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疏一促助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6年11月14日 15:4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4日讯(记者杨学聪)作为京津冀地区的龙头,北京三年来,坚决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谋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首都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谈到北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提到,北京正“将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当前首都最重要的结构调整,坚持一手‘疏’、一手‘促’。”即一方面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另一方面积极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疏一促中,北京针对新增企业推出的“负面清单”式的准入制度功不可没。北京在2014年发布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是全国首个由地方出台的对产业进行禁限的目录。这个目录的2015年版,更无愧“史上最严”的称号——厚厚一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中,在北京全域范围内实施禁限的比例达到了55%,在城六区更是达到79%。

  大量不符合首都定位的企业被拦在北京大门之外。统计显示,目录实施后,全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数累计1.6万件。同时,北京制定了重点领域跨年度疏解方案,三年累计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341家,调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场375家。随着疏解的加快推进,北京常住人口连续两年实现增量和增速“双下降”,北京在用更少的人支撑着更高质量、更大总量的经济增长。

  “北京通过推出禁限目录,取得了三方面效果。”卢彦表示,禁限目录让越来越多企业认同了这项政策,实现“高精尖”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企业自觉在更广阔天地中寻找自己新的发展空间和舞台。

  北京设立禁限目录的初衷,是希望藉此推动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形成。数据显示,2015年时,北京根据目录要求不予办理的新设企业申请平均每月有776件。这一数字,在今年1至9月降到303件,减少近60%。这意味着禁限目录越来越多为企业所知晓,所遵循。

  根据统计,今年1至9月在北京调整之列的制造业新设企业数下降三成多,农林牧渔业下降27.8%,批发零售业下降16.72%;而需要发展的金融、文化、科技类企业新设企业数分别增长41.6%,14.55%,21.17%。经济、行业、企业结构随着禁限目录实现了预期的调整。

  更有说服力的是,北京建立了当前有重点项目、近期有工作要点、中期有五年规划、远期有贯彻意见的一揽子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体系。通过聚焦产业平台,今年1至9月,北京企业对天津、河北企业投资的认缴出资额分别达到684亿元、871亿元,同比增长60%和1.14倍。“这意味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在京津冀这个更广阔的天地内寻求发展机遇。”卢彦说。

  破而后立。疏解走了不适合北京发展“聚人多”的产业,北京将创新驱动作为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通过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优化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意见》等政策,引导下旧动能逐渐加快转化为新动能。

  而全国首个区域性全面创新改革方案《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获得国家正式批复后,北京相关方案也紧跟出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提速,更将有力促进京津冀三地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