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农业产业小、散、弱问题,贵州省黔南州拿出超常规举措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2018年初,黔南州开始推行农村产业革命,以500亩以上坝区为主阵地,减少低效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蔬菜、水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实现了产业富民。
2019年前三季度,贵州省黔南州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7%,增幅居贵州省前列。
这样的成绩,与黔南州扎实推进产业革命密不可分。2018年以来,该州以500亩以上坝区为主阵地,扩大蔬菜、水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农业农村面貌为之一新。
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有压力也有基础
黔南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境内多山地高原,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加之雨热同季,同时500亩以上坝区的数量和面积居于全省前列,农业生产条件在贵州省处于较好水平。
长期以来,黔南州人民围绕“山”字做农业文章,尤其是前些年,政府大力实施“185”工程,通过引导和激励,投入技术和资金帮扶,打造了一批亩产值分别达到1万元、8000元和5000元的农业生产基地,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黔南州农业发展迅速,但与农民群众增收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虽然此前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但知名农业龙头企业不多,产品精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总体而言,黔南州农业呈现“多的不好、好的不多,样样都有、样样都不成规模”的状态,农业产业小、散、弱问题突出。
与农业发展不足相伴的则是群众增收困难,地区贫困程度深。到2017年底,黔南州的贫困发生率仍有9.87%,高出贵州省平均值2.13个百分点,所辖12个县(市、自治县)中,有10个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所有县份都有深度贫困村。
“如果再继续用常规方式抓农业,就难以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黔南州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必须拿出超常规举措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实现革命性突破。
2018年初,黔南州根据贵州省委的统一部署,在全州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深刻的农村产业革命。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黔南虽然压力不小,但也具备诸多有利条件。
一是在过去的农业发展中,尤其是“185”工程实施以来,黔南州积累了一定的高效农业发展经验,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品牌,如刺梨、罗甸火龙果、长顺高钙苹果等,特别是都匀毛尖茶,在国内已经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二是农村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近年来,黔南州相继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组组通,农田灌溉水平大幅提升,农村通信更加顺畅,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意识有所提升。
三是快速出省通道的建成,尤其是夏蓉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极大地方便了黔南农产品便捷进入珠三角地区。同时,广州对口帮扶黔南,也为黔南农产品进入粤港澳地区提供了便利。
生产标准化规范化,
提升产品竞争力
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突破点,在于把低效作物的面积减下来,增加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让亩产值提上去。
种什么?既要照顾到当前面临的增收等压力,也要兼顾长远的发展需求。黔南结合实际,将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刺梨、生态畜禽6大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并要求“拿出最好的土地种植效益高的经济作物”。
为了整合资源,形成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合力,黔南州还成立了由多个州领导领衔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具体组织领导相关产业发展工作。
种在哪儿?黔南州将342个500亩以上坝区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阵地,以“菜—稻—菜”的模式,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优势产业,提高了坝区土地的综合效益。
怎么种?如果按以往的方式粗放生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即使规模上去了,也卖不出好价钱,仍难以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面对难点,黔南州一方面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股份合作、订单生产等多种经营模式,突出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带动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抱团发展,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效益。如,龙里圣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该县湾滩河镇走马村流转620亩土地建成核心蔬菜种植基地,在其带动下,湾滩河镇每年种植豌豆尖、辣椒近1.4万亩,实现产值近亿元。
另一方面,加强培训,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推动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如,瓮安县在新建茶园时提出“宁要草,不要草甘膦”,按照欧盟标准组织生产,产品成功打入欧洲市场。据了解,黔南州目前通过无公害认证的茶园已经达到80.5万亩。
如今,黔南的农业正在从“为吃而生产”向“为卖而生产”加速转变,“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大力培育品牌体系,
推动产销对接
2019年,一款名为“刺柠吉”的饮品火了。这款由广药集团研发的饮品,产自黔南惠水县,原料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刺梨。该款饮品克服了以往刺梨产品涩味较重、口感不佳的问题,并通过王老吉的销售网络,进入了千家万户。据了解,自2019年6月正式投放市场以来,“刺柠吉”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亿元。
刺梨是黔南州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借助广药集团的力量,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好产品需要加工成满足市场需要的商品,才能实现其价值。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既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
为了打造出最好的茶产品,黔南的梅渊、贵台红、匀山三家茶企组建了共同体,抱团发展,各有分工又相互协作。
“我们共同面对市场,各自专注于最擅长的环节,打造极致的产品。”匀山公司负责人卢永乾告诉记者,联合发展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减少了重复建设,提升了茶青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扩大了都匀毛尖茶的品牌影响力。
为了让农产品卖出好价钱,黔南州依托市场流通对产业发展的拉动能力,构建了产销信息发布平台,推动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如今,“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多种产销对接机制在该州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黔南州还依靠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直供直销等无形市场相结合,支持电商进社区、扩渠道、搭建展销平台,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快速流通体系建设,合理引导各链条环节的主体之间做好购销对接,形成种养加、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
此外,黔南州积极抢抓广州对口帮扶机遇,组织开展“黔货送粤”行动。目前,该州有4个蔬菜基地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保供生产基地。
当前,品牌仍是黔南州农业发展的短板,也是该州在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中加速赶上的一步。
目前,黔南州已经确立将围绕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刺梨、生态畜禽六大特色产业打造公用品牌。该州启动了公用品牌创建行动,着力构筑以都匀毛尖、黔南刺梨、长顺绿壳鸡蛋等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企业品牌为支撑、特色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农业品牌体系,力争2020年实现六大产业都有一个公用品牌。
同时,黔南州还将大力建设“三品一标”产品基地,推进整县整镇整体认定无公害产地,扩大“三品一标”产品总量和产业规模;实施“一县一品一牌”培育计划,培育打造提升一批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两年创建,实现每个县(市)至少有2个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