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林郑月娥:努力将香港建设得更富朝气和竞争力

2017年06月21日 09:3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廉 丹

  记者:您如何评价20年来“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回归20年来,香港“变”了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林郑月娥:我在香港的政府部门工作了36年,可以说是见证了回归前后香港总体的发展。我觉得过去20年,在香港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是成功的,保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也成功处理了一些危机。众所周知,香港先后经历了两次金融方面的危机,我们都能在国家的支持下成功控制很多问题的发生。另外,2003年非典期间,中央给予香港大力支持,香港经济也得以从非典的状况中快速恢复和发展起来。所以,总体来说,我觉得“一国两制”在香港的落实是非常成功的。

  回归20年来,香港“变”的是我们作为一个城市发展得很不错。在过去20年,香港总的经济增长累计大概是82%,对于这么一个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经济体,总体来说是不错的。同时,香港也成为一个更加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不单为香港,也为内地的企业服务。“不变”的肯定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还包括香港核心的价值——法治、独立的司法系统、自由和人权。

  记者:近年来,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日益增强,这些给香港带来哪些好处?香港如何善用国家发展机遇?

  林郑月娥:香港的经济发展跟国家的发展是分不开的。100多年前香港是一个小渔村,后来发展成为制造业中心。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开始,香港的制造业搬到了内地。当时香港无论是土地成本还是人力成本都比较高,搬到内地,香港的制造业就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我认为每个阶段香港的发展都在国家发展的大前提下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香港也希望从“一带一路”建设中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由于香港95%的产业是服务业,所以还要从专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出发。未来,我们希望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香港的专业服务业发现更大的机遇。

  以金融服务业为例,香港可以发挥所长为“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融资服务。无论是内地企业“走出去”,还是企业扩大经营都需要融资。香港的交易所恰恰是很好的融资平台,各方面规管达到国际水平,同时具有高度灵活性。香港在资产管理、法律、仲裁、会计服务等方面优势突出,拥有很好的投资人积累。香港拥有国际化的专业人才,为“一带一路”沿线项目提供风险管理、风险评估,也是优势所在。

  记者:接受中央政府任命时,中央领导对您提出了殷切期望。作为未来特区落实“一国两制”的第一责任人,您怎样看待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林郑月娥:从当选当天,到在北京从总理手中接过任命状,我都深刻感到任重道远。行政长官肩负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的责任。而且,行政长官既要向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也要向中央人民政府负责。所以,如何在香港比较复杂的环境里面能做好这两个“负责”,并按《基本法》的内容处理好香港特别行政区与中央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进入这个角色,首先是基于我30多年来作为一个公务人员的经历。同时,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我觉得,在国家发展的大前提下,香港的前景非常好。所以未来5年,我希望用我过去作为一个官员的经验和我个人在选举时提出的理念,努力让香港成为我们国家一个非常有朝气的特别行政区。

  记者:回归20年又是一个新起点,新一届特区政府的施政目标是什么?

  林郑月娥:我对香港未来的期盼就是希望能为香港市民提供一个他们能非常有满足感地生活的地方。所以,对小孩我希望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愉快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对青年人,我的希望就是提供让他们能各展所长的机会;对已经投身社会的壮年人,能安居乐业是很大的期盼,也是我的施政重点;香港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对香港的老人家我希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安享黄金晚年的环境。

  要做这么多事情,当然要有一些优先的排序,我觉得下一届政府要从三个方面加大力度:

  第一就是土地、房屋问题。要解决香港现在楼价高,买房难的困难。第二就是教育。每个地方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我很乐意多投放一些资源在教育方面,进而为香港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足够的人才。第三是要发展香港的经济。一段时间以来,香港比较重视金融、航运、物流、专业服务、旅游等传统产业。但现在,我们一方面要让香港经济多元化,另一方面要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合适的职业体验。我认为有两个范畴香港是很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一个是创新及科技,另一个是创意产业。所以,香港未来经济发展,无论是巩固、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开拓新的产业,都是施政重点。

  记者:您就任后在发展香港经济方面有何设想和规划?

  林郑月娥:竞选期间我就提出了发展香港经济未来有两项重要的工作要做:

  第一就是政府必须进入一些新的角色。由于香港是一个实行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社会,政府角色一直以来是比较保守的,一般就是提供公共服务和作为监管者。但是我提出要更有动力地发展香港经济,政府必须要进入另外两个角色:一是要作为促成者去促成一些事情,也就是说政府必须要更进取、更有为,看到有什么机遇在我们面前,就要去争取、促成其发展。还有就是政府要做一个推广者。环顾周边,其他经济体和城市都在非常有竞争力地争取发展机会,所以未来香港在推广方面也要加一把劲。

  第二项工作,我把它叫作理财的新看法。《基本法》第107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在编制财政预算的时候要量入为出,尽量避免财政赤字。但这不表示我们不能做投资,尤其是现在香港公共财政状况非常理想的情况下。我觉得现在在开支方面,尤其是一些投资性开支方面可以放开一点。在不违反《基本法》的前提下,增加在基建、城市发展、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投资是有利于香港未来发展的。

  理财的新看法还包括税收方面。税收是一种手段,要是通过减税或从税务上采取一些新的方法能有助于香港经济发展的话,我觉得应该采纳。所以,现阶段我提出了两项税务措施,以鼓励科研发展。一是要给企业在科研方面的开支多些税务扣减;另外一项就是降低香港企业,尤其是在香港占很大比例的中小企业的利得税。无论是在开支还是税务方面有新的看法,我们都不会偏离《基本法》的要求。

  记者:香港未来在旅游、教育等方面有哪些发展计划?

  林郑月娥:从数字上看,回归的时候香港每年接待大概1000万人次游客,去年是5600万人次,这很大程度上是受惠于国家的开放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2003年为帮助香港经济起飞而开通的内地游客赴港“自由行”。现在70%的游客来自内地。

  随着内地中产人数增加,到香港举办活动,或寻求专业服务的人也会随之增长。所以对未来香港旅游业发展还要在特色旅游方面多一些构想。其实香港不单是传统的购物、饮食天堂,还有很多吸引人的方面,例如,香港土地的46%是郊野公园,很方便就能到山上走走。过去十年,香港文物保育工作也做得不错,一些历史建筑完成改造,新增了一些旅游点。另外,香港可以多举办体育、文化等国际赛事和展览吸引游客参与。

  教育方面,香港1997年的教育开支大概是373亿元,今年已经增加到780亿元,翻了一番。到今年8月份,香港将开始实施15年免费教育,把免费教育扩大到3年的幼稚园教育。但香港未来教育发展不单是量的问题,因为香港的人口在下降,尤其是年轻人人口在下降。所以,未来教育的挑战是要培养出有国家观念、香港情怀、世界视野,能掌握新的产业技能、更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廉丹)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