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集聚长三角 苏浙沪合力推动产业协同

2018年07月20日 13:4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上海张江、浙江余杭等一系列长三角产业园区正在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加快培育生物医药标杆企业,共同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作为浙江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标杆企业,贝达药业不断丰富自己的产品线,并推进自主研发创新药在全球同步上市的进程。

  类似贝达这样的生物医药企业正在长三角区域飞速崛起。上海张江、浙江余杭等一系列长三角产业园区正在通过“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培育更多的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后备军”。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局副局长尤建浩说:“我们希望生物医药板块能够再多几个贝达。”

  协同打造产业集群

  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告诉记者,贝达目前还有在研新药30余项,8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与贝达同处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中翰盛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体外诊断的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目前正在推进一款检测试剂的研发。董事长周旭一表示,为检测肿瘤标志物,我国一年实际消耗的试剂价值达100亿元,新产品研发成功后,一年可以节约三分之一的成本。

  作为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面积20.76平方公里,目前已聚集研发、生产类大健康领域企业220家,拥有药品生产企业10家、药品医疗器械批发企业70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0余家。

  统计显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以年均20%左右的增速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16年我国生物医药产值达3.8万亿元,占GDP比重约5%。不过,预计2030年这一比重将达15%左右。

  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形成了以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离世界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需要充分整合长三角的资源禀赋,合力推动产业协同,齐心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共同参与全球竞争。

  在浙江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外,苏州工业园区也已聚集了1085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园区打造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培育载体BioBAY,集聚了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460余家,苏州工业园区的目标是争取建设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创新中心。

  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傅大煦表示,2017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总量达3046亿元,其中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9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上海具有雄厚的新药研发能力,仅去年获批进入临床的创新药物就多达50多个,正在开展的临床研究项目有176个。根据《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我国目前共有15家医疗健康领域的标杆企业,总估值为370.5亿美元,其中6家落户在上海。

  携手培育标杆企业

  生物医药产业之所以在长三角集聚,丁列明说,原因在于作为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政策配套、市场空间等要素都在长三角集聚。他举例说,为了做强生物医药余杭板块,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打造以浙江省生物医药孵化器为中心,以贝达梦工场、东湖高新生物医药加速器、普利医药创新园为基本点的生物医药产业孵化集群,全面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技创业孵化链条。

  “生物制药投资大,周期长,孵化器共享平台可降低创业成本,为企业嫁接更多资源。”尤建浩表示。

  为更好地推进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今年5月份举行的苏浙沪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跨省委托延伸监管协作专题会议上,两省一市签订了药品检查机构区域协作备忘录。上海市食药监局副局长陈尧水说,签订区域协作备忘录后,三地的检查结果、标准手续都可以统一,形成协同监管,使得产业链上下游可以更好地安排业务所在地,在长三角共同打造全产业链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在知识产权方面,周旭一表示,上海拥有更好的服务平台,比如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中心在上海张江设立分支机构,201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成立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面向生物医药产业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为企业提供专利快速审查的“绿色通道”,极大缩短了授权周期;同时协助查处专利、商标、版权违法行为,配合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上海张江还拥有生物样本库,以及大量的技术服务平台,可以服务整个长三角。”周旭一说。

  龙头企业在行动

  在一系列政策联动之下,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开始显示出引领作用。中翰盛泰创建了医智汇创新工场,希望打造深度垂直的医疗体外诊断行业生态圈,在3.8万平方米的孵化空间内,中翰盛泰为孵化企业提供全要素科研技术平台、生物制品保税查验一体化通关平台和医智捷冷链物流系统,并与上海交大成立了医学诊断技术联合实验室,实现了智慧、创意、资金、人才的高度集聚,已孵化出包括可帮基因在内的多家优质企业。可帮基因创始人徐清华和他的团队已经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肿瘤组织起源基因检测产品。在5月底落幕的中国(杭州)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上,徐清华的团队荣获大健康产业组一等奖,并包揽了最佳人气奖和最有投资价值奖。之所以选择余杭开发区,徐清华说,这里不仅有设施完备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还能享受课题调研、学科横向协作、临床试验网络、人才计划、产业导入、渠道拓展、投融资计划等一站式科研、产业协作服务。

  为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发展,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在加强生态构建,希望激发产业动能,培育更多的龙头企业。余杭经济开发区创业创新局副局长王超说,开发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策体系,设有“助保贷”、风险池基金等各种投融资渠道。精准的政策匹配,加上良好的创业土壤,使得开发区内企业不断积聚,且科研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数据显示,去年1月份至12月份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专利申请量为2995件,其中发明申请742件,专利授权1438件,实现专利零突破73家,专利申请量实现了质的提升,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56.72%;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72.56%。今年1月份至5月份,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3.8亿元,同比增幅16.55%,高新产业集聚度显著增强。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4月份,生物医药园区72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2.0亿元,完成税收4.8亿元,累计研发投入3.5亿元。其中,21家规上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产值23.7亿元。以亩均指标来衡量,开发区2018年上半年规上工业亩产税收和亩产增加值分别约为20万元、76万元。2017年浙江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亩均税收已经达到51.81万元,亩产增加值186.91万元,远高于整个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规上工业产生的亩均税收27.94万元,亩产增加值134.32万元。尤建浩说,园区还在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集聚产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治国)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