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粤港澳版权登记大厅在深圳投入使用 助推区域文创产业发展

2017年07月17日 09:24   来源:CE.cn   

  7月14日上午,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粤港澳版权登记大厅启用仪式暨《2016年度中国软件著作权情况分析报告》发布会在深圳举办。由深圳市罗湖区政府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共同建设的粤港澳版权登记大厅正式投入使用。由此,粤港澳地区结束了没有国家级版权登记机构的历史,将辐射带动整个粤港澳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据悉,粤港澳版权登记大厅是继西南版权登记大厅落户成都、华东版权登记大厅落户上海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在“十三五”时期推进区域版权服务窗口体系建设的第三个落地项目。  

  深圳版权登记呈井喷增长态势

  据《2016年度中国软件著作权情况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软件登记数量和增速均创自2011年以来的新高。2016年登记数量突破40万件,同比增长39.48% 。其中,广东省登记软件91715件,约占全国总量的22.49%,登记量首次超越北京市,位列全国榜首。

  “近年来,以深圳为突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主任段桂鉴指出,近几年来自广东省尤其是深圳市的各类版权登记呈现井喷增长的态势。这反映了地区科技创新力的高度发达以及知识经济的活跃程度,也体现这一区域对高质量版权服务的需求日趋迫切。

  段桂鉴表示,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在深圳设立粤港澳版权登记大厅,特别是此次中心重点把计算机软件登记的受理、发证业务同步落地在粤港澳版权登记大厅,就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粤港澳著作权人日益旺盛迫切的登记需求。从而更好地发挥版权服务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产业的支撑作用,也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据介绍,粤港澳版权登记大厅的正式启用运营,将为著作权人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版权一站式窗口服务。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将通过这个服务窗口,把版权登记、维权、交易、宣传推广和研究咨询五大服务平台功能直接辐射、拓展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为区域版权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综合性版权服务,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版权产业全面繁荣发展提供核心支持要素。

  版权产业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在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将国家版权公共服务向重点地区和核心城市延伸的战略布局中,深圳显然是华南地区的不二之选。一方面,深圳与香港、澳门“一衣带水”的关系,存在着天然的地缘优势。另一方面,近年深圳确立了“文化立市,文化强市”基本战略,文化创意产业迎来迅猛发展。2016年,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949.7亿元,增长11%,占全市GDP的10%。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市委市政府对于知识产权和版权事业也高度重视。”深圳市副市长陈彪表示,深圳提出了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粤港澳版权登记大厅,将携手粤港澳三地的版权同仁,以版权产业为基础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陈彪指出,粤港澳版权登记大厅将全面辐射粤港澳地区版权公共服务,其投入启用将大大便捷粤港澳地区版权作品登记、为版权产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服务环境。

  罗湖实施“版权+”战略 助力文创产业升级重构

  罗湖区毗邻香港,便利的交通优势为粤港澳版权登记大厅落户罗湖提供了天然的区位优势,也方便了香港、澳门的就近版权登记。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罗湖区的支柱产业,呈现出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来,罗湖新增的文化创意企业就将近两千家。

  图为深圳市罗湖区区长聂新平在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粤港澳版权登记大厅启用仪式上致辞。

  在土地资源紧缺的背景下,版权产业无疑将成为罗湖实现转型升级,破解空间资源约束瓶颈的一条通道。深圳市罗湖区区长聂新平表示,借助粤港澳版权登记大厅投入使用之际,罗湖将通过实施“版权+”战略,帮助文创企业插上金融和互联网的翅膀,最终围绕核心版权产业完成版权价值链的升级重构。版权登记大厅的投入使用,不仅能实现对罗湖影视文化产业、工艺设计产业等创意类产业的整体功能支撑,更有利于稳固罗湖在全市对接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发挥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的积极作用,激发创意思维、引领技术革新、保护智力成果,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有利于罗湖推动文创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聂新平表示,下一步,罗湖将以登记大厅启用为契机,加强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在运营模式、课题研究、数据共享、打击侵权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围绕核心版权产业完成价值链的升级重构,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版权咨询、受理、发证、保护等服务,搭建版权资产价格评估和交易平台,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链条,创新融资产品,探索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的有效途径,帮助文创产业插上金融和互联网的“翅膀”。(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阳腾)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