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河南民权:“冷经济”迸发“热活力”

2018年02月13日 09:3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河南省民权县这座中原小城依托制冷产业基础,主动承接转移,拉长产业链条,完善生产配套,壮大集群规模,并强化科技管理,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以科技提升推动转型升级,在国内制冷行业声名鹊起。

  从多年前的“冰熊”品牌享誉一时,到如今众多国内知名品牌云集,今天的民权制冷产业朝气蓬勃,制冷企业百舸争流,完成了从“制造”到“创造”的华丽转身。

  说起民权制冷,无法绕开上世纪末红极一时的“冰熊”品牌。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台冰熊冷柜面世,到后来企业上市,冰熊曾经是制冷家电行业的当红花旦。虽然经历了盛极而衰,但冰熊培养的品牌、技术、人才和市场等优势正是民权县制冷产业发展的基础。

  “2002年我离开冰熊,2007年应聘到浙江慈溪的香雪海,当时的冷柜事业部有1000多名员工,至少有一半是民权冰熊集团的老员工。”香雪海集团公司执行总裁、河南香雪海公司总经理赵鹏是地地道道的民权人。几年前,受用工、原材料供给等因素影响,沿海地区各大企业纷纷转移产业,民权县政府早早伸出了橄榄枝,香雪海集团顺势整体搬迁到了民权。

  为民权当地招商的诚心、诚恳、真实所打动,更为民权当地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等优势所吸引,一时间,万宝、澳柯玛、阿诗丹顿等国内知名企业纷至沓来,民权产业集聚区的制冷主导产业重新排兵布阵,蓄势而发。

  以制冷为主导产业的民权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多年来的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已入驻企业200余家,其中制冷整机装备企业42家、制冷配件企业54家,制冷配件基本实现了全配套。区内拥有万宝、冰熊、澳柯玛等20余个国内知名品牌,冰箱冰柜年产量2200万台、冷藏保温车年产量2万辆。

  2017年,民权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收入达518.6亿元,其中制冷产业主营收入290.4亿元,占高新区总产值的56%。

  自2009年民权县产业集聚区获得河南省政府批复以来,该县瞄准并聚力“冷”产业,持续发力,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集聚效应不断提升,制冷产业链条逐渐完整,以制冷设备研发制造为特色的制冷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在推动制冷产业发展中,科技提升成为民权转型升级的重点。民权不仅是制冷行业的生产核心,也正在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打造出制冷行业的“民权标准”。

  为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民权县加强与科研院校的深度合作,成立了中科院制冷专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成了国家级冷冻冷藏设备质量检验中心。建立成果转化和转移平台,建立和完善了制冷领域高技术孵化体系,投资15.5亿元建设“中国冷谷双创生态园项目”,成为高新区企业的孵化加速器。

  2017年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82项、实用新型专利112项、外观专利50余项。国内首辆太阳能冷藏车成功下线,获得6项国家专利;自主研发的冰箱冷柜用压缩机,填补了河南省生产空白;推出的物联网智能冰箱,率先实现了家用电器信息化操作,填补了国内空白……这组数据正是民权县注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结果。

  目前,民权制冷产业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博士后工作站5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1个,引进科技人才150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523人,聚集了一批国内顶尖的制冷专业人才。

  民权县县长张团结介绍,立足制冷产业优势,以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打造“中国冷谷”为目标,民权县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创新招商方式、举办制冷设备博览会、搭建融资平台、夯实技术支撑力量、做优软硬件环境等措施,完善产业链条,丰富制冷产品门类,不断壮大百亿元级制冷装备产业集群。“民权制冷产业现已逐步实现了‘四个转变’,即由标准柜向特种、异形柜转变;由家用商用制冷向工业科研制冷转变;由单一制冷家电向全方位智能家电制造转变;由‘民权制造’向‘民权创造’转变。”

  “我们坚持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促进制冷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助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外部举措,注重支持区内企业加大品牌经营力度,注重增强区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造中国制冷产业基地。”民权县委书记姬脉常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张增峰)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