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包括中国经济网在内的网络媒体河南行报道组走进张营移民村。该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113人,550人。去年以来,该村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建成了特色突出、生态移居、品味一流的移民新村,并发展一蔬菜、茶叶为主的支柱产业,确保移民能发展、可致富。中国经济网2012年5月摄
张营移民村的建筑经过广泛考察论证,选择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徽派建筑风格作为移民新村基本模式,并通过精心设计,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建设品味。同时,充分发挥工程监理和移民代表作用,严把各个环节。中国经济网2012年5月摄
张营移民村以建设园林小区为目标,在搞好区域绿化的基础上,布设了石凉亭和村牌标识,全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态移居的新农村。移民的各种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向着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稳步迈进。中国经济网2012年5月摄
2012年5月,包括中国经济网在内的网络媒体河南行报道组走进丹阳移民村。图为广武镇第二批移民安置新村,取名为丹阳村。其村名源自丹江口库区(丹)、荥阳(阳)各取一字组合而成,代表着荥阳淅川结良缘,携手共建新家园的美好寓意。丹阳移民新村由来自淅川县上集镇白石崖、贾沟两村组合成的123户503人组成。中国经济网2012年5月摄
2012年5月,包括中国经济网在内的网络媒体河南行报道组走进丹阳移民村。图为丹阳村门口的体育健身设施。移民群众出来乍到,面临气候、风俗习惯、生活成本上升与收入渠道不适应,也受到亲情割断、社会关系重组等影响。广武镇的移民干部们深入了解移民群众的各种需求,不仅在硬件建设上让群众满意,在软件上也让群众放心。中国经济网2012年5月摄
(责任编辑:王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