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苏:二十年沧桑巨变 励精图治绘新篇

2016年09月30日 16:5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乌苏市撤县设市2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

    中国经济网塔城9月30日讯(记者查燕荣) 20年前,经国务院批准乌苏撤县设市,再次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20年沧桑巨变,新疆乌苏人励精图治,绘就了乌苏阔步前进的美好蓝图,续写了乌苏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2016年9月30日,乌苏市撤县建市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举行。

  乌苏市委书记梁浩在庆祝大会上讲话,他说,乌苏素有“西湖、酒都、歌舞之乡”的美誉,是天山北麓一颗璀璨的明珠。20年来,乌苏市依托良好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发展第一要务、民生第一导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促进全市各项工作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20年来,乌苏市集思广益谋发展,千方百计抓发展,全面推进一、二、三产的协调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市生产总值由设市初的7.53亿元增加到2015年末的138.2亿元,是设市初的18.35倍;固定资产投资由1.6亿元增加到86亿元,增长52.8倍;工业增加值由1.1亿元增加到50.3亿元,是设市初的45.72倍;公共财政收入由0.45亿元连续突破5亿元、10亿元大关,增加到去年的13.2亿元,增长28.3倍,平均每年增长19.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533元增加到15035元,增长了4.9倍。如今,乌苏市已成为“金三角”区域经济增势最强的一极,并逐步进入全疆县市一级前列。

  撤县设市20年,乌苏市坚持把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结构和效益统筹进行考虑谋划,不断适应新形势,调整优化发展思路,把转变方式引向深入。乌苏实现了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变,构建起以工业、农业、城市经济、商服物流、旅游“五大板块”为主体的经济构架。

  在工业方面,围绕富民强市目标,立足“五小工业”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重点在明晰产业定位、夯实园区平台、壮大企业规模、形成集聚效应、延长产业链条上不断加力,实现了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企业数量从零星几家到现在超过上百家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以煤炭、水泥等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向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纺织服装和化纤五类产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体系转变。到“十二五”末,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16:67:17,也构成了“三园两区、一体两翼”的城市总体空间布局。

  在农业方面,重点在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作物单产、推广土地集约化经营、发展高效节水、促进节本增效上狠下功夫;注重走种养结合之路,采取积极引导、政策扶持、规模化养殖等措施,逐步提高农牧民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比重。经过不懈努力,农业内部结构更趋合理,农牧民收入明显提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生产经营方式实现了由粗放式向集约化、精细化的转变,由以种植业为主向以农区畜牧业为主的农畜并举的大农业格局转变。

  设市之初,全市用于民生领域的投入为0.41亿元,占财政支出的59.3%;近五年,市财政每年用于民生领域的投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5%以上。始终把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北疆最大、条件最好的劳动力市场投入使用,城乡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了全覆盖,累计带动就业再就业达2.48万人,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6.5万人(次)。

  同时,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793户,建成安居富民房7225套、保障性住房7406套、定居兴牧房680套,解决了1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一批民生工程的实施造福了百姓,使各族群众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乌苏市不断深化对“城市”内涵的认识,从最初的重建设、轻管理,到建设管理并重,再到把城市作为一盘经济“大棋”走好、下活,更加注重城市的经营;从最初的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到通过融资、各种模式引资建设城市,再到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的乌苏,城市风光靓丽,花海掩映、九连泉水景公园再现西子湖的胜景、精致的绿化景观带、风格各异的街灯,再加上鳞次栉比的高楼,让各族群众赏心悦目。

  据介绍,乌苏市曾先后荣获“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市)”“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首批科普示范县(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生态园林城市”“自治区最佳卫生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2014年荣获“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县(市)”称号,2015年成为全疆唯一一个获得“国家现代化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独特的品牌效应,大幅提升了乌苏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年的奋斗历程,铸就了新的辉煌。如今,一个开放和谐、科学发展、全面繁荣的乌苏正在迅速崛起。

(责任编辑:庄彧)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