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大文化设施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揭晓

2016年05月16日 15:19   来源:中国经济网   
  

  照片一、上海图书馆东馆项目一等奖作品“书·图”。 

  

  照片二、上海博物馆东馆项目一等奖作品“水墨画卷中的五色珍宝”。 

  

    中国经济网上海516日讯(记者沈则瑾)上海将在2020年完成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和上海大歌剧院三大文化设施建设。围绕“文化点亮城市”的主题,上海在223日启动了面向全球的“2016上海市重大文化设施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515日,竞赛结果在上海揭晓,富有创意性、前瞻性的设计理念未来有望融入新馆设计中。 

  这是一项建筑师设计竞赛,获奖作品并不是三大场馆的最终设计方案。目前三大场馆的国际招投标程序已经开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设计师孟建民说:“这些获奖作品在一些创作的思路上,应该来说对我们建筑界、搞建筑创作带来一定的新意和启发性。” 

  一个青年建筑设计师竞赛能够吸引世界各地1787组设计师报名,最终收到450件参赛作品,在于三大场馆是备受瞩目的上海“十三五”期间重点文化设施项目,也在于这是一个能够展示全球青年建筑设计师才华,为上海城市建设贡献智慧的舞台。上海图书馆东馆设计竞赛参加者、设计师冯果川说参赛是为了“关注传承之下的‘诗和远方’”。 

  由于重大项目的设计、建造必须遵循相应的招投标流程,青年建筑师受资历、经验所限,几乎无缘参与。上海为年轻建筑师举办这样的国际设计竞赛,是希望“群智群策”、“众筹众创”,激发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参与城市建设的主动性,并借此激活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引领城市发展,打造上海“设计之都”的文化特色。 

  据悉,参赛者来自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青年建筑师及团队、学生,还有建筑爱好者,所有参赛者年龄均在45岁以下,60.8%年龄在26-35岁,25岁以下18.7%,获得上海图书馆东馆二等奖的团队最年轻,是同济大学22岁的建筑系在校大四学生郑馨和她的两位同学。 

  据组委会透露,从最终收稿情况看,上海图书馆东馆提交作品最多,达222份,占总参赛作品数的49.3%;上海博物馆东馆作品129份,占总参赛作品数的28.7%;上海大歌剧院作品99份,占总参赛作品数的22%。这些参赛照片整体较好,完成度高,“概念性”突出,年轻设计师们的表现与竞赛的初始定位较为吻合。 

  上海图书馆东馆及上海博物馆东馆均选址于浦东花木行政文化中心,该地距陆家嘴地区约4公里,距世博地区约5公里;而上海首个大歌剧院规划选址于世博后滩地区,这里也将与徐汇滨江隔江相望,形成横跨黄浦江的文化与金融中心。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生态理念传播和文化要求提高,人们对文化设施的功能提出了更多更新要求。上海博物馆东馆要求改变全封闭展厅方式,在馆内引入自然光;上海图书馆东馆则希望建成适合数字时代发展的图书馆,而上海大歌剧院要求建成后舞台切换就像九宫格一样能满足每天上演不同剧目的需求。 

  青年建筑设计师的表现没有让人失望,评审专家认为获奖作品在设计风格上摆脱了平庸,充满想象力,同时很好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时尚、敏锐、海纳百川的文化特质。 

  上海图书馆东馆项目一等奖作品“书·图”意在把图书馆打造成接纳万千大众的“大宅院”。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评价说,设计通过剖面的变化形成结构化的关系,并影响光线、连接与行为,从而塑造了适合阅览与交往的场所,以及适合贮藏与研究的空间。 

  上海博物馆东馆项目一等奖作品“水墨画卷中的五色珍宝”朴实平和,传承了经典的江南园林布局。国家勘察设计大师汪孝安称其“体现了阴阳相济、自然相融的中国传统庭院空间意蕴,而其纯粹的空间、简洁的外观、丰富的材料运用又具有强烈的当代性。” 

   上海大歌剧院项目一等奖作品“戏··园”放弃了集中设置超大体量的空间策略,从剧场的精神性入手,细致刻画了一个轻松、诗意的文化场所。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表示,建筑内外交融,边界模糊而空间性强,以流动性的空间体验串联了激发活力的城市舞台。 

  上海图书馆东馆一等奖获得者、同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李立说,他们团队的设计理念是“希望建造一个博物馆的花园,花园里有五色珍宝,对应上海博物馆东馆的藏品特征,这是一个多门类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孙继伟说,未来的文化项目是让市民完全可以参与的,可以轻松地走入的,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市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和活动场所。我们希望通过“群智群策”、“众筹众创”,让市民、让世界各国建筑业从业者都能够参与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挥大家聪明才智和想象力,现在看来,这个目标达到了。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