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抓产业促就业精准援疆

2016年07月28日 09:4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图为草湖产业园新疆东纯兴纺织公司车间一角。维吾尔族女工正在工作。张建军摄

  “在这里工作很好,工厂包吃管住,同事们都很关照我。我刚进厂每月收入2000多元,比在乡下种田收入高多了。”新疆维吾尔族姑娘热孜完古·吐鲁洪操着一口不流畅的汉语,向《经济日报》记者讲述着个人进厂工作一个多月的感受。7月20日,在对广东东莞援疆工作的采访中,记者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前海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车间遇到了她。

  热孜完古·吐鲁洪的家在图木舒克的兵团农场里。两年前,她从新疆一家纺织技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务农。她是广东省东莞市实施产业援疆的受益者之一。

  “前几年,公司受市场影响,加上资金周转不畅,经营困难。去年,东莞驻图木舒克市援疆工作队为我们提供了1000万元的资金,今年得以扩大生产。公司860多名员工中有差不多八成是附近团场职工或图木舒克市周边农村的少数民族群众。”前海棉纺公司董事长谢瑛告诉记者。

  前海棉纺只是广东东莞强化资金引领,增强图木舒克市企业内生发展能力,带动就业的一个缩影。东莞在新一轮援疆中,经过认真调研,提出高效运用援建资金,坚持以产业带就业,多渠道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就业的方案,设立促进就业创业专项资金和产业发展资金,进行精准帮扶。

  “2014年至2015年,我们投入1.7亿元援疆资金扶持本地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其中,投入7000万元补贴兵团草湖产业园入园优质企业,投入1亿元扶持叶河阳光农业、叶河源果业、疆南特牧业、前海棉纺等企业,帮助近4000人在家门口就业。”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工作队副队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副市长刘建俊介绍说。

  工业化程度较低是图木舒克市发展的一大瓶颈,也是制约群众收入提高的重要因素。东莞工作队分析情况后,在投资引领本地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招商战略,强化招商引资,将招商窗口前置,设立广东招商办事处,遍访珠三角企业。援疆干部、喀什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招商局副局长胡平介绍说,“两年多来,吸引到位资金达81.9亿元,引进了10多个亿元级项目”。

  “我们的项目建成后可以带动300多人就业。”在图木舒克市郊外,正在紧张施工的新疆阿蕃叔(集团)有限公司临时工棚里,河南籍东莞企业家梁玉红说,“新疆是个好地方,这里的辣椒品质好,我们已与贵州老干妈建立合作,项目首期投资5000万元,总投资将达3个亿,以后可安排500名以上本地群众来这里工作”。

  “如果说图木舒克市的一个个单体工业项目,是满天星斗照团场;那么,草湖产业园则是一轮产业高度集聚的‘明月’,照亮着第三师工业化转型发展之路。这些,源于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也是东莞援疆工作队强执行力带来的结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党委常委、副政委张新辉说。

  张新辉说的“草湖产业园”,是2014年6月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省长朱小丹率领广东省党政代表团考察援疆工作时,提出建设的200万锭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园项目,是广东全力打造的援疆重大战略平台。

  灯火通明,整排的织机发出沙沙声响,工人们在织机之间穿梭。7月25日,在草湖产业园新疆东纯兴纺织有限公司1号车间,公司总经理李家云告诉记者,“这个项目是200万锭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园的首个投产项目,从建设到投产只用了1年多时间。公司在建的第一期30万锭,总投资14.1亿元,10月份就可以正式投产。项目达产后可以实现营业收入8.1亿元,纳税5700万元,解决直接就业1500多人”。

  李家云说,“我们采用了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产品的单位附加值比一般产品高出约1000元,目前供不应求。公司现有550多人,30%是少数民族,工人人均工资可以达到3000多元”。援疆干部、第三师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覃春高兴地补充介绍:“这要比喀什市里的职工平均工资还高出几百元呢,按照地方一年一人收入2800元的低保线,一个人在这里就业,可以解决10口人脱贫问题。”

  因为有了就业岗位,28岁的广西人梁业群与她在喀什长大的丈夫放弃了回广西发展的想法。“听说这里有了工厂,待遇也还不错,我们就报名进来了。今年3月进厂,我从事统计工作,丈夫在细纱车间工作,两个人月收入超过6000元,干两年我们就可以买房安家了。”

  草湖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106.8亿元,2020年全部建成,建成后可以实现产值256.8亿元,解决直接就业49980人。就产业规模来说,相当于再造一个第三师。“这是东莞重塑第三师产业,促进第三师工业化、城镇化的重大载体。”第三师41团党委副书记刘忠元兴奋地说。

  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党委常委黄少峰介绍说,“我们工作队目前正加快草湖产城融合步伐,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努力将草湖镇打造成10万人口规模、宜居宜业的工业新城和绿色新城。这里,将成为兵团对外开放的窗口、推进改革的试验田、兵地融合发展和兵团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经济日报 记者 张建军)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