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多种效益惠及九省二市 全面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2014年08月13日 11:14   来源: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13日讯(记者宋雅静)三峡工程自2003年首批机组并网发电至今,将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惠及湖北、河南、江苏、广东、重庆等九省二市。然而这座当今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于国于民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又为当今我国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怎样的效益?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网记者近日一路南下,至湖北、上海、广东三地的三峡工程的电站、工作间、装备制造厂等进行深入采访。

  惠及华中、华东、南方等

  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造血干细胞“

  在宜昌三峡大坝处,中国经济网记者获准进入三峡电站内部进行参观采访,在采访中获悉,2003年~2014年6月,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超过7462亿kW?h。

  它作为我国西电东送和南北互供的骨干电源点,为华中、华东和南方等十省市的经济发展提供电力支持,有效缓解了这些地区用电紧张的局面,对经济的发展建设,更是意义重要且深远。

  在我国经济格局中,华中地区是全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是中国工农业的心脏和交通中心。华东地区因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等,是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经济区。轻工、机械、电子工业在全国占主导地位。南方更是有长江沿岸工业带和沪宁杭工业区这样的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也是我国轻工业的工业基地。如果没有三峡工程提供稳定的发电量,势必将会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从蝴蝶效应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三峡工程为这些地区源源不断提供的的稳定电量,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基础供应,全面配合和支撑了这些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恰是具有“造血干细胞“的意义。

  雾霾问题凸显 三峡积极促进节能减排

  在关注三峡工程的问题上,人们更多的是聚焦在经济效益上,鲜有关注的是,它在促进我国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我国在发展进程中,大气污染矛盾日益凸显的环境下,三峡工程的清洁能源对减少污染的贡献不容忽视。如果根据我国2012年以前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我国92%的城市是基本达标的。但根据新的标准,仅有3个城市的PM2.5达标。足以看出我国空气质量有多严重,所以在大环境下,选择清洁能源也是节能减排治理雾霾的必要之选。在清洁能源中,我们了解水电是最为清洁安全的能源来源,而三峡工程恰恰就是我国最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所以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之后,它对我国促进节能减排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亦将日益重要。

  数据显示,近日三峡电站、葛洲坝电站、溪洛渡电站和向家坝电站日发电总量首次突破10亿千瓦时,达到10.1226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天可节约标准煤30多万吨。

  此外中国经济网记者在上海的采访中了解到,三峡工程自投运以来,共向上海输送电量1046.5亿千瓦时,折合节约标煤3159.9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268.2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4.44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29.7万吨,为上海地区的环境保护和雾霾治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外商曾一次性提价1000美元/吨 宝钢结束我国依赖进口窘境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三峡工程的经济效益,中国经济网记者又前往上海宝钢集团进行采访,因为三峡工程,宝钢改变了我国高等级取向硅钢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三峡工程建设亟需高等级取向硅钢时,外商曾一次性提价1000美元/吨,而且限制供应量,国家不得不动用战略储备以解三峡工程燃眉之急。就在三峡工程建设急需高磁感取向硅钢时,宝钢在2008年投产了第一条取向硅钢生产线,并开始向三峡工程供料。

  在上海宝钢集团公司,高磁感取向硅钢已成为新的高端“拳头”产品,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三位,2012年、2013年出口取向硅钢4万多吨,出口日本、韩国、意大利、美国等24余个国家和地区。

  宝钢集团硅钢部办公室主任汤洪博坦言,若没有三峡工程提供的巨大平台,宝钢的取向硅钢产品不可能发展这么快。回首这些历程,三峡工程不仅是提高了宝钢等电力装备原材料企业的技术水平,更提高了我国水电装备的国产化水平。高等级产品的国产化,降低了变压器行业制造成本,提升了变压器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三峡集团公司机电工程局局长也表示,1997年开始建造的三峡左岸电站机组的国产化率仅为50%,到2004年右岸电站机组招标时,国内企业已具备了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设计制造的核心能力。我国水电重大装备制造业用7年时间实现了30年的跨越发展,水电工程完全实现了设备国产化。

  防洪效益巨大 保护长江长江中下游地区

  多年以来,三峡工程一次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但其防洪效益,往往淡出公众的视线,然而数据显示,三峡工程极大地保护了长江长江中下游地区免受洪水侵袭。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据史料记载,自汉初到清末两千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洪灾214次,大约平均十年一次。后来随着人口增加、围湖垦荒加剧,蓄洪面积逐渐缩小,致使洪水灾害更加频繁,从清初到建国前,发展到平均每五年左右即发生一次较大的洪灾。长江洪水主要危害的地方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 2009年汛期,三峡水库遇入库洪峰流量达55000m3/s的洪水。2010年汛期,三峡水库对7次洪水过程进行了防洪运用,其中,55000m3/s以上的洪水次数为3次。2012年汛期,三峡水库对4次大于50000m3/s以上的洪水过程进行了防洪运用,最大洪峰流量为71200m3/s。自工程运行以来多次成功拦蓄大于50000m3/s以上的洪水,极大地减小了中下游地区的洪水威胁,使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和良田免受洪水的威胁,创造了难以估量的防洪效益。

  结语

  截至2014年6月30日,累计发电达到7461.98亿千瓦时。三峡工程巨大的发电效益,为缓解华中、华东、广东地区能源紧张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更大范围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然而世间万物皆不可能完美无缺,三峡工程也不例外,从工程论证、建设到运行的全过程,都存在诸多质疑和争辩。然而其创造的不竭能源为我国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却是不争的事实。

  国务院三峡办技术装备司副司长李秦作为一代三峡人,在中国经济网记者的采访中表示:“三峡工程不回避质疑和问题,正是有了社会的质疑才让我们在发展中能更全面更科学的考量,我们一代三峡人也将竭尽全力,努力将三峡建设的更好更科学,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