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阳郝堂:此村非彼村

2015年07月30日 15:2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几年前,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的郝堂村原本并不美丽,这个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小山村,曾经闭塞、贫穷。正是政府、专家、农民一起,把郝堂村建设成了美丽的乡村。

  如今,村里人都说,循着春天的紫云英,夏天的荷香,秋天的野菊,冬天的艳阳就能找到幸福的郝堂村。

  让乡村更像乡村

  沿着村中傍水蜿蜒的碎石小路,路过荷塘,精致的民居自然散落,门前是木头垛起的柴扉,墙头绽放着美丽的各色小花……当人们走进这山水画般的小村庄,也就走入到内心深处的故乡。

  但是2011年,当平桥区委书记王继军第一次踏进郝堂村时,郝堂村不是这样的,一个隐没在大别深山中的小山村,人口2300多,有一多半的村民在外谋生,留守在村中的只有老人和小孩。

  好在“抬头见青山,低头有绿水”,王继军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项目部主任孙君等专家学者坐在了一起,三天讨论最终给郝堂村建设定下了“三尊重”(尊重自然环境,尊重村庄肌理,尊重群众意愿)与“四不”(不挖山、不砍树、不扒房、不填塘)的原则,走“政府引导,专家参与,村民自愿,就地改造”的路子。

  郝堂村开始改建时,村民们并不认可。在村民看来,“白白的贴瓷砖的小楼才是最想要的”。

  村支书胡静找到村民刘春兴,考虑到他大小也是个包工头,这些年在外面挣了不少钱,长了很多见识,想让他带个头。“老宅子不想要了,我正打算去信阳买房呢。”刘春兴的一句话硬生生给顶了回去。

  张厚建是郝堂村的一位村民小组组长,木匠出生。胡静拉着这位既是专家,又是画家的孙君找张厚建做工作。“要留住传统的乡村之美,让村庄更像村庄。”孙君告诉张厚建,张厚建不停点头称“得劲”!

  张厚建由此成了郝堂村第一个试点改造家庭。孙君一边画,张厚建一边提建议,孙君再修改,直到双方满意。

  后来被称为郝堂村“一号院”的张厚建的房子改造费用仅花费不到8万元,包括了建筑结构、功能改造、室内装修以及庭院景观和生态系统的重建。按每平方米130元的标准,政府还发给张厚建家两万多元的补助。

  不仅张厚建家,郝堂村的每一家房屋改造图纸,几乎都出自孙君之手。孙君将青砖楼、马头墙等豫南民居传统元素及时代感画进了图纸中。“我当时做得很用心,因为想让郝堂成为一个具有教科书意义的地方。”孙君对记者说,“一号院”的改建还未完成,就已经有六七户人家找到孙君要求改造。

  房子如何改,村民说了算。郝堂村房屋改造的一条原则就是:图纸必须由房屋主人签字同意,才可实施。

  见到村民甘如生时,他正忙里忙外给客人倒茶,额头挂满汗珠。甘如生靠近河边的土坯房,改造后成为村里最受欢迎的驻足点,参观的、喝茶的络绎不绝。院内三间泥土房,古色古香。

  起初,甘如生拒绝在图纸上签字,理由是:想扒掉土坯房建新房。孙君赶来了,“你想想,大家都是冲着老房子来看的,如果咱们村子没有原样,就没人来了。”孙君说得诚恳,甘如生笑着点头,“你说的在理,我同意。”

  去年,甘如生也经营起了“农家乐”,平均一天的接待量就达到上百人,生意越来越好了!

  房屋就地改造,道路依旧曲折,充分尊重传统的邻里关系与空间布局。为此,孙君还与村民起过争执,因为当时村民觉得,应当像城市那样,把道路修得笔直。

  郝堂的生活节奏很慢,这里的时光随着日月转。郝堂的改造节奏也很慢。如今到了第五个年头,改造的房屋全村不到三分之一。在王继军的乡村勾画中,“尊重老百姓过好小日子,慢慢建设美丽的郝堂!”

  让乡村变得可经营

  “要把乡村激活,最根本的是找到支撑其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此郝堂通过建立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给农村的闲散资金找出路,帮助要创业的农民解决贷款难。”胡静告诉记者。经过多方筹措,郝堂的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最终成立,发起资金约30万元。

  2011年,村两委召集村民代表会议,决定自主建设新农村,并以村集体的名义向村里的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申请到贷款160万元,依据村内占补平衡政策,进行土地流转,以及修建公共服务设施。

  修复传统村落空间、改善人居环境,并非改造房屋这么简单,其实相当庞杂:处理污水、改水、改厕、改厨、改沼气、推行垃圾分类……

  顺应地形地势,郝堂村建起了污水处理的管网,实行雨污分流;建造了一户或几户民居联用的小型化粪池;鼓励推广家用沼气;改建水冲式三格化粪池卫生厕所。村头的一百多亩水田,在孙君的妙手下,建成了一个多功能的荷塘,成为郝堂吸引游客的一道重要风景,而收获的莲蓬和藕也给村里带来集体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荷塘的水生物和塘泥可以净化水体。

  接着是道路。村中原有的道路铺上碎石路面,保留了自然和原始的感觉,又有利于排水。道路两边撒播种植了波斯菊、紫云英等不需精细养护的花草,落英缤纷,增加了村子的野趣。这些植物也起到了修复土壤的作用,为郝堂将来发展生态农业奠定基础。

  村中位置最好的荷塘旁建起了养老中心,为村中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休闲交流活动的场所,组织开展老年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为把“美丽郝堂”的观念更深入人心,在郝堂小学里修了一个“明星”厕所,它是新型尿粪分集生态厕所,学校师生用行动实际参与着村子的发展。

  村里有2000多亩稻田。每年稻谷收获之前,村民们撒下大把的紫云英,这是千百年沿袭的绿肥种植,意在修复土壤,为发展有机农业做准备。

  背靠茶山,郝堂有上万亩的生态茶园。当地政府正着力将郝堂建成一座“有茶文化特色的、生态文明的村庄”。在村里的主干道,有茶馆,有制茶介绍,也有自家门前摆出的桌椅,供游人休息品茶。

  “要让乡村变得可经营——把乡村旅游和农业发展协调起来,让农村的农业‘服务业化’。”长期关注乡村改造与建设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谷建全副院长认为,在当前加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容易以城市思维改造农村,动辄进行拆村并居。郝堂的成功探索实践,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农耕文明和村落文化的再发现,再认识,对于类似村庄的建设,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改建郝堂,除去国家项目,政府财政资金支出不到300万元,剩下全是农民自己花的钱,农民是主体。300万元建郝堂,很难想象啊。”孙君感慨道。

  让村里的年轻人回来

  郝堂村变了。

  看到了郝堂村发展的前景,村里回流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郝堂小学2011年在校学生仅68名,到今年一下升至237名。

  最初,政府与专家对郝堂的定位与希望就是“让年轻人回来、让鸟回来、让民俗回来”。

  吸引年轻人回来,就需要在村里创造有效的就业空间。随着郝堂的改造,就业机会顺理成章来了。村里建起了回乡青年创业合作社、农家乐合作社、郝堂村茶叶合作社,村集体注册了属于郝堂村民共享的品牌。

  岸芷轩里,茶韵悠然,古书飘香。原来的一处荒地,用了本地的茅草、环保的免烧砖、透水的三合土等乡土材料,经台湾建筑师谢英俊之手搭建而成的“岸芷轩”,每天都吸引着村里的年轻人来这里读书、品茶。如今,岸芷轩由郝堂青年创业合作社经营,每周都会举行电影放映、读书会、沙龙、手工课等活动。

  看到村庄的变化,41岁的村民袁德宏带着一家四口从湖南株洲回到了郝堂村,花了七八万改造老房子。2011年12月,他的“湘里乡味”农家乐开业了。“湖南菜挺对咱信阳人的胃口,每年5月到10月,八个包厢几乎天天爆满,生意最好时,一天能赚七八千,周末不预定基本没位置。”如今已是农家乐合作社负责人的袁德宏心里乐开了花。

  “在株洲最好的时候一年才挣20多万,比不了现在。回来后满眼都是熟人,还能照顾老母亲和两个孩子,心里踏实。”袁德宏的大儿子在信阳上高中,小儿子就近在郝堂小学入学。

  究竟有多少年轻人回到了郝堂村,胡静心中最有数,“超过80%!年轻人回来得多了,郝堂就更有生机和希望了!”(中国经济网记者 夏先清)(图片均由河南商报记者李恒提供)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