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毕节"创建取得阶段性突破 法治理念渐入人心

2016年12月12日 14: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国经济网毕节12月12日讯(记者 吴秉泽、通讯员晏青 胡廷标) “法治毕节”创建工作自2015年11月启动以来,贵州省毕节市始终立足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从影响民生福祉及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入手,在依法行政、司法公正、矛盾化解、民生保障、普法宣教等方面积极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大胆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路径,全市干部群众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渐成风气,公平正义法治环境雏形初现。

  ——从“依法治事”到“依法治权”,法治政府创建扎牢权力运行“紧箍咒”。

  不久前,毕节市大方县政务服务心受县政府委托向企业采购棚户区改造安置房源,但采购谈判工作刚启动就被县政府法律顾问团队叫停,原因是采购程序违反《政府采购法》有关规定。后经法律顾问团队指导,政务服务心重新完善采购方案并付诸实施,使县政府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法律风险。

  为政府决策把好法律关,为项目建设提供法律审核意见,对重大法律问题提供专业咨询……据了解,“法治毕节”创建以来,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在毕节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全面建立。“政府法律顾问既是政府决策的‘智库’,又是保证政府在法治轨道内行使职权的‘围栏’,有力推动了法治政府建设进程。”大方县政府法制办主任谢正国告诉记者。

  有专家指出,政府是改革最重要的主体,政府讲法治、负责任,才能将改革的重担挑得更好、挑得更远。据了解,在“法治毕节”创建,毕节市始终将法治政府创建放在突出位置,从提升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能力、推进权责公开透明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

  为有效解决行政争议,毕节市积极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改革试点工作,行政复议委员会逐步推行统一受理、统一审理、统一决定“三统一”相对集运行模式。同时,不断强化行政应诉机制建设,加大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督促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力度。今年上半年,该市行政败诉率大幅下降至4.9%,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为52.4%,居于全省最高水平。

  “如今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领导转变观念,亲自出庭应诉,以案说法,身先士卒推动依法行政、依法执政。”毕节市级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参与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大大提高了全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及执法人员尊法、学法、守法意识。

  为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筑牢行政权力“制度笼子”。毕节市各级政府按照“一表两单”要求,抓住事前、事、事后“三个环节”,依法规范行政决策和行政行为;市、县、乡三级行政机关衔接互动,通过启动“法治乡镇长”创建工作、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等,全面推进权责法定化、公开化和透明化。

  “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要义是‘治官’而非‘治民’、‘治权’而非‘治事’,而‘治官治权’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众。有专家表示,毕节市法治政府创建的探索实践,为全市进一步深化改革、保障民生、提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基础作用。

  ——从“亡羊补牢”到“防患未然”,党政、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破题特殊人群管理服务难。

  长期以来,毕节市特殊人群(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登记在册吸毒人员等)基数较大,管理服务任务艰巨,一度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形象的突出“短板”。

  在“法治毕节”创建,毕节市始终立足问题导向,在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方面持续发力,探索并建立起贯通市、县、乡、村、组的党政、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关怀帮教机制。在此基础上,不断细化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分类帮扶,对各类特殊人群关爱到位、扶持到位、救治到位、监管到位,逐步破解特殊人群“无法管、无人管、无钱管”三大难题,实现刑事治安案件下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下降、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下降。

  七星关区育新工程学校(毕节市第十六学)累计接收210名违法或轻微犯罪的问题青少年入校教育矫治。通过开展养成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兴趣教育、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130名曾经令公安机关、学校、家庭和社会倍感“头痛”的问题青少年从该校顺利结业,或升入初高继续完成学业,或外出学技打工,全区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因此大幅减少,这一教育矫治模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为确保特殊人群得到应有的救助救治和监管,毕节市还进一步建立健全特殊困难群体长效民生保障体系。建立“留守儿童管护心”“爱心父母志愿者组织”等,让留守儿童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心有所属。同时,对肇事肇祸的精神障碍患者、刑释解教人员在监护救治、就业安置等方面采取系列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涉及特殊人群的案(事)件发生。

  黔西县林泉镇强制戒毒人员罗某,在送戒毒机构途患病严重,医护人员及时将他送进关爱医院。经过2个多月的治疗,罗某已经能下地正常活动。对管理人员无微不至的救治照顾,罗某的母亲感激地说:“关爱医院给了我儿子一个健康身体,也给了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截至目前,毕节市已建11所精神病院,实现重性精神病患者救治全覆盖;建成62个阳光工程企业(吸毒人员集安置基地)、8所育新工程学校、4个青少年教育保护心、10个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心、212个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管理站、1765个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点。

  “对特殊人群进行全方位精准化关怀帮教,不仅有效减少了社会对立面,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而且变事后‘亡羊补牢’为事前‘防患未然’,从源头上有效预防了违法犯罪,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大方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海说。

  ——从“单一调处”到“多元化解”,大调解工作体系推动社会矛盾纠纷“标本兼治”。

  近年来,迫于维稳工作“一票否决”“不惜代价、只求稳定”的压力,一些地方奉行“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维稳逻辑,甚至常常超越现行法律规定,采取“围追堵截”或将上访群众“非法拘禁”“被精神病”等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由于工作方法简单粗放,导致部分突出矛盾纠纷迟迟难以化解,陷入“摁下葫芦浮起瓢”的怪圈。

  “法治毕节”创建以来,为走出一条务实、管用、长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新路,毕节市各县(区)积极建立健全村(居)调委会和各级道路交通事故、医疗纠纷、涉校矛盾纠纷等调委会;充分整合各类资源,调动社会贤达、辖内企业、民间组织等多方力量“柔性”化解矛盾纠纷,在全市逐步构建起多元参与、方式多样、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大调解工作体系。

  七星关区针对全区信访积案多、上访老户多难题,发挥人大代表、新闻记者、法律工作者等第三方力量,探索建立信访事项公道评说机制。政府不参与、不干预,完全由“第三方”站在间立场,通过实地、面对面、公开评说3种方式,针对辖区内重大、复杂、疑难信访事项,本着依法依纪、公开公正原则,与当事人及有关证明人摆事实、讲道理,就事论事、以理服人,推动矛盾问题化解。

  “‘公道评说’既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又有效化解信访突出问题,实现事结案了。”七星关区委政法委副书记蒋家龙告诉记者,该机制运行以来,已说评信访疑难积案56件,推动解决合理诉求信访积案16件,其他40余件无理缠访或过高诉求信访积案通过评说后,当事人均主动放弃了过高或无理的诉求,接受了评说结论。

  在大方县,由14名德高望重的退休干部、企业代表、少数民族代表、宗教界人士组成的平安大方和谐促进会,通过综合运用法律、政策、道德、宗教等多种方式和手段,真情实意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力所能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有效化解数十起案情复杂、久拖不决、重大群体性矛盾纠纷。如今,大方县30多个乡镇均已成立平安大方和谐促进会分会,会员从最初的14名迅速增加至333名,几乎涵盖全县各行各业各领域,全县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基层网络基本成型。

  “大调解工作体系的建立,帮群众解了难,为政府分了忧。”毕节市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多方力量联动,各种资源聚合,有效推动了社会矛盾纠纷“标本兼治”。自去年11月以来,全市未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事件,暴力恐怖事件和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重大赴省进京非访事件。

  ——从“神秘费事”到“阳光高效”,体制机制革新提升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

  今年9月28日,织金县人民法院分别在国庭审公开网、织金法院微信公众号对一起贩卖毒品案件庭审实况进行无延时视频直播,敲响毕节市法院互联网庭审直播第一槌。网络庭审直播满足了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庭审实况的需求,既直观展现法院审判活动,又便于社会对审判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对提高法官审判水平、规范庭审行为,促进公平正义具有积极作用。

  据了解,“法治毕节”创建以来,毕节市以司法体制改革为载体,在支持推动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基础上,全力提升司法效率和推动司法公开,打造“阳光化”“便民化”司法服务体系,摒弃“司法神秘主义”,主动回应公众期待,让司法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以公开、公正、服务、效率赢得公信。

  今年以来,为满足群众对多层次、多途径及低成本、高效率解决纠纷的需求,大方法院将诉调对接平台与诉讼服务心建设相结合,构建集多元化解与诉讼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实现诉调对接工作平台从单一平面衔接到多元立体服务、机制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衔接对象从重点突破到全面启动、操作规范从零散差异到系统整合、人才培养从经验型到职业型、调解从粗放型到精细化“六大转变”。

  “打官司最怕时间长、花费多,‘诉调对接’则让不少当事人‘既省时又省钱’。”大方县人民法院副院长程宏告诉记者,“诉调对接”是法院诉讼系统与法院外非诉调解系统的相互对接与有机整合,能够让更多的纠纷在诉前、诉以调解的方式解决,在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的同时,也缓解了法院受理案件数量快速攀升的压力。

  为充分保障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监督权,赫章县检察院专门建立法律文书说理和答复机制,根据案件需要,由作出终结性结论的部门向侦察机关、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举报人、控告人、申诉人、赔偿请求人或其他有关人员进行说理,切实增强执法办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效果,提高检察执法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据了解,毕节市两级法院目前已初步建成科技法庭100余个,案件同步录音录像均实现“全程、全部、全面”;通过12368电话语音系统,电子显示屏和触摸屏等及时公开案件立案、庭审、执行等信息;通过“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生效的裁判文书共计10954件。同时,案件排期快、开庭快、判决快、送达快渐成常态,真正体现司法“公正与效率”,促进 “司法为民”宗旨进一步“落地”。

  ——从“被动灌输”到“主动学”,普法宣教“土洋”结合激活干群学法用法积极性。

  “真没想到用QQ、微信乱发假信息也是违法的,今后做事情都要多动脑筋和学,先看看合不合法。”听了到村里开展法制宣传的街道工作人员对相关法律条文解说后,织金县三甲街道村民代天禄说。而工作人员给他讲解的,正是经过宣法小组精心编制、通俗易懂、颇接地气的《农民工普法手册》。

  记者了解到,“法治毕节”创建以来,毕节市坚持高标准高规格布局,积极创新形式平台,注重抓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注重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多渠道、多媒体的法治宣传教育新格局,实现法律服务从“等群众上门”到“送服务上门”、群众从“被动灌输”到“主动学”的良好局面。

  为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毕节市先后建立党委(党组)心组学法、政府常务会议学法、领导干部法律素质考察等制度,把法治课列为市委党校必修课,把学法用法和推进法治建设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作为评先评优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使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为补齐农村普法教育短板,毕节市探索推出“大喇叭”响起来、“赶场天”赛起来、“党组织”联起来、“宣传队”演起来、“文化墙”建起来、“夜校班”办起来、“村规民约”立起来的“七个起来”普法宣传教育新载体,对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生产生活遇到的法律问题及各类基础性法律法规知识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解答、宣讲和呈现。

  大方县小屯乡借助“村村通”工程,在全乡安设46个村广播站,将惠民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发生在本镇及周边的违法违规案例等录制成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音频资料,发放到各村广播站,每天早晚定时播放,并结合各村实际和群众需求,适时调整播放内容,让普法的声音随时在群众耳边响起,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

  为增强普法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毕节市格外注重新媒体新技术在宣传教育的运用,依托各级各单位宣传资源,充分发挥各类大众传媒的宣传优势,形成了以报刊、电视、网站、手机客户端、“两微”公众号等为平台的“全媒体大普法”宣传体系,取得明显社会效果。

  “普法宣教方式灵活多样、‘土洋’结合且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群众不但欢迎,而且入脑入心。”黔西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王军告诉记者,随着法制宣传教育日益深入,广大干部群众法治意识意思和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正逐步成为一种自觉,“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渐成惯。

  专家指出,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而应做好长期艰苦努力的思想准备。记者采访发现,尽管“法治毕节”创建取得了令人欣喜的阶段性突破,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毕节市法治基础较为薄弱,干部群众法制观念、法治意识相对淡薄,创建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进一步解决。

(责任编辑:庄彧)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