和转型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柳州市坚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基点,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集成应用,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建设,加快信息产业发展。

  据柳州市工信委主任牛继昌介绍,“柳州在推进‘两化融合’的实践中,按照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展开,聚焦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了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培育了一批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区域先进制造水平、产业能级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早在2009年,柳州就成为继北京、上海后第三个汽车年产量超过100万辆的城市,也是我国城市人均生产汽车最多的城市。在上汽通用五菱的整车装配车间,记者看到偌大的生产线上工人不多,但生产节奏紧张有序。公司信息系统与服务科经理邓明宗介绍说,上汽通用五菱公司近年来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建立了工厂业务管理与信息管理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这套系统由数据中心、企业资源管理、物流执行等多个系统组成,可以整合来自各个分厂和车间的信息数据,既能够协助各业务部门开展日常工作,也可给领导层提供决策参考。按照国际汽车工业的通行标准,一款汽车从设计冻结到量产车下线的周期在12至16个月。而上汽通用五菱通过“两化融合”,已经把这个周期改写为8至12个月。

  目前,柳州的工业化水平已达60%,工业转型和加快服务业发展迫在眉睫。为此,柳州提出了“五个计划”和“两个加快”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五个计划是:“十大工业结构调整工程”重点项目实施计划、强优企业培训计划、中小企业上台阶培育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训计划、工业招商计划。两个加快是: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和加快县域工业发展。

  今年4月,柳州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高分通过工信部“两化融合”试验专家组验收。6月,自治区专门召开推进实施工业化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形成“柳州经验”的试验区工作模式将在全区推广。

  以生态建设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在发展传统工业的同时,如何保持生态环境的优美,是不少地方亟待解决的难题。柳州是有着“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之称的工业城市。这得益于“十一五”以来,柳州坚持的以生态环保和自主创新为标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柳州发展工业的过程中,由于环境保护相对滞后,被称为“酸雨城市”。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认为,柳州是一个既不沿海又不沿边,工业生产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唯一可以依托的就是环境。如果不能加强环境保护,柳州的工业就没有明天,也不可能实现转型升级,更不可能成为“百年老店”。近年来,柳州先后投入600多亿元用于环境保护,突出做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与此同时,加快企业退城进郊进园,对东风化工、三柳化工等污染企业实施破产重组或搬迁,总共拔掉了城市内的27个烟囱,彻底改变了“工厂在城中,城在工厂中”的城市布局。如今,柳州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4.48%,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5.7%,市民出门平均500米就有休闲绿地。全市市区空气优良天数352天,空气优良率达98%。在调研采访中,我们多次乘车穿越柳江,放眼望去随处可见市民在岸边垂钓,孩子在水中嬉戏,柳州的环境由此可见一斑。

  沿柳江而行,“百里柳江、百里画廊”的美景尽收眼底,“生态工业”在柳州这个老工业城市已经变成了现实。“如今柳州的工业化率已经达到60%,进入了工业化中后阶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把重心放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进一步丰富柳州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在重点发展领域进行大胆创新和尝试,加快经济升级、城市转型,为打造柳州经济升级版提供强力支撑。”郑俊康说。

  本报赴广西采访组记者:王若竹 郑 波 杨国民 周骁骏 童 政 董 磊 于 泳

  执笔:于 泳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