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博会”预热自贸区谈判 助力鲁韩经贸发展

2014年07月11日 13: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济南7月11日讯(记者管斌、通讯员王远海)汉江两岸拂“汉风”,齐鲁大地涌“韩流”。2014第三届(济南)韩国商品博览会7月11日在山东的省会济南如期开展,300余家韩国参展商高涨的参展热情背后,不仅仅是势不可挡的“韩流”正在悄然影响着齐鲁人家的生活和由此带来的巨大商机,中韩两地的商家们更是在为不久就要到来的中韩自贸区建设积极预热备战。

  山东——中韩贸易的桥头堡

  作为最早与韩国开展经贸往来的省份,韩国在华投资的“半壁江山”落户山东。2013年,山东与韩国进出口294.6亿美元,约占中韩贸易总量的11%。山东机电产品、纺织服装、农产品、水海产品对韩出口位居全国前列。

  目前,便捷的交通正在铺就起鲁韩深化合作的黄金大道。山东沿海港口与韩国开通有8条海上定期客货班轮航线,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4个国际机场每周有往返韩国的航班,山东还是中韩两国确定的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项目的试点地区。此外,依托中铁渤海铁路轮渡,山东正探讨推进中韩铁路轮渡项目,进一步促进与韩国的互联互通。

  据了解,山东各县市与韩国各级地方政府建立了22对友城关系,是中国与韩国建立友城关系最多的省份。利用这一优势,山东将围绕新兴产业和循环经济、地方城市、园区、旅游会展,以及农产品食品对韩出口、产品标准交流与互认等领域,积极推动中韩地方经济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正在致力于金融改革的山东,与韩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已经在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已有5家韩资银行在山东设立了7个分行,另有1家韩国投资的金融担保公司在山东落地。此外,山东企业赴韩投资日益活跃。特别是去年,山东的迪尚集团成功收购韩国著名的上市服装企业Avista公司,成为首例中国企业并购韩国上市公司案例,也为加强山东与韩国金融领域的深度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近日,中韩两国领导人就中韩自贸区建设“时间表”达成共识:争取今年年底前完成中韩自贸区谈判。鲁韩经贸合作秉天时、得地利、应人和,有望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济韩合作步入快车道

  济南作为山东的省会,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中韩经贸等方面的往来,在中韩建交的第二年即1993年,济南市就和韩国水原市结为友好城市;在2011年6月,又与大田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城市关系,以此为纽带,济南与韩国的双边关系稳步发展,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截止去年底,韩国企业在济南设立了116个投资项目,包括韩国LG、SK、锦湖、大宇等享誉世界的品牌企业纷纷在济南落地生根;2013年,济南市对韩国实现进出口额25774万美元,同比增长11.9%,增长幅度保持高位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1日,山东省黄淮海集团、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济南新材料产业园、韩国实相国际株式会社共同签订了四方合作框架协议,全面启动中韩尖端产业融合园项目。此次合作不仅为韩国企业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提高市场份额提供了机遇,也将有力推动济南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韩博会成为济韩深化合作新引擎

  作为山东省全力打造的中韩贸易的唯一交流平台,中国(济南)韩国商品博览会自2012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两届,两届展会吸引了563家韩国本土及国内韩资企业参展,累计展出面积5万平米,接待各界客商5万余人,韩国各具特色的高端时尚精品深受国内消费者的喜爱,吸引了大批省内外采购商前来洽谈采购,有力地推动了济韩贸易的发展。韩博会以其规模大、影响广、内容丰富、国际化程度高成为众多韩国企业招商宣传、开拓中国市场的首选贸易平台。

  本次韩博会吸引了来自韩国本土的320家企业参展,韩国国内参展商1000人之多,省内及周边省份采购商团10000人以上参展,展出面积达20000余平方米。韩国本土企业参展数量较上届增加了两倍,是近年来韩国本土企业参与国内展会最集中、数量最多的一次,堪称韩国企业参与国内展会之最,本届韩博会将成为拉动鲁韩经贸交流的新引擎。

  据介绍本届韩博会的亮点是:一是主办层次高。本次展会首次与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合作。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韩国贸易馆)是韩国政府下属的对外贸易促进机构,是非营利性的官方机构。展会期间韩国投资贸易振兴公社韩国本部部长(副部级)、大韩民国驻青岛总领事馆将来济参加展会开幕式。二是展会影响力大。本次展会组织韩国本土320家中小企业参展,从展品数量及丰富程度上来讲,是目前全球举办的规模最大的韩国商品主题的展览会,届时会有来自省内外的500多家专业采购商参会。三是带动作用明显。近年“韩流”升温,带动了韩国商品在中国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中的逐步热销。此次博览会我们将重点组织山东省的商贸企业参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进出口贸易领域,培育壮大贸易实体。通过韩博会的举办,对济南市乃至华东地区消费者将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对于刺激消费、拉动需求,将起到较强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