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聚焦大数据]贵州"法院云"实力打造新标杆:司改迈入"人工智能"时代

2017年05月24日 08:5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贵阳5月24日讯(记者宋雅静)5月23日,中国经济网记者随采访团来到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了解“法院云”,贵州借力大数据技术,成立全国首家大数据审判庭、建立智能审判辅助系统和数字审委会系统等信息化工作平台,重新定义国内电子政务系统,助力司法改革迈入“人工智能时代”。

  记者了解贵州省人民法院“法院云”系统。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如果不是亲身走访了解贵阳“大数据”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根本无法相信互联网的神经触角已经延展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中国经济网在了解贵阳开发的“法院云”技术中,切身体会到大数据技术对我国政务信息统筹及办公效率的提高的卓越贡献

  记者了解到,2016年,围绕大数据服务群众、服务法官、服务决策,贵州省法院将审判执行工作和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深度融合,成立了全国首家大数据审判庭、建立智能审判辅助系统和数字审委会系统等信息化工作平台,在“云上贵州”的基础上打造了“法院云”。

  “通过‘法院云’建设,加快打造‘智慧法院’,有效提高了司法效率、提升审判质效,发挥了大数据在司法改革中的作用。”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信息技术处处长杨方程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依托大数据分析模型,完善案件质效评估体系,分析裁判偏离度,统一司法尺度,强化审判监督,实现了公、检、法数据共享,用人工智能服务法官办案、服务法院管理。“这进一步解放了办案生产力和释放办案生产力,让法官聚力于定罪量刑和法律关系认定的关键环节和关键节点;使法官裁判时更加自信、更有底气。”

  如果说“法院云”对于审判案件的法官来说,恰似一本“新华字典”;那么,对于公众而言,它或许更像一部写实的“纪录片”。杨方程在展示中讲到,主审法官通过“法院云”大数据类案查询系统,不仅可以得到类案判决的参考意见和智力支持,还能进一步厘清法律关系。“以前,案件审判前当事人心里无底只能干着急,不久后,通过‘法院云’预判系统,公众只要填写案件要素,系统就会模拟判决给出案件结果,并通过对应的法律条文进行解释,让当事人‘心里有底’的同时,还能正确的了解到案件判决依据,增加法院的公信度。”杨方程说,“目前,预判系统已初具规模。下一步,会将系统部署在立案系统大厅,当事人和律师都可以通过这个系统查询预判结果,待系统完善后,还会部署到互联网上。”

  在公众的普遍印象里,司法“高深莫测、难以捉摸”,而今,“法院云”就像一座“便民桥”,能够有效地拉近司法与公众的距离。

  另悉,目前“法院云”已完成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盗窃等4 类案由的计算机模型建构。此外,自去年10月20日上线运行以来,截止今年3月31日,共通过该平台办理该四类案件1448件,被告人服判息诉率得以提升,上诉率明显下降。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