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基层】非遗传承人:潮汕文化永不凋零 新时代迸发新生机

2018年01月18日 09:4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潮州1月18日讯(记者宋雅静)“我们潮汕人都很珍惜传统文化,必须传承下来,它是我们全球潮汕人永远的精神财富家园!”采访中,潮州人的一句话,承载了世代潮汕人对家乡的依恋及对文化的深沉热爱。

  由中央网信办主办、广东省委网信办承办的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广东站)活动媒体团近日走访了汕头、潮州两地的各类文化胜地,刺绣、潮剧、美食、茶道等等都得到了保护与传承,潮汕文化是海内外潮汕人的根,在新时代下,智慧勤奋的潮汕人通过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的有机结合,让潮汕文化在世界,闪耀更璀璨的光芒……

  在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潮州市文化精品馆,媒体团记者们的声声惊叹不绝于耳,馆内展出的各类作品均为潮汕工艺美术大师创作的精品力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潮绣、抽纱、泥塑、铁枝木偶、花灯、剪纸、手工拉壶等及其他省级、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项目掐丝珐琅、瓷板画、金银饰品、釉变瓷、盔头等,无不令人震撼。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不少潮汕非遗文化传承人,各个在新时代下,对自己的技艺领域都有新的认识和目标,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一种文化自信,言语间皆流露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陈小燕接受记者采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剪纸大师陈小燕灵巧的摆弄着剪刀,片刻间变完成了一幅团花剪纸作品。她害羞的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说:“我怕别人说我吹牛,现在我个人一年净赚至少十几万了!不少消费者把我们的剪纸艺术作品带到国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了潮汕剪纸。”

  洪裕静接受记者采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珠绣传承人洪裕静也有着同样也的自豪,50岁有余的她捏着绣花针在绣布上忙个不停,她说我眼神好着呢,根本不需要眼镜。她对记者说:“虽然现在愿意学珠绣的年轻人不多了,但我对我们传统文化艺术有信心。我的两个孩子在广州美院念书,现在孩子自己设计,把珠绣与服饰、日化用品、装饰品深度结合,产品线丰富了,市场需求多了,自然愿意学的年轻也会增加,文化就能得到传承。”

  刘诗诗同款潮绣龙凤褂。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

  中国刺绣艺术大师佘燕的绣馆内热闹非凡,老师傅与学徒整整齐齐的坐在绣台上,银针飞舞,金线穿梭,每幅作品都精致细腻,刺绣的动物更是宛若活物。她的女儿佘旭垒向记者重点介绍了刘诗诗同款的潮绣龙凤褂:“现在很多大牌都在与我们合作,我们每年也主动参加很多刺绣交流大会,汲取其他绣法针法的精髓,并于潮绣有机结合,让潮绣技艺更精湛,作品更华丽。”据她介绍,目前她们的自创品牌已入驻电商平台,未来店铺会更多,深度融入市场,让市场反哺传统文化,文化创造新的价值。

  瓷器公司内金碧辉煌的展示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宋雅静/摄

  在四通公司的展示厅,记者真正体会了一把璀璨耀目,富贵逼人的视觉盛宴。这里的瓷器均从餐具到装饰摆设品一应俱全,造型华丽,表面多以水钻、珍珠装饰。四通集团办公室主任伍武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记者介绍:“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工艺精湛,世代相传。现在我们公司给潮汕传统瓷器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为国外提供大量生产,设计风格根据订单国做出相对应的产品,深受国外市场欢迎。我们的作品追求极致的美感,符合国外审美需求,深知在新时代下,必须结合市场,不断调整,才能让传统文化迸发出更有力的生机!”

  潮汕传统文化主动融入市场,市场需求增加又反哺文化传承,潮汕人在保护传统文化上不遗余力地做出各种尝试与努力,未来有多美,潜力有多大,我们且看且祝福!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