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南文昌:“航天梦”实现了

2016年06月27日 15:08   来源:中国经济网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发。中国经济网记者 何伟 摄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中国经济网海南文昌6月27日讯(记者 何伟)25日晚,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发。此刻,往日宁静的文昌市龙楼小镇变得喧闹,红旗飘飘,车水马龙。

  “火箭首发我们盼了很多年了,这一刻来临的时候,我内心很激动,只要我们的国家能够强大起来,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文昌航天发射场搬迁村庄龙楼镇星光村原村干部符芳海告诉记者。符芳海受到当地政府的邀请,前往观景平台观看首发,圆了多年的梦想。

  文昌航天发射场在2009年9月开工建设,征用了16000亩土地,星光村就在被征地范围内。

  航天发射场的建设,让龙楼小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破旧的道路修葺一新、一栋栋红顶的联排别墅鳞次栉比、学校和市场等基础设施也比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今年40岁的符月珠是龙楼镇南里村人,在土地被征收建设航天发射场前,她和丈夫在村子里养青蛙,居住的房间也显得有些破旧,闲时还种植一些花生和水稻等作物,但基本上属于“靠天吃饭”,收入不多还不稳定。

  现如今,符月珠拿着补偿款盖起了三层小楼,因为安置房位置较好,她把一楼当做临街铺面进行出租,每个月固定会有7200元的收入,当起了“包租婆”,不仅如此,符月珠还在航天城大酒店的咖啡厅当领班,每个月也会有两千多远的固定收入。“钱也不算太多,但是很稳定啊。”符月珠说。像符月珠这样,在“自己人”开的酒店里打工的还有40多人,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民。

  让龙楼镇,甚至是文昌市、海南省颇为受益的是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崛起。

  “如果不是航天发射场在这里,我们哪里会有这么好的生意。”龙楼镇镇航天城大酒店人声鼎沸,百余人在这里亲眼见证了长征七号火箭首飞,酒店经理王安兴高兴的说。

  如今,很多游客慕名前来龙楼镇,王安兴的生意越做越旺,他最大的期盼就是将店里的服务跟上、质量跟上,吸引更多的游客。

  据不完全统计,25日下午5时,前往龙楼镇的车次量查过17万次,数万名游客聚集在这滨海小镇观看火箭首发。

  “我这次是专程带着家人来观看火箭首发的,看到首发的那刻,内心无比激动。这里还有航天科技馆,我会带自己的孩子来这里参观,学习。这一趟来的很值,”重庆游客吴峰告诉记者。

  航天发射场,打破了文昌原有城市发展规划,文昌市政府围绕“航天”做文章,每年拨款3000万元用于规划工作,新的城市定位为航天、文化、椰林、侨乡特色,城市发展格局形成“一带两公园、七镇四组团”。

  近几年,文昌先后投入近百亿元,建设涉及道路桥梁、码头、供水、污水处理、医疗设施、供电、供气等六大类基础设施。

  清澜大桥跨越八门湾,东郊椰林美景尽收眼底。曾几何时,八门湾还是一道无法跨越的天堑,两岸居民出行靠渡船。顺清澜大桥而下,一条宽阔的四车道公路直通卫星发射场。短短几年间发生的变化,让当地居民都应接不暇。

  作为我国“首个全部对外开放的航天发射场”,海南文昌航天城不仅包括航天发射场,还包括其配套区航天主题公园等。

  目前,文昌航天旅游规划正进一步修编,对于航天旅游的不同元素、不同区域都有明确定位。“比如哪些区域是打造航天体验、科普的,哪些区域是航天观光旅游线路和购物的,这些都有具体规划。”文昌市委书记陈笑波表示,发射场周边还将建设航天商品购物一条街和航天主题套餐为主的美食街。

  文昌精心绘制航天文化地图,试图打造全域旅游。按照A级旅游景区创建标准,将文昌历史文化园和八门湾绿道打造成4A级旅游景区,将孔庙文化园、文昌航天科普中心、铜鼓岭国家自然保护区、高隆湾旅游度假区、聚龙现代城和东郊椰林旅游度假区打造成3A级旅游景区。

  韩青霞女士祖籍海南文昌,是泰国的第二代华侨,25日,她和来自新加坡等地的20多位华侨专程回到文昌观看火箭发射,“我觉得最大的改变是文昌更加开放了,你看看,酒店里都是游客,这为我们的家乡创造了更多的财富,今天又迎来了火箭首发,我们期盼的家乡‘腾飞梦’终于盼到了。”韩青霞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