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赣南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五力"齐发共筑小康路

2016年06月10日 10:4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 近年来,赣州市重点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现代制造业,经济结构更趋优化。图为江西铃格有色金属加工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生产汽车变速箱壳体。

▲ 赣州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

  ▼ 江西青峰药业喜炎平注射液生产车间内,技术人员正在对产品进行检测。

  阅读提示

  弹指一挥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已近四年。受益于不断释放的政策红利,赣南老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民生福祉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赣南老区决胜同步全面小康创造有利条件,夯实了发展基础。

  然而,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等客观原因,赣南地区欠发达、后发展的面貌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截至2015年底,全市还有105万贫困人口,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6.5%和江西省平均水平的62.6%,人均财政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2/3和全省平均水平的40%。

  一边是8年的政策红利期过半,一边是紧迫而又艰巨的发展任务,赣南革命老区靠什么来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4月中旬,《经济日报》采访组一行走进赣州,探寻赣南革命老区决胜同步小康的动力源泉。

  向对外开放要引力——

  无中生有,“内陆”变“前沿”

  【现场】

  装满进口木材的集装箱整齐地码成一排,检验检疫、海关工作人员解开关封、现场查验、外箱消毒、货物熏蒸……这是记者在我国内陆首个进境木材监管区——位于赣州市南康区的赣州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看到的忙碌景象。

  赣州市南康区家具产业促进局局长蔡湖南告诉记者,监管区的建成,每年可为南康家具企业进口木材降低成本30亿元以上,为各类出口企业降低物流成本近10亿元,实现木材批发经营企业税收约10亿元,直接经济效益可达50亿元,并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

  【解读】

  国家苏区振兴战略出台后,国家质检总局等39个部委开始对赣南老区进行对口支援。到底需要支援什么,各部委各有规划,地方上也在琢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构建沿海内陆无障碍通道。这给赣州市带来很大启示。

  “不沿海、不沿边的赣州,进出境物流成本高、产业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严重制约赣州经济发展。”赣州市商务局局长刘华明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赣州提供了“内陆”变“前沿”的机遇。围绕“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战略目标,赣州市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着力打造具有现代物流业态特征的新型内陆口岸,以大开放推进大发展。

  目前,赣州新型内陆口岸建设快速发展,有2个海关、2个国检局和多个口岸作业区,已开通赣州至广州黄埔港、深圳盐田港和厦门港3条“铁海联运”线路,实现了“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是广东以外唯一纳入“粤港澳”直通车快速通关系统的城市。去年10月封关运行的赣州综合保税区,是江西省首家综合保税区,目前已吸引出口总额达10亿美元的电子芯片生产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金融电商产业园项目和总投资10亿元的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项目等17家企业落户;赣州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直通运营成为全国内陆地区首家进境木材监管区,开创了内陆地区进境木材直通模式;赣州东站铁路口岸作业区享受进出口集装箱重箱下调50%、空箱下调35%的国内最优惠铁路货运价格政策……一个个开放平台的建成,吸引各类经济要素向赣州加快聚集,为赣州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点评】

  基础设施薄弱、区位优势不明显、工业配套不完善等,都是制约老区发展的“硬伤”。赣州市抓住国家政策红利释放的机遇期,找准自身薄弱环节和发展短板与国家战略进行有效衔接,积极搭建各类开放平台,吸引信息、资本、人才等发展要素汇聚,为振兴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向传统产业要潜力——

  有中生特,壮大优势产业

  【现场】

  走进江西金力永磁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展厅,展柜中的高性能磁钢产品令人目不暇接。这些外观并不显眼的产品具有高硬度、耐高温、抗腐蚀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变频空调、医疗器械等行业。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当地丰富的稀土资源,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实现了由生产粗放的钕铁硼毛坯和半成品向主打高性能磁性材料配件产品终端产品的转变,目前,公司在风电行业的年供货量为3000吨,跃升为世界最大的永磁风力发电机磁钢供应商。

  【解读】

  赣州是稀土“王国”,离子型稀土资源储量居世界同类矿种第一。但是,赣州稀土产业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上游,精深加工几乎空白。

  “近年来,赣州市深入推进优势矿产资源整治整合,加快推进优势矿产业向高端化、集团化发展。”赣州市工信委主任肖志东介绍,赣州成功组建了国家大型稀土集团——中国南方稀土集团,建设了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龙南发光材料及稀土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稀土、钨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集中度、话语权都得到极大提升。

  “目前,赣州稀土、钨产业已形成从地质勘探、矿山采选、冶炼加工、产品检测到研发设计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国内最大的稀土、钨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集散地,稀土、钨产业集群产值突破千亿元。”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江西省离子型稀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严纯华介绍,为推动稀土、钨产业向高端新材料及应用领域升级,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稀土、钨稀有金属产业基地,赣州正在规划建设“中国稀金谷”。赣州将吸引相关投资机构、研发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完善稀土、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配套产业,重点发展稀土永磁材料、节能永磁电机、稀有金属轻量化合金、钨合金与其他稀有金属材料及其应用产品,将“中国稀金谷”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稀有金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力争到2018年,通过打造“中国稀金谷”,使稀土稀有金属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

  【点评】

  赣州市从推进优势矿产资源整治整合着手,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出台政策打造平台,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全产业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等方面入手,推动稀土、钨等传统资源型产业供给侧改革,让资源优势、特色优势真正“生金吐银”,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向新经济要竞争力——

  特中做强,抢占行业制高点

  【现场】

  来到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项目建设现场,记者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撼:30平方公里的拓荒地上,机声隆隆、马达轰鸣,数十台运输车辆来回穿梭,近百台大型机械设备正在开挖土石方、平整土地,一片火热施工景象。站在项目指挥部楼顶上的规划图前,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李明生豪情满怀:“用不了多久,这里将崛起一座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城。”

  科技城内一隅,技术人员正在赣州中航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一期工程总装车间安装地面输送机。“项目从签约、落户到开工建设仅用了40天。”公司项目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主要生产纯电动汽车XTL-EA专用车系列、XTL-EB商用车系列等产品系列,计划今年7月样车下线,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00亿元。

  【解读】

  受客观因素影响,赣州的工业基础薄弱,造血功能不足成为老区振兴发展的掣肘。“高起点规划,着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使之成为经济提速增效的重要引擎和新的增长极,是赣南老区解决项目承载能力不够强,以项目建设、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发展升级的关键一着,是为赣州加速发展添动力、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说。

  “通过高层协调推动,引进国内整车企业生产项目;通过培育内生企业,靠大联强吸引国内整车企业;通过做强关键配件,集群发展吸引国内整车企业;通过直接海外合作,高起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赣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标很明确:研发自有技术、拥有自有资质、建立自有品牌,打造稀土材料、锂电材料—永磁电机、锂动力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整车的完整产业链,最终形成年产30万辆新能源纯电动专用车生产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中国南方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抢占行业制高点。

  除新能源汽车产业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红土地上异军突起,2015年,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46家,完成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38.56亿元,同比增长4.32%。依托地缘优势,赣州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主导产业来重点培育,极力打造“赣粤高铁”沿线电子信息产业带,力争到2020年,形成6至8个特色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创新能力实现较大提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

  【点评】

  工业欠发达地区,如何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和产业竞争力?仅仅依靠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去承接产业转移显然不行。赣州市“跳起来摘桃子”,高起点规划、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既紧贴国家产业导向,又切合绿色发展要求,为加快老区振兴、绿色崛起增添了新动力。

  向高科技要驱动力——

  强中出新,激发创新动力

  【现场】

  位于赣州市章贡区沙河工业园的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型医药企业集团。近年来,通过科技创新驱动,该企业成功进入全国医药企业百强行列,并创建成为国家级创新型示范企业。“通常,一个新药物的研发周期需要5至8年,风险极大。但我们从没有停下研发的脚步,并将技术研发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力。公司每年投入研发资金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青峰药业副总经理黄冰峰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开发了中药注射剂、中药口服制剂等5大类、8个系列产品,其全国独家保密品种喜炎平注射液年产量达2亿支,市场占有率位居同行业前列。

  在中国刀具行业里,赣州澳克泰工具技术有限公司算是一家年轻的刀具制造商,但在技术和产品方面却都是“高大上”。作为赣州钨业领军企业——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从成立伊始就致力于生产硬质合金切削刀具以及钨精深加工产品。“赣州是‘世界钨都’,但钨利用的技术工艺水平却落后发达国家近30年。”章源钨业公司董事长黄泽兰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加大投资建成高性能、高精度硬质合金涂层刀片生产线,公司生产的铣削、车削、可转位钻头及硬质合金棒材等产品生产工艺已达国际一流水平。

  【解读】

  对于欠发达地区,因研发投入少、创新人才短缺导致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无疑是实现赶超发展的“第一短板”。

  近年来,赣州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政策扶持,支持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创建研发中心、研发新产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围绕钨和稀土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赣州市以企业为主体,组织申报实施了一批科技计划项目,“高性能稀土符合钇锆结构陶瓷产业化制备及应用技术”“低钕低镝耐高温耐腐蚀风电磁钢技术集成”等一批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

  同时,赣州积极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利用技术、人才、信息优势为经济发展服务。江西青峰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药科大学牵手合作后,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填补了赣州市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空白。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字号”研发平台6个。2015年,赣州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7家,同比增长52%;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5731件和4354件,同比增长56.9%和101.2%,增幅居全省第二,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09件,同比增长122.3%,增幅居全省第一。全市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3.1亿元,同比增长63.2%。

  【点评】

  如果不能在科技创新上有所作为,老区要实现全面同步小康无异于“缘木求鱼”。赣州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瞄准高科技产业前沿,走协同创新之路,加快动力转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新常态下抢抓新机遇、实现新作为。

  向大众创业要活力——

  新生百态,增强发展后劲

  【现场】

  赣州市章贡区飞天电商园内,赣州远人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90后彭兴亮正和他的同事们一起给绿色农产品分装、打包,准备发往全国各地。彭兴亮说,别看他们的办公室小得只能放下4台电脑,但营业额每年能实现100多万元。在赣州,一大批像彭兴亮这样的草根创客在各大众创空间里放飞着自己的创业梦。

  前不久,江西杨氏果业股份有限公司遇到了资金上的“小麻烦”,公司副总经理杨健试着在赣州市企业精准帮扶手机APP平台申请资金帮扶。仅仅两天,寻乌县工业园管委会经过审核、协调后,500万元“财园信贷通”放贷额度增发到位。“精准帮扶企业,十分给力。现在与政府部门衔接非常通畅,办事效率大大提高。”杨健告诉记者。

  【解读】

  赣州市大力实施“赣商回归、赣人兴赣”工程,全方位扶持创新创业,全市创新创业活力迸发,市场主体实现井喷式增长。赣州市工商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赣州市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6.46万户,同比增长30.86%,其中,新登记企业1.42万户,同比增长27.53%。

  为激发大众创业热情,赣州市先后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从培育创新创业主体、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强化创新创业服务等方面进行扶持。截至目前,赣州依托工业园区、城市配套商业设施等建设各类创业孵化基地22个,在人口聚集度高的乡镇创办农民工返乡创业园48个。赣州还通过在市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设立创业大学,在县(市、区)设立创业指导中心,并通过市县乡村四级就业创业培训网络,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能力。

  赣州还推动创新创业与打好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通过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吸纳贫困户参与脐橙、油茶、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把特色产业打造成为脱贫产业、致富产业。特别是积极探索电商扶贫,帮助贫困群众通过开办网店、参与相关产业链、分享电商发展的溢出效应等途径实现增收脱贫。2015年,赣州开展农村电商培训4万人次,农村电商企业突破2000家,带动了4.4万名贫困对象创业就业。

  真金白银向大众创业汇聚,干部更为创业者保驾护航。为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扶企业扩能提质增效,赣州市出台《关于精准帮扶企业的实施意见》,从缓解企业资金困难、降低生产要素成本、支持企业创新提升等方面进行精准施策。

  【点评】

  对于“底子”薄弱的老区来说,大众创业,是老区振兴发展的动力之源、富民之本。赣州是劳务输出大市,跨省劳务输出每年在160万人以上。赣州将推动大众创新创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自身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通过给政策、优服务、建平台,引导“劳务大军”变“创业大军”,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实业、企业创新业、干部创事业的发展氛围。(经济日报 记者郑波 赖永峰 刘 兴 刘志奇)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