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走"旅游兴 经济活 百姓富"全域旅游发展新路

2017年07月18日 09:4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享有“公园省”美誉的贵州,正在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近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来到贵州赤水市,看赤水如何以“全域旅游·全景赤水”的理念推动工旅、城旅、农旅、文旅、商旅深度融合,走出一条“旅游兴、经济活、百姓富”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

  提档升级 让游客倾心

  地处川南黔北之交的贵州赤水,拥有“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侏罗纪公园、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最佳休闲旅游城市等30余张“亮丽”名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赤水旅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温不火。

  2011年,赤水市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随后,赤水整合世界遗产管理局、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旅游局等6家涉旅管理机构职能,实现了全市旅游资源的统一经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营销,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游客对景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与时俱进,以游客需求和当今旅游发展趋势为导向,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丰富景区业态,推进‘旅游+’融合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赤水市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友明说。

  赤水市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独家开发经营当地世界自然遗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的国有股份公司,有员工近500人。近年来,公司累计投入20余亿元资金,建设了丹霞旅游区内道路交通、游客中心、游步道、导视系统等设施,新增了汽车露营基地、帐篷酒店、直升机观光、观光电梯等体验类项目,并将“大数据”成果应用于涉旅行业,建成了景区和中心城区“智慧旅游”系统。

  “真没想到,这次重游赤水,给了我太多的惊喜。”时隔6年,重庆游客刘先生对赤水的印象彻底改变了。在他的记忆中,6年前的一次游玩,景区进不去、出不来、游得累。

  两天前,刘先生带着家人再次来到赤水,体验了空中飞行观景、大瀑布景区观光电梯、燕子岩景区的客运索道,以及游客中心的虚拟现实体验室等,一家人玩得意犹未尽。

  如今,赤水神奇秀美的瀑布、竹海、桫椤、丹霞地貌等,让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连年攀高。2016年,赤水接待游客总量突破1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20亿元。

  优质服务 让各界称赞

  为满足游客大众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为游客提供标准化、人性化的服务,赤水市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定期对景区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有效提升了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公司党委创新景区党建工作,将党建与旅游相结合,在经营的6大景区开通景区党员服务热线,设立党员责任岗、党员示范岗、便民服务点,贴心服务游客,让游客宾至如归、流连忘返。

  “前几天到赤水佛光岩游玩,不小心将手机掉进了水潭,拨打‘有困难找党员服务热线’后,附近工作人员立即赶来,跳入2米深的水潭中将手机捞起,让我好感动!赤水不但风景好、空气好,旅游服务更是没得说!”四川游客岳先生说。

  同样在佛光岩景区,来自成都的杨女士的高跟鞋突然坏了,进退两难之际,她拨打了“有困难找党员服务热线”,20分钟不到,景区党员服务队员就将就近买的一双布鞋送到了杨女士手上……

  如今,在风景如画、游人如织的赤水各大景区,随处可见党员服务队的身影,他们胸前佩戴的党徽,在阳光照耀下熠熠发光,成为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热情地为游客提供义务咨询、全天候免费热水、应急药品、针线包、寻人寻物等便民服务。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景区便民服务点共为客人咨询服务198230人次,寻人找物268余次,供药325次,应急救助58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旅游扶贫 让村民富裕

  为了让当地村民共享旅游发展的红利,赤水市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党建+旅游+扶贫”计划,让当地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位于“赤水大瀑布”景区的黎明村,曾是赤水最贫穷的山村之一。2016年,赤水市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帮扶黎明村漂流项目进行提档升级,投资1043万元,帮其油化公路、建漂流售票房、绿化美化景区环境、赠送环保观光车等,并积极帮助景区宣传营销。2016年,该景区共接待游客2.3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100余万元。全村贫困户、低保户年底分红5000元以上,并吸收了48名村民在景区就业。

  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让黎明村村民夏以成、向明海等看到了商机,他们办起了农家乐和乡村旅社,一年赚了20多万元。

  为让旅游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景区和周边村民,赤水市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大瀑布、四洞沟、佛光岩、燕子岩、桫椤、竹海景区内修建商业街,优先为景区资源户和困难户提供经营场所和指导。

  大同镇四洞沟村村民唐显富,向村委会申请了一个四洞沟景区内的摊位,年租金才400元。她在景区售卖当地土特产,一年收入超过6万元,丈夫刘应祥则在景区内做清洁工,老两口从以前吃“农家饭”转为吃“旅游饭”。许多像唐显富一样的村民,不仅在景区摊位上做生意赚钱,每年还可领到“四洞沟景区”门票总收入的2.5%作为当地村民的资源补偿。

  融合发展 让百业兴旺

  旅游兴则人气旺,人气旺则百业兴。

  赤水市复兴镇凯旋村向东桥组村民袁友堂说,“以前我们这些地方,房子破破烂烂,道路坑坑洼洼,村里姑娘都往外嫁。近几年,交通改善了,旅游热了,我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贷了款,开了农家乐,一年纯收入近20万元”。

  凯旋村党支部书记帅继平介绍,凯旋村地处赤水通往燕子岩、大瀑布景区必经之路上,村民们瞄准商机,开起了乡村旅社和农家乐,靠给游客提供食宿致了富。全村人口3142人,就有1500人直接或间接吃旅游饭,像袁友堂这样办起农家乐的有150多家,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在赤水开了6年出租车的向贤福说:“前几年,我每天起早贪黑,一个月除去份子钱后便所剩无几。现在,尽管出租车增加了不少,但每个月平均赚六七千元。”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有力地促进了交通、餐饮、购物、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了经济增长。赤水的地方土特产如晒醋、金钗石斛、虫茶等,通过旅游产业的带动,走出了赤水、走出了贵州,甚至走出了国门。

  在赤水市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带动下,一批乡村旅游景点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景区已由“一枝独秀”变成了城乡“遍地开花”。目前,赤水市共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申报5A景区1个;旅行社8家,4星级标准以上酒店10家,床位2.2万张;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的人数超过10万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李廷娟)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