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 改革进行时】威海打造生态修复样本:矿坑也能变绿洲

2018年07月18日 11:3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威海7月18日讯(记者 宋雅静)17日,来自全国50多家主流媒体的记者们来到威海华夏城生态修复项目现场,探寻矿山废墟变身绿水青山的生态传奇。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初入威海华夏城,很难将这里与废墟矿坑联系在一起,因为这里在经过十几年的生态修复后,早已山环水抱,绿树葱葱,园林景观精致唯美,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项目结合,景致优雅,趣味非凡。

    华夏文旅董事长夏春亭向记者介绍矿坑 变绿洲的传奇故事。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耗时十余年 40多亿投资 化腐朽为神奇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这里十多年前曾经是一片废弃矿坑。改革开放初期,靠山吃山,大规模开山采石,靠卖石头增加收入,高峰期共有44个采石场。刮风灰尘飞,下雨泥浆流,附近群众意见很大。1985年,靠48块钱起家的夏春亭,日益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2003年起,时任华夏集团总经理的他,响应威海市生态立市、荒山绿化的号召,从挖山打水泥管,转而填坑栽树、造林绿化,开始了长达12年倾尽全力、造福桑梓的修复历程。

  凭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夏春亭大刀阔斧、亮剑华夏。12年来,他带领华夏集团共填土方5692.67万立方米,修复、建造大小水库35个,栽树1127万棵,一座建在矿山上的环保生态城悄然崛起。

华夏城景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周边13个村享受“环保福利”

  修山难,维护更难。为了守住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华夏集团将环境治理与旅游开发、富民兴业相结合,建成了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海洋特色文化和胶东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华夏城,同时深刻汲取中华文化精髓,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实景演艺《神游传奇》秀。

  山青了,水绿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图景日渐丰盈,昔日城乡交界的西部山区,成为近悦远来的宜居家园。此项目,真正让社会让老百姓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带来的巨大变化。

  数据显示,2017年,华夏城接待游客200.2万人次,收入达到1.9亿元。“华夏城周边13个村,近五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14.8%。2017年带动村民就业上千人,乡村振兴有了坚实的产业支撑,文化支撑和生态支撑。”威海市环翠区嵩山街道党工委书记胡远涛介绍。

华夏城生态修复前后对比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布子全国 争做中国旅游实景演艺的领跑者

  据悉,华夏城延续城市文脉,将生态修复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成为威海实践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样板。

  2015年,总投资13亿元的华夏文旅厦门老院子对外试营业,以勇闯南洋为主题的《闽南传奇》同步开启,全视角展示了闽南地区的特色文化。紧接着在西安布设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驼铃传奇》,今年5月,《驼铃传奇》在西安预演,大获好评。

  “打算下一步在南京再做一个《金陵传奇》。”63岁的夏春亭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我们将继续抓好生态修复,打造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抓好党性教育基地教学点建设,未来还要不断创新,成为中国旅游实景演艺的领跑者!”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