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踏上“东数西算”新赛道

2022年08月03日 09:2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走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实现了“千年之变”:脱贫攻坚实现历史性全胜,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突破交通瓶颈限制,开放格局实现历史性重塑;大数据集聚乘势,产业数字化稳步推进……

  2012年到2021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由6742.24亿元跃升至19586.42亿元,在全国的排名由第26位提升到第22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全国第31位上升到第25位。

  从极度贫困到迈向小康

  贫穷曾经是贵州沉重的历史标签。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尽锐出战,在精准确立扶贫对象的基础上,针对致贫原因开“药方”,集中精力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等“四场硬仗”,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自我发展能力稳步提升。

  产业是持续稳定脱贫的关键。贵州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各地资源禀赋、气候特点,发展茶叶、食用菌、蔬菜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目前,贵州的茶叶、蓝莓、李子、刺梨种植规模居全国第一位,辣椒生产加工销售规模居全国第一位,猕猴桃、火龙果种植面积居全国前列。

  贵州还率先在全国打响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十三五”期间总共有192万群众搬出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搬迁规模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同时,积极推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大后续扶持体系,全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如何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能致富?贵州一方面加强技术培训、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另一方面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就近开办扶贫车间,为不能外出务工的群众提供工作机会,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街道办事处免费给我们提供门面和设备,自己缴纳水电费就行。”在贵州单体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的扶贫车间,周巧正踩着缝纫机,忙着加工苗绣绣品。

  周巧因孩子上学不能外出务工,在街道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带着10名绣娘开办了手工艺工坊,制作、销售少数民族服饰,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上班时间灵活,关键是能照顾家里的老和小,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周巧说。

  截至今年6月底,贵州已就业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达41.45万户92.99万人,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2020年11月23日,注定铭记于贵州史册。当日,赫章、沿河等9县正式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贵州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撕掉了“绝对贫困”的千年标签,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贵州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率先开发建设防止返贫监测信息平台、“贵州防贫申报”小程序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从交通闭塞到通达世界

  盛夏时节,位于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区都格镇龙井社区三岔河的“桥下人家小马哥”农家乐里,游人络绎不绝,老板马选军忙得汗流浃背。

  农家乐头顶的杭瑞高速公路毕都段北盘江大桥,将滇黔两省紧紧连在一起,从云南宣威城区至贵州六盘水的车程由之前的5小时缩短为现在的1个多小时,也把马选军和三岔河的乡亲们带入了全国高速公路网络。借助融入全国高速交通网络的契机,马选军夫妇办起了农家乐。“毛收入最多的时候每天能有1万多元。”马选军说。

  贵州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不沿边、不沿海,长期“峰际连天兮,飞鸟不通”,困住了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脚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全力突破交通瓶颈制约,加快构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在千沟万壑上打造了一个高速平原,一举从过去的西部腹地跃升为西部枢纽。

  2015年,贵州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前贵州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8000公里、位居全国第五位,高速公路出省通道达到24条;高铁通车里程达到1527公里;形成了“一枢十一支”机场布局,贵阳龙洞堡机场3号航站楼正式启用,进入全国大型繁忙机场行列。

  在交通大会战中,贵州实现了由“地无三里平”到“世界桥梁博物馆”的华丽蝶变。据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邵勋介绍,目前世界排名前100名的高桥,有近一半在贵州;世界高桥前10名中,有6座在贵州。

  商务部原副部长陈健表示,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是近年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令人瞩目的现象之一,这让贵州从根本上改变了发展格局,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借助日益快捷的交通网络,贵州稳步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积极发挥贵安新区等对外开放平台的作用,不断完善“外部企业+贵州资源”“外部市场+贵州产品”“外部总部+贵州基地”“外部研发+贵州制造”等开放模式,推动更多企业在贵州布局,让更多贵州产品“走出去”,加速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新格局。去年,贵州实现进出口总额654.16亿元、同比增长19.7%,达到2016年以来的新高点。

  从一穷二白到后发赶超

  走进贵州玉蝶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从原材料配送到成品入库,大部分工序由机器完成。2018年,玉蝶电工在贵阳国家经开区小孟工业园建设电气工业生产基地,建成智能制造及智能仓储一体化智能线缆生产线。

  “实施智能化改造后,生产工序由原来的6道合并为1道,生产产品合格率提高到99.9%。”玉蝶电工品质部经理朱正斌告诉记者,玉蝶电工搭建的工业设备物联网平台和OSC数据协同工作中心为车间装上了数据大脑,让工厂运转更加智慧。

  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贵州的新常态。

  2013年以来,贵州面对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依托自然环境和能源资源的先天优势,“无”中生“有”,抢先站上了大数据的风口,相继招引培育了苹果、华为、腾讯、满帮、医渡云等一批重点企业项目;投入运营及在建的重点数据中心已达25个,其中超大型数据中心11个,成为中国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也是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大数据产业实现“从无到有”“风生水起”“落地生根”“集聚乘势”的精彩四连跳。2021年,贵州数字经济占比达34%,增速连续7年位居全国前列。

  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还在政府数据开放、数据安全保障、数据交易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进入“十四五”时期后,贵州奋力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数字经济质量实现新突破、水平迈上新台阶。目前,贵州正全力推进“贵州大数据试验田+东部数字经济创新探索”“贵州算力网络枢纽+东部算力资源需求”“贵州云服务基地+东部云服务市场”等模式,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贵州今年将在已形成“大数据+实体经济”融合标杆项目401个、示范项目4234个的基础上,再打造100个融合标杆项目,实施1000个融合示范项目,带动2000户以上实体经济企业和大数据深度融合。

  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党组书记胡建华表示,下一步,贵州将用好国家支持的政策红利,以“东数西算”、数据交易等为抓手,做大做强数据中心、智能终端、数据应用3个千亿元级主导产业集群,做深做透大数据赋能“四化”,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

多彩贵州踏上“东数西算”新赛道

2022-08-03 09:2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