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造林保存面积2918.53万公顷

2016年06月28日 07:4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今年以来,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采取“乡(镇)政府组织,专业公司造林,农民以地入股,村合作社管理,收益按股分红”的生态产业运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造林。图为今年企业新种下的树苗和农民在林间套种的辣椒。本报记者 黄俊毅摄

  6月中下旬,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前后,记者来到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探访工程实施情况。

  “刚起垄播种的大田,一阵大风就刮得像操场一样平,什么种子、底肥都刮没了,满天都是土!每年口粮都成问题。”谈起小时候春季常见的风沙天气,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双岗镇长青村农民赵义仍心有余悸。

  白城地处科尔沁沙地北缘,风沙灾害严重。植被稀少,沙暴频仍,是历史上吉林白城生态境况的写照,也是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部等广大干旱地区生态境况的写照。

  生态恶化至此,惟有人力修复,于是就有了横跨东西近万里三北防护林工程。1978年,国务院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按规划,三北工程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宾县,西至新疆乌孜别里山口,北接国境线,南抵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囊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13个省(市、自治区)。工程建设期73年,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八期进行,目前工程已圆满完成前四期,进入五期建设阶段。

  “建设三北工程,目标很明确:林地总面积增加377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林木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增加到42.7亿立方米;平原和绿洲的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大部分水土流失侵蚀模数降低到轻度以下;沙地和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面积不再扩大;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说。

  沙暴不刮了

  三北工程第一功劳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58岁的王德忠就住在河北省宣化县著名的大沙地黄羊滩边上的河南房村,深切感受到了自己生活环境的巨变:以前,天总是黄的,风裹着沙子直往人嘴里灌。刚清扫过的窗台,不一会儿就落满厚厚一层土。现在天空可干净了,窗台也不用扫。

  “三北工程实施30多年来,累计造林保存面积2918.53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现在的12.4%,森林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增加到14.4亿立方米,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承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张永利说。

  沙漠化、水土流失是三北地区危害最大的生态灾害。三北工程建设采取封禁、飞播、造林相结合的办法,在我国北方建起了一道绵延万里的绿色屏障,成为抵御风沙灾害的坚实防线。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与2009年相比,5年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9902平方公里,仅三北工程区的内蒙古、甘肃、陕西、青海四省(自治区)净减少沙化土地5337平方公里,占全国净减少总面积的53.9%。内蒙古、甘肃、陕西、河北、宁夏、山西、新疆、青海8省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1497平方公里,占全国净减少面积的95%。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全部实现了沙漠化土地净减少的根本性逆转,进入了改造利用沙漠的新阶段。

  如今,大风毁田只能从赵义的记忆中找寻了。他和乡亲们一样,用高效节水的膜下滴灌技术种玉米。他家30亩地,用膜下滴灌技术种玉米,比以前漫灌要多打2万斤,每年不仅不愁口粮,还能多收3万元。作为直接受益者,赵义对三北工程打心眼里支持。

  “三北工程在东北、华北、黄河河套等平原农区,营造了带片网相结合、集中连片、规模宏大的区域性农田防护林253万公顷。现在,平原农区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有效庇护农田2248.6万公顷,新增农田牧场1534万公顷。”张永利说。在农田防护林的保护下,昔日的荒沙荒滩变成了农田,低产低质农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根据测算,三北工程区粮食单产普遍增长15%至20%,仅此一项,三北地区增产粮食187.6万吨。三北工程还营造经济林400万公顷,形成苹果、红枣、香梨、枸杞、板栗产业带,年产干鲜果品3600万吨。

  受益的还有野生动植物。最新全国野生动植物调查结果表明,三北工程区55.7%的陆生野生动物数量实现稳中有升。189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71%达到野外种群稳定标准。

  建设遇瓶颈

  “三北工程成就卓著,但三北地区仍是我国林草植被最少、生态产品最短缺、生态建设任务最重的地区。”张永利说。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三北地区现有沙化土地面积143.8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38.5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国的83%和39%。

  三北工程要继续向纵深推进,面临着一些难以突破的瓶颈问题。

  首先是补助标准低,资金投入不足。以河北为例,目前,河北省毗邻京津的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11.84%,城市绿化覆盖率为27.3%,分别比北京市低13个和17.1个百分点。河北现有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单一,连片规模小,难以形成多层次的生态景观和多功能的高效林分,与京津两市相比存在较大的生态“梯度差”,无法满足京津周边巨大的宜居、宜业、宜游等功能需求,直接影响着与区域生态对接和融合。三北五期工程实施以来,河北省得到中央投入年均1亿元左右,只占规划投资的六分之一;人工造乔木林每亩补助标准500元,约为实际造林成本的三分之一,远不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另一个问题是林业用地不足。京津保生态过渡带作为三北五期项目的重点区域,区域内规划造林地远远低于实际用地需求。调整区域功能定位,增加林业生态建设用地,扩大生态建设空间,显得尤为紧迫。

  最后是协同发展问题。生态协同是区域协同的前提和保障,受行政区划、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目前三北防护林工程合作仅限于毗邻的县区,范围小、任务少,目标单一、层次不深,难以做到跨省整体上的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实施,区域合作有待深化。

  目前,三北工程已进入第五期工程建设阶段。“五期工程建设既面临着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步伐、扩大生态容量的老问题,又面临着成过熟林分增多、老化防护林改造修复任务加重等新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破解这些发展中的难题,是摆在我们各级工程建设和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国家林业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长张炜说。

  协力解难题

  初夏时节,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孔路沿线今年新种下的树苗已生出鹅黄的嫩叶,排排树苗间套种的辣椒长势正旺。“俺把地流转给政府种树,能拿到三份收入。”郭磊庄镇丰胜庄村农民祁永卫美滋滋地说。

  原来,今年以来,张家口市万全区采取“乡(镇)政府组织,专业公司造林,农民以地入股,村合作社管理,收益按股分红”的生态产业运作模式,引入河北亚雄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耗资4403.35万元绿化万孔路沿线。树种重点发展观赏性强、经济效益好的八棱海棠,政府承担前5年土地流转费,公司出资实施造林绿化,5年后土地流转费用由公司承担。农户不用投劳投资每年就拿到了每亩1100元的流转费;为公司绿化打工每亩可收入900元;农户在自己流转出去的林地上套种辣椒,公司以每斤1.5元的价格收购,亩均还可增收1500元。祁永卫以前种玉米亩均收入800元,现在亩均收入可达3500元。张家口市万全区一个小创新,实现了“政府得绿,企业得利,群众受益”,成功破解了资金、用地、管护、可持续发展一系列难题。

  张炜表示,三北防护林工程可从创新林业政策入手,鼓励、扶持各种社会主体参与工程建设。体制机制方面,可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创新工程管理体制,将管理重心转移到强化督导检查、考核评估上来,推行专业队造林、购买式造林、订单式造林,逐步形成统一造林、统一管护、分户确权收益的建设格局。“防护林建设一定要遵循科学,要把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考量因素,以水定林,量水而行,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建设林水相依的防护林体系。在抓好人工造林的基础上,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那么,三北工程建设如何统筹推进呢?张炜认为,“京津冀”可以涵养水源为重点,保障区域水安全;东北生态屏障区则以完善、提高、优化农田防护林网为重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青海高原生态屏障区要加大封禁保护力度,构建功能稳定、类型齐全的自然生态系统;北方防沙带要以防沙治沙为重点,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防护林体系;丝绸之路经济带要以生态修复为重点,构建以沙生灌木为主的荒漠绿洲防护林体系;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带要以水土保持兼用林建设为重点,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6月23日,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率先突破推进会在张家口召开。会上,国家林业局分别与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生态率先突破框架协议》,商定:遵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自然规律,突破行政区划和条块分割的掣肘,在生态率先突破上实现规划、标准、监测、执法“四个统一”,实现京津冀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的全面协同推进。(经济日报记者 黄俊毅)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