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吹哨—报到”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机制

2018年12月11日 09:2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北京市东四街道“花友汇·创意空间”的葫芦创意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敏摄

  “这里有葫芦课,每周一次,我都来,喜欢这里的气氛,即是爱好也是文化传承。”龚虎彪拿起他的葫芦工艺品说到。这是东四街道利用疏解整治促提升腾退出了160余平方米的公共用房打造的“花友汇·创意空间”。

  曾经出了名的“夜市街”达智桥胡同经过一年多来的治理,道路宽了、胡同静了、车辆少了,消失的小燕子又回来了。住在27号院的邱叔璜,领着记者来到了他的小院,通往小院的路很深,他说:“原来这条小路坑坑洼洼,又黑,进出很不方便,现在反映上去,街道很快给修好了,老年人方便多了,现在住的很舒心。”

  自2017年9月,北京市创新推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以来,老胡同里的积水难题解决了,家门口的液化气储气罐安全隐患消除了,老旧平房区停车难的问题缓解了,广内街道老年人用餐难不再让人揪心了,游商遍布、交通拥堵、乱搭建的小巷还原了应有的模样……一些多年未能解决的民生问题一一破解。

  着眼办好百姓家门口的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提升政府个性化服务水平。从“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北京市探索建立的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正在落地生根、生动实践着。 

  缔造者:源起基层 从“平谷探索”到全市“1号改革课题”

  “当前,北京在城市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领域,长期存在横向部门合力不足,纵向基层力量不强的普遍性问题。”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革介绍,“八个大盖帽管不了一个破草帽”。干部担当作为不够,社会参与程度不高,“政府干着、群众看着,政府很努力、群众不认同”,群众家门口的事情解决不及时,群众不满意。

  同时,北京作为首都和超大城市,基层治理面临一些特殊困难:首都无小事,事事连政治。驻地主体多元,隶属各异,层级跨度大,行政力量充足,但统筹协调难,基层权力运行存在碎片化现象。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在全市各级党组织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平谷探索”引起了北京市委的高度关注。2017年,平谷区金海湖镇在治理金矿盗采过程中,逐步摸索出的一套各部门联合执法的“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不仅有效治理了盗挖盗采的违法行为,也为全市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探索了新路径。

  2017年9月,北京市委常委会在专题审议全市《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见》时决定,将平谷区及其他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做法总结提升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作为2018年北京市“1号改革课题”,向全市推广。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目前,“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在北京市16个区169个街道乡镇进行试点,占总数的50.1%。

  推动者:党建引领 探索创新 打通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自今年2月以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围绕“吹哨报到”工作赴基层一线调研40多次,听取基层街乡、社区代表意见,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推动这项工作不断深化。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张革说,街乡吹哨,哪些事需要吹哨?群众的诉求就是哨声,吹哨就是为了解决群众身边那些自己解决不了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报到”就是向基层报到、向一线报到、向群众报到,树立到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围着问题转、围着群众转,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

  太平桥街道辖区有一处2000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出租住人,无照经营,严重影响了周边交通和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但一直没能够有效拆除。主要原因就是这处违法建设正好“骑”在西城、丰台两区的交界线上,治理难度大。

  今年5月,街道吹响“跨区联合哨”,两区有关部门和执法力量共同报到,合力拆除了这处违法建设。根据当地老百姓的建议,腾退出来的地块要修建成综合性的文化体育设施。

  西长安街街道地处首都政治核心区和功能核心区,“长安街无小事”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在西长安街街道全响应网络化社会服务管理指挥分中心,记者看到高清画面实时监控街乡各个区域。

  据介绍,通过数据分析,街道找准了老旧平房区“停车难”这一痛点,运用大数据中心早已打通地区资源库这一先天优势,并将哨声直接吹向了7个地区因拆迁或弃用的闲置地块所属市区5家国企。

  在党建引领吹哨报机制下,彻底破解了原来不是一个系统、没有互相隶属等一系列问题,在这几家企业全力支持大力配合下,在“寸土寸金”的西长安街地区,免费借用给街道改造成便民停车场,此举总共增加地区673个车位,极大缓解了困扰地区群众多年老城区停车压力。

  西交民巷社区党委书记谭道亮告诉记者,“数字红墙”大数据中心,正着力打造2.0版升级建设的“三区战略”。逐渐实现“三声哨响、两个打通”,即发挥属地党建引领作用哨子越吹越响了,发挥大数据支撑作用哨子越吹越准了,发挥条块合作机制融合自适应作用哨子越吹越少了;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打通了条块衔接“最后一百米”。

经过修整后的达智桥胡同27号院路面平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敏摄

  践行者:党群联动 “街巷长”“小巷管家”纵向延伸

  在不断的推进探索过程中,北京各区始终坚持从解决基层治理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入手,纵深精细推进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

  龙泽苑社区居委会主任伊然认为,“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后,给支部增添了新鲜活力。他们发挥各自专长,认领服务事项,积极主动参加社会服务。”

  今年7月,一场暴雨侵袭回龙观,在职党员宋毅清晨跑步时看见社区党建广场排水不够通畅,立刻返回家出取来水桶等工具,冒雨清理杂物,及时排除积水。一位在社区生活了十几年的老阿姨告诉记者,“原来我们小区停放着一辆闲置旧车,又不能清走,很影响美观。宋毅出钱买了一个车罩给罩起来了。他是不管大事小事,看在眼里他就做。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后,真是出现了许多新面貌,七一合唱有了在职党员的加入,整个活动都更有活力了。”

  东城区在职党员主动联系服务社区,回社区报到在职党员干部1300余人次参与“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引导群众从“站着看”到“跟着干”再到“自己管”,共建“花园东城”;经过连续121个周末的坚持不懈,共清理院落243个,楼房单元221个,拆除煤棚110个,清运废弃物、垃圾等378卡车1130余吨,解决了不少历史遗留下来的“无人清”“不敢清”和“清不了”的痼疾顽症。

  “东四四条41号是一个死胡同,到冬天相当黑,胡同两边的路灯照不到,出来进去很不方面,我把这个问题反映给街道,咱们街道真把它当事来办,国庆节后就给安上了太阳能灯,老百姓拍手称快。”正在“胡同花园花友汇”参与活动的小巷管家金大钧骄傲的告诉记者,“我71岁,在今年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据了解,北京市71.73万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全部回居住地报到。街道处、科级干部担任“街巷长”,普遍建立由社区居民担任的“小巷管家”志愿队伍,“小巷管家”一般由在辖区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市民担任,履行“每日巡、经常访、及时记、随手做、实时报”等职责,共同参与家门口街巷环境整治提升,实现街巷环境的共建、共管、共治、共享。

  见证者: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一批乱搭建、乱停车等百姓身边的烦心事得到解决,一批菜场超市、公园绿地等便民利民设施相继建成,市民群众见到了居住生活环境实实在在的好转,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升。采访中,基层群众感受到的最大变化就是,很多问题原来是“没人管”,现在感受到“有人办”。

  东四街道六条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平房区,居住密集,私搭乱建现象较为严重。东四街道办事处主任荀连忠介绍说,六条社区在街道全面开展环境整治促提升中,借助拆除违建、治理开墙打洞等一系列整治措施,挖掘背街小巷的适当位置,摆花箱,砌花池,以此调动居民参与环境整治,拆除违建,还原应有的公共空间。

  “现在天冷了,要是夏天来,满眼都是绿。”在东四居住多年的居民李健,指着花箱里的各色花草,颇为骄傲。花架上悬挂着的灯笼般的葫芦,便出自李健之手。而在3年前,这条近4米宽、500米长的胡同里“僵尸车”有好几辆,公共空间沦为私人领地的现象屡见不鲜。

  位于石景山区的模式口大街,前两年还是游商遍布、交通拥堵,每天几万人次的购物人流,使得进出地区的道路交通近乎瘫痪,如今金顶街街道吹响了“集合哨”,召集城管、国土、工商、公安、规划等相关部门前来报到,整治模式口地区各类乱象。

  在街面乱象得到初步整治的有利条件下,石景山区启动模式口大街文物保护区修缮改造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模式口文保区的“老街坊”们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即是受益者又是见证者。

  如今,记者看到的模式口大街两侧恢复了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风格,青砖灰瓦的仿古式建筑,绿意盎然、一步一景,具有京西和本地特色的民俗景观遍布其中。

  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要真正打通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在改革中,我们坚持赋权、下沉、增效,着力做实做强基层,使其有权管事、有人干事、有钱做事。”张革介绍。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曾指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机制,要求工作重心下沉、执法力量下沉,进一步明确乡镇的统筹职责。(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敏)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