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湖北十堰:三大资本“撬动”特色农业开发

2014年04月02日 13:0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十堰4月2日讯(记者 魏劲松 柳洁 通讯员 马献伦涂杨晟)日前,国际农发基金(IFAD)支持秦巴山片区十堰市农业特色产业开发项目启动,该基金将提供4380万美元贷款,用于促进项目区农户尽快脱贫。去年以来,外来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湖北十堰特色农业开发的总投资为300多亿元以上。一个以三大资本为引领,内外联动的山区农业投资热兴起,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市委书记周霁说:“十堰位于武当山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岸边,生物资源富集、生态环境天然,同时还是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产业富农的必由之路。”

  据介绍,以知名企业为主的外来资本,包括全国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是新增现代农业开发投资的先锋。海亮集团是全国企业500强中17位,在十堰市投资50亿元,开发中国最大的现代有机农业。人福药业是500强企业,投资30亿元,开发“十堰医药宝库”在竹溪和十堰城区建生物产业园。

  以市内工商企业为主的工商资本,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非农工商企业共180多家,是新增农业开发投资的主力军。2013年6月初,十堰市内31家非农工商企业,与各县市签订投资45亿元。2012年,湖北子胥湖集团投资56亿元,在郧县建设集生态环保、生态观光、生态农业、生态城镇于一体的子胥湖生态新区。

  以民营业主为主的民间资本,包括个体老板和回乡创业的农民及其它社会组织,近年来共投资50多亿元,是农业投资的新增点。民间资本投资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亿元,主要涉及建设产业基地,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从事农产品流通等领域,涉及范围广,投资方式灵活。其中汉江生态农业发展公司,投资1.45亿元,在郧县安阳乡兴办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三大资本投资十堰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凸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农产品加工中心呼之欲出。

  促进了产业基地建设。海亮集团新建5万亩有机蔬菜基地;统香食品与农民签订订单蔬菜基地2万亩;武当道茶核心企业龙王垭、梅子贡、圣水带动当地茶叶基地10多万亩;雨润集团带动丹江口市养鸡3000万多只。近两年,全市特色农业基地面积每年以30万亩的建设速度递增,一年新建的基地面积相当于过去3年之和。目前,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已达470万亩,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和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

  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外来资本和工商资本,不少参与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极大的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赫斯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开发的茶多酚、儿茶素、茶碱等茶叶深加工产品,项目建成后,年可加工干茶1.8万吨,实现产值30多亿元以上。农夫山泉利用丹江口一库清水,生产纯净水,年产值达20多亿元。人福药业投资30多亿元,建设鄂西北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有效带动了十堰中药材及生物医药开发;康师傅与十堰民营企业联合开发红薯加工系列产品,促进了红薯产业转化增值。近年来,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每年保持45%以上的速度增长,其发展速度前所未有。

  促进了农业产业系列开发。三大资本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均有参与,延伸增粗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率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实现了一三产业有机融合;发展农产品物流,搞活了山区农产品流通;兴建产业基地,提升了基地标准化水平;发展农产品加工,提高了农业转化增值。近两年,十堰特色农业产值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2013年达到160多亿元,增40%。

  有效缓解了山区特色产业开发的资金瓶颈问题。开发缺项目、缺资金是困扰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三大资本进军农业,数百亿的资金的进入,为产业开发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同时,三大资本,特别是外来资本的进入,还带来了理念、信息、技术、市场、品牌等诸多先进生产要素,对山区农业转型和现代农业建设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推动作用。

  促进了山区农民增收和城镇化进程。三大资本进军农业,通过带基地、深加工、活流通,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竹溪、竹山两地农民收入50%来自茶叶产业,梅子贡茶叶公司仅在竹溪汇湾乡就带动了当地8000多个茶农,每个茶农茶叶平均收入在1万多元,户平最高收入达8万多元。农夫山泉开发纯净水,就地安排农民1000多人就业;统香食品公司在市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安排农民300多人就地就业。

  2013年,全市农民人平从特色产业开发中增加收入2300余元,占农民当地纯收入的39.3%;新增特色产业基地30万亩,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200亿元,增长40%;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3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个。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