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化新模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穗举行

2016年12月13日 10: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广州12月13日讯(记者庞彩霞通讯员刘琼)2016年12月10日至11日,“‘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化新模式”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会议汇聚了来自印度、尼泊尔、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斯里兰卡、黎巴嫩、委内瑞拉、巴西、埃塞俄比亚、英国、美国等国家以及海峡两岸的高校、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50位学者和官员。

  广州市社科院院长郭凡在开幕欢迎致辞中指出,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及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宏伟构想,站在当代全球化发展的新高度,着眼于中国与世界各国更紧密联系,把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提出了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互联互通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全新发展模式。“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社会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在短短三年里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30多个沿线国家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短期成果和长期前景举世瞩目。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少国家也提出了类似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和倡议,国际社会和更多的国家热切的希望能理解并参与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之中,以新一轮全球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框架的确立来推动更健康的全球化发展。为此,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和广州日报社邀请了多个国家的著名专家学者,共同研究讨论“一带一路”倡议将如何更好地联接内陆与海洋、帮助南方国家实现现代化,其行动方案将如何对接不同国家的发展需要,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再平衡,并以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建构来助推人类文明的共同复兴,打造更包容的全球化。“

  据悉,本次研讨会分为主题发言、专题讨论与圆桌论坛三个环节展开。50位国内外学者专家从“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化4.0、“一带一路”的政治经济学、“一带一路”的合作网络与模式、一带一路:世界历史与文化发展,以及“一带一路”与区域发展这5不同的角度来展开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和讨论,同时,就广州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应当如何进一步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对接国家战略,汇聚海内外优势资源,在把握新机遇、谋划新发展的同时,发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以排头兵的担当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

  专家们认为,加强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强国家间联接、理解与共享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会是改变世界未来走向的大计划,它的动力在于因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第三世界国家求发展和人类和平的意愿。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刘建兴博士通过具体的数据和确切的案例,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最新建设成果,倡议目前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思考。他指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体系当中,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构成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的情况下,用一种发展方式做模板是不够的,“一带一路”是一种多元、多样、包容、和平和共赢的发展,是全球化发展新模式的一种积极探索。

  马来西亚战略和国际研究院首席教授,原联合国政经部助理秘书长卓墨·夸梅·孙达拉姆(Jomo Kwame Sudaram)做了题为“从TPP到RCEP:给'一带一路'的启示”的主题发言。卓墨指出,2008年经济危机后,各国政府都意识到必须要有一个新的合作方式,以帮助世界各国走出困难。“一带一路”倡议对于现代社会国际格局来说有很大的建设性,尤其是倡议重点考虑要将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囊括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这对东南亚地区来说尤其重要。中国秉承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这五项原则深受东南亚各国尊重。为了与中国建设更新型的和谐伙伴关系,应当将吸取TPP的教训和RCEP的启示,尊重各国共同的原则和价值观,求同存异,将彼此的优势发挥出来,尤其是将中国的经验传递到东南亚,让中国奇迹在世界更多的地区发生。

  台湾交通大学陈光兴教授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拉什米·戴亚·拉然萨蒂教授、韩国圣公会大学的白元淡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脉络、政治资源和推行基础做了深刻的研究分析,都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关注、对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强调,与万隆会议精神一脉相承,因此在情感和价值认同上对发展中国家、亚非拉国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克服资本主义危机的过程中,社会主义中国将传统文明、近代的政治文化资源与未来的世界发展进行相互连接,因此,在推行“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应当重提万隆精神,打通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打通中国积累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脉络,这必将形成新的全球化模式,开启超越以往历史路径的未来之路。

  非盟非洲同行评审机制名人委员会委员,毛里求斯的原文化部长曾繁兴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开创了不设置排他性规则,不限制国别范围,不搞封闭机制,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共商、共建、共享的包容性新型国际合作模式。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