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探索多样化养老服务模式调查:"老有所养"呼唤服务提升

2017年02月03日 11:3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上图 江西广昌县甘竹镇光荣敬老院的老人们正在休闲场地聊天、晒太阳。近年来,广昌县大力改善农村群众的养老条件,投入近4000万元实施农村敬老院升级改造工程,让全县近千名五保老人住进了标准化的敬老院里乐享晚年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李树贵摄

  阅读提示

  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关系2亿多老年人口特别是40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晚年幸福。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指出,要按照适应需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多元供给的思路,尽快在养老院服务质量上有个明显改善,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管。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探索多样化养老院发展模式,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鼓励公建民营,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不断提升养老院服务质量。《经济日报》记者近日对北京、上海、江西等地的有益探索做了调查。

  北京:“公建民营”满足多元需求

  本报记者 韩秉志

  “升爷爷,该起来吃晚饭了。”下午5点,在护理员的搀扶下,升爷爷从床上移步到轮椅。护理员把餐桌整理好,小心翼翼地把面条、蔬菜剪碎,再一小口一小口地喂给老人……这是记者近日在北京一福寿山福海养老服务中心看到的一幕。

  2015年,北京市印发《北京市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实施办法》,对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招投标、运营、责权等方面作出了规定。日前,《经济日报》记者探访了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的北京市首家市属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北京一福寿山福海养老服务中心。

  2016年夏天,患脑出血后遗症的升爷爷决定来北京一福寿山福海养老服务中心养老。老人看重的是这里的医疗设施和服务环境。在升爷爷居住的双人标间里,专业的医疗用床、冰箱、电视等设施一应俱全,宽敞的卫生间里设置了各种生活辅助用品,马桶和淋浴工具附近都安装了扶手类的辅助设施。

  “普通人生个小病,自己吃点药扛一下就过去了。但老年患者的发病常常不可预知。”服务部主任李丹丹告诉记者,养老服务中心设有医务部,医生、护士24小时值班,每天会不定时查房,密切关注入住老人的身体健康。医保即时结算,免去了在公寓医院两头奔波的烦恼。

  服务部护士长王威博告诉记者,每位老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比如有的老人起居时会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行为,护理人员要及时发现、纠正。“像升爷爷这样的失能老人,护理员在基本服务标准的基础上,还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照料方案,目的就是要保障老人的健康舒适。”

  已经到了下班时间,李丹丹仍然在工作岗位上。原来,她在为几位需要重点关注的老人填写情况说明单。“每天我们都要随时更新入住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还要尽力满足他们提出的各项需求。马上要过年了,很多老人都有购买年货的需要。我们已经制定计划,在年前安排护理员陪同身体健康且符合要求的老人到附近的大超市进行一次集中采购。”李丹丹说。

  居住在这样一个“五星级”的养老公寓里,老人的床位收费每个月最低不到2000元。收费不高的原因,在于“公建”二字。2015年3月,北京启动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其中提出,进一步明确公办养老机构的托底保障职能,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建民营、公办民营、品牌连锁等多种形式参与养老服务业。在此背景下,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和北京寿山福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建民营品牌连锁形式运营,在大兴区成立了北京一福寿山福海养老服务中心,改善了北京南部地区缺乏大型优质养老机构的现状。

  北京一福寿山福海养老服务中心院长孙艳芬告诉记者,作为北京市首家大型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中心主要接收对象为优待服务保障对象和本市其他社会老年人两大类,其中失能或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优先入住。为更好满足失能及高龄老人的护养需求,该养老服务的护养型床位达到100%,并特意为失智老人设置了专属区域,以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按照“医养结合”模式,养老中心内设一级老年康复医院,医疗床位40张,医疗资源辐射至邻近乡镇。

  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政府运营的养老床位数占当地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应不超过50%,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革。

  孙艳芬说,尽管一福寿山福海的性质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但政府在监管上并无“区别对待”。“政府对公办养老机构是如何要求并进行检查的,对我们也是一样。同时,我们内部也建立了严格的标准。比如饮食安全,我们安排了专门的营养师,针对入住老人的不同病情、不同体质,为老人定制食物,保障安全优质的养老服务。”

  近年来,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北京市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实施办法》《北京市公办养老机构入住及评估管理办法》和《北京市公办养老机构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等。根据规划,全市公办养老院除保留一部分专门服务特定养老对象外,其他的将逐步实现民营。

  南昌:志愿服务助力居家养老

  本报记者 刘 兴

  “喻奶奶,明天想吃什么,我去给您买菜,要不做好了给您送家里去?”江西南昌东湖区小金台社区3号院,一个繁华闹市中安静整洁的小院。80多岁的喻宝珠奶奶和邻居在院子里有说有笑。喻奶奶独自居住,平日里的吃穿住行大部分都由社区志愿者“包干”。走在小院中,这里仿佛一个开放式的养老院。

  截至2016年底,南昌东湖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0.04万,占全区总人口比重为21.15%。目前东湖区只有5家养老机构,其中3家公立养老机构,2家私立养老机构,总共560张床位,远远不能满足市民的养老需求。与此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老人都不愿离开家到远离市区的养老院养老,于是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居家养老,就是平时吃喝玩乐和看病就医都方便。”据小金台社区副主任秦秀荣介绍,2008年开始,社区开始试水社区居家养老,在志愿服务的基础上,组建社区居家养老保健中心,协调医院、街办和社区的力量,让老人在家安享晚年。

  小金台3号院常年都会有志愿者队伍往来。社区居民在自帮自扶的基础上,引入大学生、社会组织等志愿者到社区,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每周六,志愿者都会到社区为居民量血压、检查身体、打扫卫生。“哪位老人有需要,都可以直接打电话给志愿者,小到包饺子、买菜、交水电费等,大到陪护、组织文化活动等,志愿者都能服务好。”秦秀荣说,在小金台社区,每个楼栋单元都有家庭医生,老人们要有个头疼脑热的,打个电话就有医生上门。

  如今,小金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成为当地居家养老的典范。“利用各级福彩资金、财政资金,东湖区先后打造了19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东湖区民政局副局长周劲辉介绍说。据了解,2016年,江西省本级留存福彩公益金中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达8200万元,并出台《江西省省级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民办养老机构项目管理办法》等,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

  “在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快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养老服务仍然跟不上。”周劲辉坦言,当前养老仍面临三大难题:资金、人员和医疗。首先是养老场所的紧缺,资金不足,无法建设大型养老机构。针对这个问题,东湖区开始进行信息化养老,探索“互联网+养老”模式,通过信息化调度,为老人提供家政、陪护、精神抚慰等服务,整合养老资源,将养老空间最大化。

  上海:居家、社区、机构养老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李治国

  到2015年,上海老龄化程度已达30.2%。如何解决养老成为现实紧迫问题。面对传统养老模式的种种不足和城市社区养老实际,一种新的养老概念——“社区嵌入型小型养老机构”近年在上海出现。长者照护之家就是这种为老年人就近提供专业化照料护理服务的社会福利机构。

  长者照护之家有“全托”有“日托”,老人们可以在此读书、下棋、看电影、吃午饭、理发、洗澡……因“嵌”进社区,老人可实现不离社区养老,子女能随时探望。

  《经济日报》记者近日在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长者综合照护家园采访时看到,室内窗明几净、温馨整洁,随处可见卡通玩偶。园内设日间照护中心和长者照护之家,前者为轻、中度失能失智老人提供生活照护、康复训练、康乐活动、精神慰藉等日间服务,后者为中、重度失能老人提供24小时中短期托养服务。

  在长者照护之家采访时,记者经常遇到来探望的家属。前来探望的陈阿婆说,老伴因术后康复住了进来,康复效果很不错。这里的有氧操、读书会活动让老伴精神状态很好。“他现在说不了话,但我知道他喜欢这里。”

  前不久发布的《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发展社区托养机构,引导社区托养机构向嵌入式、小规模、多功能方向发展,促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相互依托、融合发展。

  陆家嘴长者综合照护家园负责人陈维告诉记者,除了传统的住养、托养服务外,家园还向有需求的家庭提供辅助用具租赁及护老培训等服务,将设施内的专业服务延伸至家庭。据悉,等到内嵌护理站建成后,照护家园还可以为居家长者提供基础护理、临床专科护理、康复护理等上门专业服务,推动探索“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新模式。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陆家嘴长者综合照护家园目前主要为周边10至15分钟半径内,60周岁以上失能或失智的陆家嘴街道户籍老人提供“一站式”综合照护服务。2016年11月正式建成后,一个月左右便有100余人次前来咨询和体验。目前,申请入住家园且参加了统一需求照护评估的老人已有25人。

  上海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处长陈跃斌表示,陆家嘴长者综合照护家园采用的是“公办民营”的运作方式。这块场地原本是陆家嘴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分中心,经过改建后,由上海福苑养老服务中心具体负责运营管理。

  2016年4月,上海市出台了《关于本市养老服务业企业登记管理的实施意见》,自2016年5月1日起实施以来,上海共新设涉老企业160户。据悉,相关部门还将探索建立养老服务企业“双告知”机制,共享信息。“社会组织专业性强,很多时候比公办养老机构更有活力。”陈跃斌认为,要满足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需求,就需要激发社会活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作为全国14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城市之一,上海正积极推进相关政策落地。位于徐汇区华泾镇的上海市徐汇区第三老年福利院,不仅是一座“公办民营”的综合性养老机构,还是徐汇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落地的试点单位。副院长王荣荣告诉记者,截至今年1月4日,在全院入住的148名老人的护理项目中,长期护理保险基本生活照料和常用临床护理分别占护理项目的73.2%、1.5%。据悉,长期护理保险每月最多可为老人省下900元护理费用。

  目前,上海已把建设长者照护之家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予以推进,到今年年底,将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城市化地区街镇全覆盖。(经济日报 记者 韩秉志 刘兴 李治国)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