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重庆力推渝东南生态经济走廊建设 建武陵山特色示范区

2016年11月16日 09:1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吴陆牧

  经济日报重庆11月16日讯(记者吴陆牧) 重庆市政府近日发布《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生态经济走廊建设规划》,提出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原则,以绿色生态为本底,深度挖掘特色资源和特色文化,探索“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路径,构建形成生态优美、特色浓郁、布局科学、集约高效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生态经济走廊,努力建成武陵山特色经济示范区。

  在重庆实施的五大功能区域战略中,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包括黔江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武隆县、彭水县,面积约1.9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64万人,是国家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和重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集聚区,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规划明确了筑牢绿色本底、打造民俗文化生态旅游长廊、建设特色资源绿色加工长廊、建设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示范长廊、构建民俗生态城镇群等目标任务。在筑牢绿色本底方面,重庆将加快构建武陵山脉生态屏障和乌江水系生态带;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公益林建设等生态修复工程;以乌江、郁江等河流为重点,推进水域湿地保护体系达标建设等。

  渝东南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业成为各区县竞相发展的重要产业。按照规划,重庆将对渝东南旅游业实施“一体规划、整体打造、统一营销”,着力塑造“武陵风光、乌江画廊、土苗风情”三大主题旅游品牌,构建“步步皆景、处处宜游”的全域旅游大景区。

  交通是制约渝东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重庆将以旅游航空为重点,依托精品景区,在渝东南布局建设通用机场,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航空小镇。

  重庆还将在渝东南地区发展以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为主体的资源加工转化产业,促进产业向特色工业园区集聚,沿产业链布局,并依托物流通道联动形成渝东南特色资源绿色加工长廊。同时,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强化城镇承载吸纳功能,促进产业、人口沿交通干线向区县城、重点镇有序集聚,构建环境优美宜居、民族风情浓郁的民俗生态城镇群。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