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河南发布2016年环境成绩单 今年开打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2017年06月06日 11:2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郑州6月6日讯(记者 夏先清)今天发布的2016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和今年以来全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成绩单上,一些数字格外引人注目:2016年全省实现了“两降一升”,一举扭转大气质量持续恶化趋势。

  “两降”:即PM10、PM2.5平均浓度双下降,2016年全省PM10平均浓度1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微克/立方米,降幅5.2%;PM2.5平均浓度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微克/立方米,降幅8.8%。“一升”:即全年优良天数为196天,同比增加13天,上升3.4%,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指标任务。

  2016年,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为PM2.5,省辖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级别总体为中污染。其中,信阳、南阳、周口、驻马店、三门峡5市环境空气质量级别为轻污染,其它13个市为中污染;省直管县(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级别为轻污染,其中,8个县(市)为轻污染,巩义、滑县2个县(市)为中污染。

  2016年,全省地表水共监测141个环境质量断面、135个责任目标断面、24座湖库。数据显示,全省地表水水质级别为轻度污染。其中:省辖海河流域为重度污染,淮河流域、黄河流域为轻度污染,长江流域为优。主要污染因子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

  去年,全省水库总体水质级别为良好。全省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共监测54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优良。其中,信阳、许昌、驻马店、濮阳、三门峡、鹤壁、南阳、周口8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优,平顶山、郑州、洛阳、新乡、商丘、安阳、开封、济源、焦作、漯河10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良好。

  与2015年相比,省辖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稳定,其中,濮阳由良好变为优。省直管县(市)中新蔡、邓州、兰考、长垣4个县(市)集中式引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优,汝州、固始、永城、巩义、滑县、鹿邑6个县(市)为良好;与上年相比,巩义由优变为良好,兰考由良好变为优,其他8个县(市)水质级别保持不变。

  “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纳入2017年全省十件重点民生实事,在持续打好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今年又全面开打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截至今年5月31日,全省已完成新增供热面积2135.8万平方米、新增管网长度275.79公里、新改建热力站190个,分别占总目标的31.77%、41.16%、27.78%。

  全省4324条城市主要道路和高架道路实现机械化洒水清扫,占98.4%。新增淘汰黄标车19598台,拆解10285辆,新增的121个县(市、区)城市空气站已全部建成投用,6个省际大气污染传输综合观测站一期4个站点已投入运行;全省初步建立了基层网格监管体系。

  全省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94个国家考核的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59个,占62.8%(达到国家要求的高于52.1%的目标);劣Ⅴ类水质断面8个,占8.5%(达到国家要求的低于18.1%的目标)。与去年同期相比水质明显改善,Ⅰ~Ⅲ类水质断面增加8个,增加8.5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减少9个,减少9.6个百分点。

  在四大流域重点工程建设上,2017年计划项目237个,总投资约249亿元——

  ——在黑臭水体整治上,截止目前,全省133条黑臭水体已开工整治107条,占黑臭水体总数的80.5%,其中,初步完成整治任务的有66条,占黑臭水体总数的49.6%;未开工的26条黑臭水体,均在开展前期工作。

  ——在南水北调综合整治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河南段)两侧水源保护区排污单位综合整治清单共668个,涉及8个地市。

  ——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整治上,全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综合整治项目共119个,其中,一级保护区违法建筑综合整治项目22个,已完成整治任务的9个,正在开展整治工作的6个。

  ——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上,今年计划完成1200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目前已完成214个,占17.8%,正在进行综合整治的村庄526个,占43.8%,已完成投资5.47亿元。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