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中心城区保持"轻度拥堵" 绿色出行占比72%

2018年01月03日 09:5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3日讯 据北京交通委消息,2017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2%,平均交通指数控制在5.6以内,保持在“轻度拥堵”级别,全市交通运行总体安全平稳有序。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快率先突破

  兴延、京开拓宽、京秦、首都地区环线、延崇、新机场6条重点高速公路工程共157.7公里稳步实施,新机场北线高速实现开工。北京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实现京津冀一卡通互联互通。积极推动京津冀客运联程服务一体化试点,三地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建设完成,覆盖区域内100个二级及以上客运站。三地联合签署《京津冀公路立法协同工作办法》、《京津冀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合作办法》,组织开展联合执法行动近10次,查处违章50余起,移送跨省违法案件7件。

  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交通运输系统

  宋梁路改造主路全线贯通,运河东大街具备通车条件,广渠路东延开工,宋梁路北延等工程按“一会三函”项目加快推进;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正式开通运营,全程运行时间约48分钟,缓解市区至城市副中心间的通勤压力;广渠路快速公交系统、东小营公交中心站、东夏园交通枢纽建设和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接驳优化工作有序开展。

  微循环道路和疏堵工程有效打通堵点、治理乱点

  城六区开工建设次干路、支路90余条,实施疏解道路拥堵改造工程100项,有效打通堵点、治理乱点。针对市民反映突出的拥堵点段实施疏堵工程,包括分钟寺桥匝道改造、京哈高速漷县收费站进出口路段拓宽、大望桥地下通道连接步道工程、酒仙桥大山子路口改造等。以分钟寺桥匝道改造为例,工程实施后消除了东南三环内环方向主路的交织先行,对缓解分钟寺桥上游路段道路拥堵具有显著作用,早高峰时段,路段-速度由28.0km/h提升至50.7km/h,提升了81.1%,晚高峰时段速度由16.6km/h提升至40.7km/h,提升了145.2%。

  停车综合治理全面深化

  完成全市机动车停车资源普查,为发挥停车治理“以静制动”作用缓解交通拥堵奠定基础;路侧停车电子收费在城六区和通州区共计37条路、4086个车位建设完成试点并上线运行;加强核心区停车秩序治理,对二环内道路车位进行重新梳理和合理施划,实现违法停车15分钟一巡查,开展违法停放车辆清拖工作;综合实施居住区停车设施挖潜、错时停车、建设驻车换乘设施等措施。

  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突破600公里

  在建里程达354.8公里,年底全市首条全自动驾驶线路燕房线、首条中低速磁浮线路S1线、西郊线3条新线开通试运营,线网运营线路达22条,运营总里程达608公里;1、2号线加装安全门并投入使用;4条既有线路结束试运营转入正式运营,剩余7条线路试转正工作加快推进;实现互联网购票、刷手机进出站、京津冀一卡通互联互通等“互联网+”轨道交通便捷出行服务。轨道交通路网日均客运量达1030.07万人次,同比增长3.6%;最高日客运量达1294.02万人次。

  地面公交服务多样化、多层次、精准化效果初现

  围绕公交都市创建31项考核评价指标完成自评估,通过治理大间隔、车辆对标、改善设施等措施,全力提升公交行业服务水平。优化调整公交线路41条,新开微循环公交16条,重点加密新建社区、新兴产业园区及地铁站周边线网覆盖,削减低效重复线路;定制公交、高铁快巴、旅游专线等多样化公交线路达到309条,其中快速直达专线增至140条,日均运力超2万人次,公交服务多样化、多层次、精准化效果初现。

  完成600公里自行车道治理出行环境大为改善

  年内完成600公里自行车道治理;排查三环内183条城市道路,在人行步道上设置阻车桩305根,切实保障自行车出行和步行安全;分类梳理512座人行过街天桥梯道情况,选取4座试点进行服务品质提升改造;研究提出上地软件园至回龙观的自行车专用路设计方案,以人为本改善升级绿色出行环境。

  智慧交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

  打造城市副中心智慧路网,建设宋梁路、运河东大街智慧公路示范工程;推进燕房线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全自动运行示范工程建设;建设北京市车辆智能收费综合试验场,积极开展车辆智能收费等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测试工作;推动厢式货车标准化工程,推进标准厢式货车使用ETC系统;出台全国首个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指导文件;17条绿波道路和1个绿波区域缓堵效果突出。

  “互联网+”交通新业态蓬勃发展

  全市16家共享自行车企业投放运营车辆达220万辆,针对投放无序和停放混乱问题,制定实施《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新能源小客车分时租赁试点规模达2000辆,加快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等区域分时租赁网点建设。

  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助推大气治理

  公交、旅游、省际、出租等行业5627辆老旧机动车退出运营市场;落实绿色货运企业鼓励政策,完成首批21家绿色货运企业认定工作,降低污染物排放约2000吨;成功申请并建设“国家能源计量中心(城市交通)”,为提高城市交通节能减排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道路建设养护服务重大活动能力不断增强

  公路建设完成G108二期等10项工程,通车里程46.2公里;开工建设104国道、105国道等16项工程。京通辅路、三环主路等城市道路大修全部完工,维修面积135万平方米。完成116条路线,1025公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和10条市道、5条县道,153处地灾隐患点治理。建立“路长制”巡查监管机制,实现“巡养分离”及相互监督管理。高水平完成党的十九大、“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保障道路设施的养护维修、环境整治、景观提升等任务。

  交通共治共管局面逐渐形成

  实施区域交通综合治理,以故宫、中关村软件园、清华大学周边以及景山、什刹海、香山等区域为重点,打造缓堵示范区,强化区级治理主体责任督查落实。交通、公安部门合力推动王府井、西四、团结湖、鲁谷东街周边等地区交通治理。

    深化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形成治堵合力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一会三函”、“交通十条”和“投资十条”有效简化交通基础设施前期审批流程,提升交通工程推进效率;制定并发布缓堵专项责任清单;市、区政府签订《缓解交通拥堵目标责任书》,落实缓堵工作区级主体责任;成立缓堵专项督查组,搭建督查信息系统,形成市区两级督查联动;大幅提升疏堵项目推进力度。

  开展综合政策研究绘好发展蓝图

  开展了交通拥堵成因分析研究。将北京拥堵成因分为四个等级,6个大类,201个成因。有针对性地建立了北京交通缓堵对策库,从交通供给侧源头治理交通病、交通供给侧提高交通供给能力、组织管理侧提高设施使用效率等三方面442项措施。着眼于“提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综合方略,形成有效的特大城市治理体系”,编制《北京交通发展综合方略白皮书》;进一步细化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路线图。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