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武汉如何扮靓“国际范儿”

2013年11月07日 15:11   来源:经济日报   郑明桥

  武汉如何扮靓“国际范儿”

  本报记者 郑明桥

  这是武汉光谷广场一景。被誉为“中国光谷”的武汉东湖示范区是我国继中关村之后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里汇集了近百所高校和科研院所、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还有代表亚洲光电技术最高水平的国家光电实验室。

  新华社记者 程 敏摄

  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武汉最欠缺的是软实力,最突出的问题是城市文化内涵不足,产业结构也需要优化

  “武汉要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这是武汉市市长唐良智在今年初提出的发展目标。

  10月22日,美国史带投资集团董事长莫利斯·格林伯格先生获得武汉市荣誉市民称号,成为该市第14位外籍荣誉市民。

  记者从武汉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获悉,今年1月至9月,共有8000余名外籍人士在该市办理入境1年及以上的居留许可。8000人,相对武汉这座拥有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意味着什么?武汉“国际大都市”的城市韵味愈发浓郁。

  硬件建设加快

  “从武汉当前的硬件条件来看,应该说在国际化道路的进程中迈开了一大步。”武昌区紫阳街办事处主任付文芳对记者说。

  近年来武汉航空、铁路、水运国际大通道建设拓展迅猛,新辟武汉至巴黎等9条国际及地区航线,武汉国际航线累计达到25条,成为中部地区拥有国际航线最多的城市;航空口岸出入境68万人次,增长57.6%。“汉新欧”铁路国际货运专列17天内穿越亚欧6国,直达捷克。

  对外交通发达、加快建设的城市地铁、日益增加的国际经贸合作与交流,都让不少市民认为,武汉确实越来越有“国际范”了。

  热爱旅游的刘小姐,对在家门口就能够办理出境赴美旅游充满期待。她说,武汉已争取到美国驻汉总领事馆2015年开办签证业务,这意味着武汉市民办理赴美签证将不用再跑京沪穗了,不出武汉就可办理。

  随着武汉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扩大,在汉的外企和外籍人士数量也日益增多,不经意间,在居民小区里遇到外籍业主已屡见不鲜。

  软环境明显不足

  武汉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软环境建设亟待加强。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教授认为,武汉市虽然在城市建设等硬件上迈开了步伐,但是要走向国际化,亟待加强软环境建设。他说,武汉市民的“国际意识还较低”。

  在付文芳的眼里,武汉国际化软环境最突出的问题是城市文化的内涵不足。以她所在的紫阳街为例,近年来的城市绿化建设,从蛇山到紫阳公园的绿化和景观很漂亮,但仍然缺乏给人印象深刻的文化印迹。付文芳认为,武汉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需要加强对自身文化的保护,延续和保护老街区的历史文化;同时应提高市民的文化底蕴,努力向市民传播各方面的文明意识。

  武汉迈进世界城市还有一定距离,《武汉2049规划》明确了城市发展目标上,武汉2049年将成为中国有核心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承担起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和国家物流中心等国家层面的战略功能,并力争建成世界城市。

  据了解,目前在国内,开展远景战略规划的城市屈指可数,仅有北京、深圳和武汉3个城市。武汉冲击世界城市的目标一出台,部分市民和有关专家认为,真正实现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绝非一个远景规划就可以全部解决,还需要提出更加明晰的建设路径和付诸几代人的努力,“最终能否成功尚难预判”。

  产业结构待优化

  国际上公认的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条件主要有政治影响力、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吴传清教授分析认为,“从这一标准看,要把武汉打造成为纽约、伦敦这样的综合性国际化大都市的难度很大。武汉最大的弱项在于国际化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金融中心等级偏低,跨国公司总部偏少,外国人、国际组织数量比重偏低等。”

  目前,仅吸引世界500强落户一项指标,武汉与国内众多城市相比就存在很大差距。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落户武汉的世界500强有194家,低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武汉拥有境外500强地区性总部2家、境外银行分行(办事处)6家。

  在产业结构方面,《武汉2049规划》提出,204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0%,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要达到50%以上。这只是与目前的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产业结构比例相当。武汉市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武汉市服务业发展形势报告》显示,2012年,该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833.05亿元,同比增长10.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7.9%。因此,武汉市服务业发展还面临着总量不大、增速不快、结构不优、企业竞争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现在要完全定好未来36年时间的发展,然后完完全全按照规划来执行,肯定是不可能的,目前作出的远景规划只能制订大致的路径和方向,作出方向性的指导和引领。”《武汉2049规划》编制带头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李晓江说。

  世界城市的目标对武汉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