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应进一步提升科学治霾能力

2016年03月22日 08:4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年来,在产业、生态、环保等三大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图为2015年8月21日拍摄的首钢京唐二期项目启动仪式现场。李俊义摄(新华社发)

  京津冀地区是当前我国雾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对此坦言,怎样应对京津冀重污染天气、什么时候发布警报、采取什么措施,还存在着应对能力不足的问题。那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治霾科学化能力和精细化水平?在日前举行的京津冀区域重污染天气应对学术交流会上,各路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就此进行了深入交流。

  污染源解析一直被认为是治霾的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张远航讲道:“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在大气环境中迁移转化非常复杂,目前对很多反应机理的认识还不到位,尤其是重污染过程中二次颗粒物形成机制十分复杂。”

  “大气污染物形成转化和输送演变过程都有非常强的时空相关性,仅依靠地面有限指标的监测不够,必须加强包括遥感在内的立体监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研究员刘文清解释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指出,目前,我国排放清单工作取得积极的进展,随着产业与能源结构的快速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各地污染源的空间位置、排放信息正在快速发生变化。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就此提出,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动态更新污染源信息,逐步建立逐季、逐月乃至逐日的污染源清单;同时,应加快北方采暖季的散煤调查和清单编制。

  记者了解到,目前京津冀区域已成立了大气污染防治联合研究顾问组和总体专家组,在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模型、高时空分辨率排放清单、大气综合观测和实时研判等方面的投入也将增加,京津冀区域大气环境科学观测网正在构建之中。

  一方面,重污染天气出现时,再采取减排措施为时已晚。另一方面,企业应急减排措施执行到位也需要一定时间。那么,应急减排措施何时启动为宜?APEC会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空气质量保障工作经验表明,提前10天以上采取减排措施才能有效改善空气质量。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程水源介绍,北京市分别于2015年12月7日、12月19日两次启动红色预警,第一次红色预警期间,与未采取应急措施的模拟数值相比,PM2.5浓度平均下降了17%;第二次红色预警期间,由于提前启动预警,PM2.5浓度平均下降了约20%-25%。

  但是,目前京津冀各地的预警分级标准不一致。环保部会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函,要求到3月31日之前,京津冀地级及以上城市试行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其中,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沧州率先实施。试行结束后,统一预警分级标准将扩大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各地要按照污染物减排底线要求因地制宜制定应急减排措施。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说,京津冀区域冬季重污染应对重在“冬病夏治”,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

  中国环科院副院长柴发合指出,通过监测数据和现场调查发现,京津冀地区最突出的热点区域位于保定城区及东南部、石家庄东北部、衡水西北部和沧州西部的4市交界地区;北京南部、保定东北部、廊坊市区的三市交界地区也存在热点区域。

  专家建议,应坚持以应急促环境管理。把重污染天气应急融入环保整体工作,抓住重污染天气期间社会各界容易达成共识的契机,采取差别化应急减排措施,积极引导企业提升污染治理水平。

  专家还指出,当前应急减排措施导向性不强,没有充分体现企业污染治理水平优劣的差别。专家表示,对治污设施不完善、经常有违法排污行为的企业,应执行更严格的应急减排要求;对易操作、减排成本较低的企业,要求可以高一些;对减排成本高、治污设施较完善的企业,可以适当降低要求。(经济日报记者 曹红艳)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