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东清远:内外兼修春风化雨 让校园绽放文明之花

2017年07月11日 10:5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广州7月11日讯  (记者 张建军) 童声朗诵“清远文明十二条”、3D材料打印清远文明的“一言九鼎”、女生们英姿飒爽的鼓舞……7月6日,广东省文明校园创建暨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培训班在清远市举行。新北江小学、飞来湖中学及凤翔小学三个参观点带来种种创新做法,引得与会人员频频点赞。

  据清远市教育局局长张玉兰介绍,从2016年开始,清远就按照先城镇学校、后乡村学校的原则,将全市505所中小学校列为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对象,各县(市、区)每年按照不低于学校总数30%进度创成“文明校园”。今年以来,清远以文明校园创建为抓手,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目前,全市已有171所中小(含55所创文点位学校)被评为首批市级文明校园。

  建设素质教育平台

  走进广东省清远市新北江小学的3D创客实验室,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台用3D材料打印的“模型鼎”,而进门处张贴着的“一言九鼎”四个字则表明了“模型鼎”存在的意义。“在今天的实验课上,老师指导我通过3D扫描机将鼎模型的各个数据记录到电脑中,然后通过电脑里的软件,我把小篆字体的‘文’、‘明’两个字融入到鼎身,再用3D打印设备打印出来。不仅学到了3D打印,还对‘一言九鼎’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五(2)班的方惠强高兴地告诉记者。

  “一言九鼎,在中国文化中就代表着诚信,我们把鼎和文明教育结合起来,达到‘科技+文化’的效果。”据新北江小学校长莫世文介绍,该校将创建文明校园与科技教育结合起来,设立了“3D创客实验室”、“科学探究室”和“清城区科普展厅”,每年还定期举办科技节,展示学生的科技小发明。

  艺术教育也是新北江小学育人特色中的亮点。据悉,学校开设了合唱、舞蹈、古筝、二胡、版画、国画等课程。另外,学校设置了“诗韵轩”文化长廊和开放式书吧和班级图书角等阵地,着力打造书香校园

  值得一提的是,新北江小学还通过信息化手段宣传创文举措。在教学楼前的展板上,一个二维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个二维码是我校为创建文明校园而建立的微信平台,教师、家长和学生均参与其中,除了能迅速播报学校的创文举措,该平台还成为大家发表意见建议、讨论创文工作的阵地。”莫世文说。

  实践养成学生道德素养

  “楼台凤起云霄翼,桃李花开慧雅风。”在清城区凤翔小学教学楼两旁的对联诠释着该校在创建文明校园过程中坚持的理念。现有2256名学生、130名教师的凤翔小学,自建校以来便秉承“凤飞千仞,为志而翔”的“凤文化”精神,将“慧雅”文化作为助力学生飞翔的两翼,把创建文明校园与传统的“慧雅”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道德素养。

  校长周丽告诉记者,为创建温馨和谐的“慧雅”校园环境,该校在校园布置上做到了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条通道都富有生命力,让每一个设施都具有教育功能,并与学生实践息息相关。记者看到,在“慧雅堂”内,本校学生的品德感悟被认真写下,并装裱起来挂在墙上;在教室内的墙壁上,也随处可见学生与家长共同创作的文明小标语。

  另外,凤翔小学还通过通过“礼仪之星”的评选在学生中形成争先向上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慧思雅行的文明言行和品性,培养懿德、雅行、秀外慧中的凤翔好少年。

  “在实际推进文明校园的创建中,清远不是孤立地来走每一步,而是按照‘自上而下,上下联动;由内而外,内外互动’的路径加以推进。”张玉兰告诉记者,清远将创建文明校园的重点放在学校的主题活动上,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两手抓。同时通过改变环境氛围来影响人,再通过以文化来影响、改变校园乃至社会环境,真正把文明校园创建变成整个文明城市创建的基石和靓丽的风景。根据规划,到2020年,清远有望实现全市中小学文明校园创成率达到100%,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将成为全市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

  榜样力量共建良好氛围

  开学之初,清城区飞来湖中学即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将学校文化提炼为“志”文化。同时不断丰富和提炼“志”文化的内涵,最终实现以“志”启人、以“志”育人的目标。

  据了解,飞来湖中学开展了“志气少年”“志致教师”“星级文明班”等多样化的文明评比活动,注意发挥榜样的力量,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营造良好氛围,共建文明校园。

  学校以“志尚少年”、“志行少年”、“志远少年”的称号评价三个年级学生的文明行为,期末评选出学校的“志气少年”;以“志”文化中的“志致”评价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效果,制订“志致教师”评选方案,通过学生的评议和学校行政会议的综合评定,选出9位的“志致教师”;对班主任实施量化评估, 开展星级文明班评选工作,并与职效工资挂钩。

  文明评比活动也激发了师生积极进取、创先争优的热情,促使老师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品学兼优,大家共同践行和拓展“志”文化,共创文明校园。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