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尊敬的伟光院长,各位专家学者、媒体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欢迎出席中国城市改革开放4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城市建设力报告第16届发布会,这次会议也是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献礼改革开放40年,这次主题是“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下面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与会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伟光教授 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住建部原副部长,杭州市原市长仇保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丁士先生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主任徐林先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发展部部长侯永志先生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叶裕民女士 凤凰财经研究院院长刘杉先生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张跃国先生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尹涛先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主编倪鹏飞先生以及他的研究团队 [06-22 09:13] 主持人: 另外出席这个会议的还有来自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经济参考报、中国经济网、中国网、华夏日报、中国城市报、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凤凰卫视、凤凰网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电视等媒体的朋友们,让我们以热烈掌声,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和朋友们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借这个机会我也介绍一下我们《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这份报告由倪鹏飞研究员牵头,已经做了十几卷了,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他的数据和指标是我们国内城市发展的重要的参考指标。从报告第14卷纳入中国科学出版社综合智库研究报告,对这个报告出版社也是非常重视,出版工作我们全社可以说齐心协力,进行统筹安排,今天这个报告第16卷一共是50多万字,从交稿到出版一个月就完成了,所以作为这个报告的出版单位,我也想借这个机会代表社科出版社向以倪鹏飞研究员为首的课题组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一直以来支持和关注这个报告的专家学者和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首先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致辞。 [06-22 09:19] 何德旭: 尊敬的伟光院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城市改革开放40年学术研讨会,同时要发布今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首先我代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向莅临此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各位新闻界的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这里要特别感谢王院长,能够在百忙之中出席这个研讨会。我所在的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按照王院长给我们的定位,是中国财经领域重要的学术高地和国家智库,是马克思主义财经学科的重要阵地,主要从事宏观经济、财政贸易服务、城市经济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伟光院长多次跟财经院强调,一定要做好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为中央的宏观经济决策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城市经济和房地产也是财经院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二十年以来,倪鹏飞研究员领衔城市经济房地产团队,在相关学术领域和政策研究领域开拓进取,辛勤耕耘,创新探索,取得了十分骄人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他们已经连续发表16次《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还有多次中国住房发展报告和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他们还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城市研究国内外的全国期刊上面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和内部报告,其中有多项成果都获得了中央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的批示,特别是他们重要的学术成果,获得了中国经济学最高的学术成就奖。 [06-22 09:20] 何德旭: 他们关于住房发展的报告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支持,他们这样的研究和成果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财经院重要的学术品牌,也成为财经院一张亮丽的名片。今天即将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是他们推出的第16本报告,应该说他们十多年来,持续跟踪研究中国城市竞争力,坚持十多年十分的不容易。这里面的艰辛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我觉得他们持之以恒,严谨治学,不懈追求的精神是值得大力提倡,也值得我们学习的。 今天发布的报告是在他们长期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利用他们团队自己开发的理论框架、指标体系,运用了大量的客观数据,构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综合竞争力指数、宜居竞争力指数、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对2017年中国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宜居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详细的评价,从整体上衡量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格局以及理想状态的差距,得出了许多重要的结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政策定义,对各级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国内外的企业有关的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公众都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和研究借鉴价值。 [06-22 09:26] 何德旭: 党的十九大已经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下大力气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就需要推动与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这就需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蓬勃发展。 [06-22 09:29] 何德旭: 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倪鹏飞团队的研究以及成果的发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出席今天论坛的都是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值改革开放40年之际,在今天研讨会主题之下,大家将共同回顾亲历中国城市40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从不同的角度来总结中国城市崛起的经验,梳理和提炼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分析中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展望中国城市美好的未来,我相信并期待本次论坛将精彩纷呈。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此次论坛,感谢经济日报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各家媒体对发布会和研讨会给予客观、准确和广泛的宣传报道,预祝此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预祝《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发布成功,谢谢大家。 [06-22 09:31] 主持人: 谢谢何院士。财经院很多优秀成果都是在我们社科出版社出版的,希望我们今后进一步合作,为学术界贡献更多优质的学术成果,下面有请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丁士先生致辞。 [06-22 09:33] 丁士: 尊敬的王院长,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媒体的同行,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再一次参加这次发布会,去年也是在这个地方我参加了,我想《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发布会,经济日报是最不能够缺席的。教授做博士的时候,第一次写这个报告,当年经济日报就整板给他推出了,影响很大,所以持续下来了,去年开始我们合作,效果非常好,我想来讲几个感想。 [06-22 09:34] 丁士: 首先还是祝贺。确实他们每年这么厚厚一本真是心血,向报告的出版表示祝贺。我在想,特别是讲到今年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报告像什么,都是城市建设,我想是一块城砖,是每年贡献这块城砖,是精神的城砖,不是物理的城砖,已经有16块了,一直铺下去,记载了整个国家改革开放和城市发展的历程,我觉得这非常值得,何院长给他们更高的评价,也是希望他们坚持做下去,一定会更有成就。 [06-22 09:37] 丁士: 改革开放的变化其实天翻地覆,多方面都有变化,应该说给我们首先映入眼帘,让我们感触最大的就是生活所在的城市,当然农村的变化也很大。按城市的竞争力报告,它主要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记录、评价。今天的论坛其中还有纪念改革开放40年,城市的建设,城市的发展,确实值得探讨,这个会议启动也非常好。 [06-22 09:40] 丁士: 记得几年前随国务院新闻办到法国开一个论坛,因为我们有记者站,他说“你来了想看什么”,我就看欧洲的小城镇,结果陪我转了两天。回来之后赶上人民网在钓鱼台开一个论坛,我去参加了,那一拨全是广东的房地产商,可能因为当时经济形势比较低落,房地产商也在北京做游说,找了一些专家学者研讨房地产,我当时说了一个在欧洲印象最深的,为什么欧洲的小城镇发展那么好,一边看一边思考,有很多的差别,当然从物质上差别,欧洲建的房子一般都是大理石,我们是土木结构,土木结构一百年就撑不住了,往下塌了,人家一千年还是挺高耸的。 另外它的政策是真正的城乡一体化,不像我们乡镇之类的,很重要的一点城市为什么那么干净,人家养殖业全部是集约式的养殖,没有猪、羊,我们到小镇上感觉不到特别乱,实际上人家是集中养殖。还有一个方面是文化的问题,中国从古以来就是新,欧洲文化以古为美,我有一天到科洛斯,好不容易看到有个地方搞建筑,大家知道欧美很少能够看到建筑,建什么呢?老房子的外围有了,高的吊车之类,把中间掏空,外面保持原样子,它是以旧、古为美,我们还是以新为美,价值观上、文化上不一样。因为当时好多房地产商在那里,我提个建议,我说现在我们国家城市发展到这一步,有很大的成就,很多问题,能不能提出口号叫做建千年城市,造百年房屋,不要让我们的房屋二十年、三十年撑不住就要拆了,千年的城市,现在这几年大家在小城镇建设,好多古城恢复了,但是像大量的城市建设还有很多文化要做,今天正好王院长在这里,还是要在这方面对城市建设有更好的一些指导。 [06-22 09:45] 丁士: 总体来说城市建设发展的成就非常大,我们经济日报也有好多报道,也有系列的论坛,大家知道莫干山会议,经济日报是主办单位之一,莫干山会议经济日报承办一两年了,今年我们也有一些系列论坛,包括考虑是否到莫干山开一次会,跟社科院合作做系列的报道,40年那些事,40年那些人,40年那些城、那些地,一系列的报道和论坛,希望跟大家多合作,共同把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利用40年机会好好总结,好好提升,本身也是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都有责任。我就说这些,不对的地方大家批评指正,最后预祝整个发布论坛成功,谢谢大家。 [06-22 09:49] 主持人: 谢谢丁总致辞,接下来有请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伟光教授致辞。 [06-22 09:53] 王伟光: 各位领导、专家,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对改革开放最好的纪念”。我很高兴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经济日报社、中国社科出版社举办的献礼中国城市改革开放40周年学术研讨会。值此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邀请城市相关领域的专家,回顾中国城市发展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憧憬中国城市发展的美好未来,总结和揭示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经验与规律,把脉和汇总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讨论学术问题、碰撞理论观点,交流政策主张,相信会对促进中国城市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十分有益。 [06-22 09:53] 王伟光: 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回顾和思考我们亲身参与的改革开放,40周年的实践,目睹和体验中国城市40年日新月异的巨变。我认为,第一改革开放是中国城镇化成功和城市崛起的根本原因,首先推动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改革,实现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繁荣,从而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自带干粮、进城务工、户籍制度改革,使得剩余劳动力和就地重置非农业成为可能;其次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的全球化和全球性增工背景下,对外开放使得境外的企业、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大量流入境内成为可能,再次财税体制改革包括分税改革和十九大之后税务机构的税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以及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建立,激发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06-22 09:55] 王伟光: 最后各级政府一方面支持乡镇及民营企业发展和对外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东南沿海更好的优势区位,使得大量内地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全球的生产资料更多的在沿海城市具体结合,生产向全球销售的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和服务。中国工业化因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巨大的外部资金和市场需求以及各级政府竞争性获得了发展,工业化及其带来的人民收入的增长,政府税收增长以及城镇土地与住房制度改革催生不动产价格增长,带动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人口迁徙,进而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成就了中国城市崛起,也创造了中国发展的奇迹。 [06-22 10:01] 王伟光: 第二中国城镇化成功和城市崛起意义非同寻常。中国城市崛起带动了中国成功实现发展和转型,1978年之前,中国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处在最低收入国家行列。2018年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整体上正在迈向现代的制造大国和富裕城乡一体的城市社会。40年中国城镇人口增加6.68亿,40年中国脱贫人口7亿,中国城市崛起加快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占世界近五之一人口的中国迈入城市社会,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结构形态,也显著提升了人类的发展水平和整体速度。如果没有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崛起,全球城市人口超过50%将推迟10余年,世界可能至今没有迈入城市时代。 [06-22 10:04] 王伟光: 第三中国城市可持续繁荣面临挑战。在当前与未来,中国城市伴随繁荣而来的是诸多风险和问题,城市在过快增长的同时导致城市化泡沫的情况放大,城市化在城市发展结构失衡加剧,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城市内部之间发生分化严重。这不仅导致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而且导致泡沫破灭和风险变现,其城市化和工业化初期所拥有的关键优势在削弱,包括人口红利消失,生产成本上升,生态环境恶化,收入差距扩大等等。再是,中国城市发展面临日趋严重的环境,随着中国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城市越来越面临发达国家城市和发展中国家城市的竞争性夹击。在人类进入崭新的智慧时代,科学技术竞争规则发展动力的变化会越来越快,中国城市随时面临竞争失败和淘汰出局的危险,中国城市需要培育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06-22 10:05] 王伟光: 第四,以改革开放迎接中国城市更美好的明天。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城市在改革开放中大踏步前进,中国城市40年的成功为未来可持续的繁荣奠定了坚强而强大的基础,也增添通过发展城市带动乡村振兴,进而国家整体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自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九大为国家和城市发展勾勒了全面现代化的愿景和方略,借鉴世界城市发展经验,追寻城市发展基本规律。到2035和2050年为建成基本和全面现代化的国家相匹配,我国将基本和全面建成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的繁荣、开放、现代、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社会,中国各类城市将成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庄园。中国一流城市也将成为世界引领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只有持续改革开放,中国城市才能化解过去积累的问题;只有持续改革开放,中国才能应对全球竞争中出现的问题;只有持续改革开放,中国城市才能披荆斩棘、迅速实现崛起;只有持续改革开放,中国城市才战胜艰险夺取最后胜利;只有持续改革开放,实现民主复兴的中国梦,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是对改革开放最好的纪念,谢谢大家。 [06-22 10:07] 主持人: 非常感谢伟光院长的致辞,我们下面进入主题演讲环节,下半场的主持有请凤凰财经研究院院长刘杉先生来主持。 [06-22 10:10] 主持人: 各位来宾上午好,下面论坛由我来主持,我们下半场分两部分,一个是主题演讲,还有一个报告发布。主题演讲有四位专家,他们都是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规划和研究,都有很深的造诣,每位专家的演讲时间是十分钟,首先有请国家发改委和小城镇中心主任徐林先生演讲,有请。 [06-22 10:12] 徐林: 谢谢邀请我来参加今天的会议,我觉得今天会议的题目特别好,“40年城市的星火已燎原”,我特别同意“已燎原”这个说法。改革开放40年有很多值得纪念的东西,有很多值得关注和总结的东西,但是我觉得最眩目的是中国的城市化,因为在过去的40年,由于放松了要素流动的管制,推进了要素配置的市场化,由于工业化的推动,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率由改革开放初1978年的17.9%,提升到了去年年底的58.52%,平均每年大概提高了1.02个百分点左右,中国的城市人口目前也超过了8亿人,这只是城市和城乡人口的变化。如果你到中国各地去看,无论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还是到西部地区,甚至比较偏远的县城去看,中国城市和城镇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没有做过统计,但是我大致可以感觉出来。 [06-22 10:13] 徐林: 也许中国在过去40年里头,在各类城市和城镇形成的新的建筑总量加起来,一定会超过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总和,我没有做过统计,但是我是这么一种感觉。所以你看,在中国很多西部地区一些小县城都会有很多很漂亮的城市建筑,这在过去都是难以想象的,所以中国城镇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在这些面貌变化的背后是城市公共服务不断的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这些都有统计数据可以证明的。 [06-22 10:15] 徐林: 中国的城市化也带动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为我们有大概2.7亿的农民工,实现了异地的转移,他们从农业到非农产业就业,从农村到了城市地区居住,这种转移大大节省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这为整个增长效率,对整个增长质量都是非常有好处的。未来怎么判断中国城镇化已经燎原,现在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的人提出,由于过去几年中国农业劳动转移的数量有所下降,所以有人提出中国开始出现了"逆城镇化"的现象,我是不同意这种看法的。 [06-22 10:17] 徐林: 会不会出现"逆城镇化"的现象,是由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资源配置是不是还追求更高的报酬和更高劳动生产力的部门决定的,如果这样来看,中国城乡的收入差距现在还有2.7倍。如果把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公共服务的差距再包括进去的话,实际上这种收入和公共服务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因为全世界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也就是1.5倍平均,我们是远远高于这个倍数的。 [06-22 10:19] 徐林: 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来看,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大概只相当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四分之一。这样差距的情况下,按照人往高处走的规律,所以今后依然还会出现劳动力资源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趋势,这样一种趋势只要存在,我不认为中国在大的格局会出现逆城镇化的现象,少数城镇人可能出于对某种情结的考虑,到农村去居住,这批人的变化,从代表大的出现逆城镇化的现象,所以我们对逆城镇化的表达要保持一种警惕。 [06-22 10:19] 徐林: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促进乡村振兴,今后政府肯定会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乡村地区,去改善乡村的生产生活,包括公共服务的条件,这是出于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平衡城市和农村发展的一种需要。即便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其实我们都可以想象得到,离开了城市化的拉动,乡村的振兴那是不可能,因为我们在城市化率还不到60%的情况下,就要实现乡村大规模全面的振兴,这是做不到的。所以目前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有重点、有规划、有节奏的来进行,做不到遍地开花。所以未来继续带动农民收入增长,提高整个经济的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还是要靠城市化来实现。 [06-22 10:20] 徐林: 所以我们未来的城市化要进一步改善制度的建设,使得城市化在过去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有人说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减少了,城市化的动力来自何处,我觉得未来城市化可能就要按照十九大的要求,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已经进城农民工的落户及他们的家属、子女的市民化。一旦这个问题能够得到突破,可以想象,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的比例还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在这一块是具有巨大的空间的。当更多的农民工可以和他们家人在城市团聚的时候,他们可以形成对未来更稳定的预期,他们的子女可以接受更现代的教育,这对中国整个人的现代化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十九大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没有人是不能实现的,如果那时候中国还有百分之三四十人口聚集在农村地区,你很难想象中国那个时候人的现代化会到一个理想的状况。 [06-22 10:29] 徐林: 从农业的发展角度来说也必须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因为从现代化的国家,像欧美、日本这样的国家来看,虽然他们经济那么发达,但是农业依然是他们的落后产业,美国农业的规模效应那么高,但是美国农民的收入依然有三分之一来自政府的补贴。中国即便到了很现代化的程度,我相信农业依然是相对其他产业比是弱势的产业,需要有政府的补贴。但是如果你的城市化水平不高,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去补百分之三四的人,这样的补贴机制是不可持续的。欧美国家是百分之九十多的人在补百分之几的人,这样补贴是补的起的,可持续的。 [06-22 10:30] 徐林: 所以我想中国未来城市化的星火燎原还会走二十到三十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在过去城镇化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城市治理,包括城市可持续方面发展方面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的城镇化之路可能会走得更加稳健,更加健康,得到的各种抱怨也会少,城市和农村发展就会更加平衡。所以当改革开放40年,让我们纪念过去成就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城市化的趋势还没有结束,城市化需要进行的改革还要进一步的深化,这些改革还需要我们做出新的探索。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06-22 10:31] 主持人: 谢谢徐司长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未来的城市化还有很长的时间,而且要素的流动与劳动生产率的参与,下面有请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住建部原副部长,杭州市原市长仇保兴做主旨演讲,大家欢迎。 [06-22 10:33] 仇保兴: 刚才听了徐林主任的观点,今天是很好的一个机会,我们一起来商榷。我用了一个“深度城镇化”。深度城镇化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我们把城镇化分成前半场后半场,前半场是前40年,我们基本上走了一条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了物质文明的载体,所以说前半场的城镇化是一个追求GDP的城镇化,下半场转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前半场肯定是灰色的城镇化,作为基层来讲就是先污染后治理,但是后半场一定是绿色的城镇化。 所以说我们从这样一个转变,从适度广度城镇化转向深度的城镇化,下半场城镇化一要追寻内在的规律,二要还前半场的一些债,前半场积累下了许多东西。比如党中央提到三大攻坚战,我的理解前半场取得了丰功伟绩,但是也留下了三大隐患,所以需要大家去攻坚破难,补这个不足。但是要补前半场的许多东西,党中央提出这三项,实际上是最紧迫的,也不是说就这三项,还有很多东西,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商榷,这样一来就要分两个问题,后半场城镇化主要特征是什么,还有什么对策,这些问题可以比较清楚。 [06-22 10:34] 仇保兴: 挑战什么呢?首先就是城镇化的速度,城镇化的速度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大家意见比较集中的就是1995年美国地理学家诺赛母曲线,第一个拐点城镇化30%的时候起飞,第二个拐点70%,就是进入慢速的增长,联合国专门对诺赛母曲线进行了研究,不止一次,研究的结果诺赛母曲线世界上很多国家用它去衡量,其实差异很大。为什么差异很大,我们在几年前也做了研究,把总的差异分成两类,一类新大陆国家,一类旧大陆国家,诺赛母的出生就是新大陆国家,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有半新大陆国家就是南美,这些国家的特点就是原住民基本上不掌权,外来的人口掌权,像川普实际上他爷爷辈是德国移民,这些移民当时进来的时候,新大陆国家的移民把土地看成是一个纯熟的生产资料,而不是感情意义,不是像中国乡愁,没有的。 [06-22 10:38] 仇保兴: 正因为这样,我们课题组认为,40年以后我们已经进入了诺赛母的第二个拐点,所以城镇化的速度放慢。根据最近这几年的流入也在不断的减少,不断减少是很正常的。十九大提出来乡村振兴,我觉得这个时候提出乡村振兴是比较合适的,早几年还不是很恰当,最近提出来乡村振兴,是很合适的。你看我老家,我这次回去以后,院子里边人都变了。我就问原来90多岁的人都跑到哪儿去了,老邻居都不见了,现在是这样的,两对老邻居都是55岁退休,现在干什么去了?城里的房子租金比较高,他把房子租掉了,两夫妻跑到老家租了个小四合院,搞农家乐,干净的水,干净的空气,种菜养息,到了礼拜五打电话叫他们的孙子儿子来过农家乐。老两口凭城里的退休金,到乡村可以过得很好,现在城里人在市场机制下做了这些调整。这些告诉我们大家,中国城镇化的路径跟新大陆国家的路径是有区别的,你看在座三代以上都是农村,所以中国城镇化的路径跟新大陆国家路径肯定是完全不同的。 [06-22 10:41] 仇保兴: 第二点机动化,机动化会对空间人口摆布产生影响,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有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就说,机动化率超过30%之后,每个家庭一两辆的时候,人在空间上的自由度就提高了,提高了以后城市就开始扁平化了,美国是这样,其他国家也是这样。中国的扁平化还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的,就是高速公路里程世界第一,还有大城市的空气污染、高房价,人口的驱赶效应非常的强大,这种效应非常的强大,使得很多一部分人就会慢慢的到郊区去。这样一来,中国的郊区化现象将会是一个公共政策制定的东西,我们中国是不能走郊区化,因为走了郊区化,城市就扁平化,就变成一个汽车上的社会,中国必须紧凑。 这一点我记得徐林当时带领我们编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时候,这条把握的很好,就是中国不管任何形式的居民点,人口密度一定要保持一个平方公里,一万人,所以当时这个指标是梳理的非常对,这个指标已经确定了,用什么方法去实现,争论很大。如果按照很多经济学家的观点,农地放开,农地放开等于是配合郊区化,城市就扁平化了。所以我认为农地放开现在不是时候,什么时候放开,就是大部分人都到城里,城市的居民点就是容纳居民的人口和农村规模这两个规模,在人数上基本上恒定的时候,中国新的土地的使用量大幅度减少的时候,这个时候农地再放开,就不会出现这个情况。 [06-22 10:48] 仇保兴: 这很像有人问我这么一个问题,美国跟欧盟文化同种同源,为什么欧盟的城市是紧凑的?美国为什么扁平化?我说欧盟是城市化在先,机动化在后,美国是城市化和机动化同步发展,所以欧盟街道原来就是马车,大部分人进了城市以后小车进入家庭,欧盟的车子特别少、特别小,而且使用率是50%,美国80%,所以导致空间的形态不一样。联合国给出了一个数据,他说一个欧盟人,一个美国人消耗的汽油相当于五个欧盟人,这个错误中国是犯不起的,所以郊区化对我们是一个挑战。所以我们觉得很多政策实际上纠缠在一起的。 再一个老年化,那么住房的需求,房地产商是最反对我讲这个观点,我用了一个国际货币组织前年公布了一个数据,日本、法国人均占地比较少的国家,它的城镇化人均住房是35到40平方米,我们国家现在已经达到了。在这个情况下空城、鬼城在这个阶段出现也是世界城镇化的规律。再加上我们很多地方的城镇化,实际上人口流出,我们有个大数据的分析,全国现在有180多个城市人口已经开始减少。 [06-22 10:49] 仇保兴: 还有一个,老外帮我们做了统计,这个统计我觉得还是比较准确的。美国人民众的资产在住房里边是占的份额不到28%,中国人在座的有千万富翁的。昨天在雄安讨论的很有意思,雄安居然说是人均120平方米,大家一算不对,我们就告诉他,北京是人均50平方米,包括住宅,包括办公楼50平方米,发达国家也是这样。所以建筑的总量扣除工厂以外,人均的建筑量基本上是这个水平,跟美国、欧盟不一样。这样一来大家可以想象到宏观上不缺房,但是人口在中小城市大城市之间,大量频繁的流动,而且流动的规模如果一旦处理的不好,超大城市的膨胀还会急剧的上升,这个时候在一线城市甚至某些热点二线城市,人口还会大规模的积聚,这个事情值得注意。 [06-22 10:51] 仇保兴: 第五碳排放的国际压力空前加大。博鳌论坛、西雅图论坛,我跟张国宝去的,去了以后我被指着鼻子,你们两个是代表中国政府的,中国排放的二氧化碳每年等于美国跟欧盟的总和,而且比尔盖茨在旁边煽风点火,他说你看中国三年消耗的水泥等于是美国一个世纪。我们当时就跟他们回答,我说这个很正常,中国是基于人权,为什么?我们每年1800万人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人是什么东西都能带走的,就是房子不能带走,中国就是为1800万人每年三个纽约建设量,但中国在建设过程中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大部分用木材,中国没有木材,只好用水泥,所以中国在这个时候消耗世界上50%的水泥是很正常的。 但是中国为什么你们要担心,我说中国现在提出来,我的碳排放封顶了。第二个,二氧化碳这个问题根据美国博科林能源所公布的数据,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70%以上是发达国家在近300年排放中间积累起来的,我说是你们积累的,我们负责?我们当场就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用他的数据来回答他的问题,当时他们两百多个人都站起来鼓掌。 [06-22 10:53] 仇保兴: 第六个问题能源水资源结构性短缺持续加剧。为什么说结构性,我们国家人均的煤、石油、天然气的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0%,我们是一个严重缺气少油富煤的国家,所以我们国家一旦来一个天然气大跃进,肯定是自讨苦吃,你再来一个油大跃进,肯定也是自讨苦吃的,所以这个没有人做。我们经常被中央电视台蒙蔽,为什么?它天天报道哪里发现了大气田、大油田,它不知道这些气田跟油田没关系。 水的问题经常有人拿水来说,其实我告诉大家,水的问题遵循城镇化第三条规律,一旦城镇化率超过50%以后,城镇的用水量基本就恒定了,这个规律水利部永远不会告诉各位,这是根据一百多个国家,我们跟联合国合作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中国也是一样。中国本世纪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了10个多百分点,用水人口增长了53%,原来许多都是抽地下水,后来都变成了自来水,但是用水量是增加11.5%,所以我很高兴的可以宣布,我管的这件事情管了13年,水的问题管了13年,规划管了13年,现在规划交给人家了,我们就轻松多了。 [06-22 10:54] 仇保兴: 这个问题我们的城镇用水量每年500万吨,恒定了,不会再增加了,我们还有500万、600万吨,告诉大家,基本上是胡说八道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国际上为什么出现这个规律,很有意思就是水价的弹性,水价一高以后行为水就来了,节水器具就来了,大家想想北京一些宾馆,原来中水都有设施,都强制性规定。但是中水都不用的,为什么不用?中水要把一般灰色水处理成能够冲马桶的水,能够洗衣服的中水,成本是一块二毛钱。但是当时北京的水价就一块钱,所以它没有动力,但是现在的水价变成四块多了,像商用楼更高了,这个时候你只有一吨多的处理成本,所有中水设施全部启动起来,而且百分之百启动,这样加大了水的使用效率。 现在中国使用效率不高是农业用水。所以在这些问题上,第二个问题水质性的缺水,你像杭州G20举办之前两年,我们接到一个紧急的任务,就是杭浙自来水发现了错位。但是我们自来水的标准是106项,是世界上最高的,但是非常臭的化学品是106项之外的,因为人类有5万多化学品,肯定在106项之外,结果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用世界上最敏感的电子仪去找到了化学品的来源,是90年代的乡镇企业关了,仓库发生的泄漏,在钱塘江上游,最后找到了,所以说才有G20,你说自来水放出来都是臭的,还有什么G20,所以这样一类突发性的水污染会经常出现。 [06-22 10:57] 仇保兴: 第七点三大污染扑面而来,都是世界规律,尤其是北京,北京很有意思,北京我们有一个遥感图,红点全部是小产权房,老百姓多盖房是什么坏事,会发现出现了什么问题?一千平方公里就是违法建筑,有大部分的厂房,国家气象局给了一个数据,没有公布,北京近30年来,每十年地表的风速下降一个等级,所以北京在十三五规划中间,北京市自己提出来的,他说我们要开辟三条风道,但是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十三五都快过去了,风道怎么开辟,所有的人都搞不清楚,就放在那里了,所以是这个问题。所以三大污染产生的后果会越来越严重,所以攻坚战是这个时候提出来的。 第八小城镇,我们国家大中城市,包括二线、三线城市跟国外的那些大城市、中等城市,实际上外观我们技术比它先进,房子比它好、比它亮丽,但是我们的小城镇比它差多了,我们的短腿主要在小城镇,小城镇国外每年人居环境评比最佳的都是小城镇,我们最差的是小城镇,这个差距太大,我们的短腿在这里。但是我们的经济学家们老是讲大城市效率高、科技创新大,但是现在世界上有一个规律,特别是那些创新研发中心、高科技企业通过网络世界,现在世界上一样逐步向小城镇转型这种可能,国际上五百强企业,他们研发中心总部,都是在小城镇,这是最近几十年出现的趋势,但是我们小城镇都很糟糕的。 [06-22 10:59] 仇保兴: 第九个交通拥堵,已经出乎大家的意料,现在成为世界上拥堵最严重的国家。 第十个城镇和历史风貌的丧失,所以我们国家大多数地方都已经成了国外的后现代建筑师的试验场,像中央电视台的鸟巢,在哈佛大学一次建筑学家的研讨会上,大家一致觉得,就像美国这样富的国家,都不敢建那么浪费的建筑。但是中国敢建了,建了之后还有模仿效应,北京有鸟巢,北京有鸟腿,改建的到处都是鸟腿,这个是巨大的浪费。这个楼按照一般的建筑形式去建,可以建三个同等面积的还不止,用钢量是一般建筑的2.5倍,这是很浪费的,维护成本极其高昂。再一个我们自己建筑的风貌都没有的,包括把西藏林芝地区建的像对口支援的城市一模一样,所以建筑师这个角度最悲哀是城镇化结束了以后,我们跑到高楼上一看,世界各地的建筑都有了,就唯独没有自己的建筑,没有自己完全传统的建筑,这是最悲哀的,但这种悲哀很少人能理解,前年总书记批示,“大洋怪”的建筑要制止,从建筑师的角度要考虑的。 [06-22 11:00] 仇保兴: 第十一保障房,我们是两个毛病都有,保障房大量的积压,住房的投机、过剩,这两大毛病同时爆发。在河南鹤壁,鹤壁是一个三线城市,居然有20万套保障房空在那里,这很严重,有些地方一审计保障房都十几万套空在那里,因为保障房都是建在很远的新区,老百姓没有配套根本住不进去。另外一个投机很盛,我们现在把三四线城市去库存,你知道去库存是什么回事?真正的去库存过程都是投资的过程,因为三线城市本来人口已经减少了,突然说住房的需求很旺盛,那你是怎么来的?就是投资投机,最近你看沿着朝鲜的边界房子都涨了60%,你说人口可能会增加60%吗? 所以40年来的,我认为给我们需要补救的东西,最难调整的就是这40年住房可以获得大量的财富,买房可以获得大量的财富,这个活生生的教育是刻在每个人的DNA里,怎么改都改不了,买对一套房生活水平提高一个档次,买对两套房提高两个档次,现在三四线的需求,再加上当前有一个不当的政策,棚改房,就把大量的三四线房价抬上去,抬上去的背景都是投资,将来会出现很多空城鬼城。 [06-22 11:02] 仇保兴: 第十二城市的防灾,主要原因是城市人口非常紧凑,越紧凑问题越大。天津爆炸、深圳的滑坡,这么多一个小事件都死一百多人,不可想象的,人口密集,这些40年累计下来的前半场。 说后半场我简单说一说,有一个观点,我始终认为农村的土地改革要等到城镇化基本上人口摆布,城乡摆布基本上结束以后,现在的试点还是要试点,试点再试点,现在是农地入市,农地入市一旦全面铺开,很多问题就会出现,郊区化就不可控制,所以美国就是这样,美国城市密度几乎直线下来,我们国家现在也面临这个考虑。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出现这个问题,不是说规划管理的好,也不是说谁的管理好,都不是,是因为我们有一条拦水坝,是中国特有的土地制度,你只有在城市国有的土地上盖的房子有70年的产权。 [06-22 11:03] 仇保兴: 现在有人说70年产权保障,房子才会升值,在农村里盖个房子得不到保障,小产权房价格很低,因为就是产权不高,就这个制度把郊区化城市蔓延,产权拦水坝拦住了,现在农地制度改革把拦水坝拆掉,非工业性农民可以自由入市。我告诉大家现在不是时候,铺开就出现美国这样,所以这个事情我们觉得一定要做。为什么我一直讲浙江经验,浙江经验大家也知道是怎么回事,浙江经验各方面比较均衡,浙江经验对农地入市有个总量控制,就是7%总量,第二个是你的用途我管制,7%要规划批准,过去是改小商品市场,结果被马云打倒了,小市场不行了,现在就是宾馆,再搞一些旅游,全部归农民所有。 另外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上流行一个弹性城市,越是灾害严重的城市,灾害有两种,一种就是频繁发生的,可以用预案,最严重的灾害就叫黑天鹅灾害,黑天鹅灾害是不可预料的,必须要弹性来应对,因为一个城市系统遇到灾害、干扰的时候,它有恢复能力、保持的能力,主要的功能能够保持住,人民财产不受严重损害。第二如果这些功能上升了,20小时能恢复,第三有转型,哪个方面有缺陷补救一下,有转型的能力。这些我觉得城市的生命线是比较薄弱的,我们的质量低于像日本、澳大利亚这些国家。这样有很多城市,步行城市、海绵城市,我觉得用弹性城市的概念整合起来,因为弹性是有三个目标的,一是抗灾减灾,二是节能减排,三是保持经济活力,所以三个目标是统一的。 [06-22 11:06] 仇保兴: 第三个挑战住房现在能源消耗基本已经持平,交通、能耗上升的很快,而且北京已经确定了,除了冬季以外,PM2.5主要来源就是交通,大家看到谁对PM2.5的贡献大,一看就明白了,再加上电动小轿车,就处在这个位置,电动的自行车是主流,不仅可以解决能源问题,还可以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特别是电动自行车,所以对电动自行车我们还是应该加强。深圳认为这个电动车不行,就一拦,结果送货的人用手推车去送货,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来又回过来调整。 第四个保障房,保障房的问题现在两大问题,一个把保障房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第二房地产的泡沫风险,能够影响金融安全,可能也就是房地产。但是现在十九大提出来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我自己判断我们还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把40年形成的已经进入了DNA的观点慢慢调整过来,而且很多人一下子还不习惯,我们现在有了口号但是没有政策,但是这个政策就出现房产税,房价就会暴跌。所以我认为房地产税应该把它分解,先出台杀伤力很小的,针对性1%的那些税种,住房消费税,住房消费税很简单的,为什么意大利这些国家,房子炒不起来,任何人到意大利去,你买第一套房免税,第二套房一查,14%的税,第三套房24%的税,第四套房40%的税。 意大利温州人最多了,大概有60来万人,温州人最会炒房了,但是意大利炒不起来,而且消费税立竿见影。第二个税流转税,炒房形成的高利润,政府分一半,英国36%,你也没有什么利润,这显然就是打击一小撮,为什么不形成这些税。第三空置税,你空的地方我收税,现在北京有多少是空的,那些都是豪宅都空着,因为空置没有成本,北欧早就有空置税。 [06-22 11:09] 仇保兴: 第五个我们对现有城市文化传承,在后40年我们要抢救性的来应对,还来得及,现在有个好的典范黄山,黄山建设部专家就做了贡献,因为当年黄山是徽州,改成黄山,后来没有人来,刚好一批专家在那里,怎么办,城市没有人来,都跑到风景区去了,后来我们告诉他,你们徽派建筑就在徽州,结果定了三条,干部变了九任,坚持的很好,第一凡是好的徽派建筑一律保留,第二新建的建筑必须是徽派的,就是新徽派,新徽派就是粉墙黛瓦。第三条那些玻璃幕墙的建筑分期分批改造,领导人书记市长变来变去,就这三条不变。去年开始发现了很奇特的现象,到黄山市旅游的人超过黄山风景区,所以当年提出来把徽州改成黄山的老同志烦死了,是不是咱们把徽州重新名字恢复,文化自信心有时候可以变钱的。 第六个美丽乡村,浙江美丽乡村为什么好?后来习总书记最近一个批示,就要学浙江的,我们在浙江从县委书记、市委书记、杭州市长三个岗位,党政一把手我待了18年,我自己去理解,浙江省做的好的地区,但是也有差的。做的好的我的农村必须跟城市相反,我的景观跟城市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遵循一条原则,城里的房子整齐,我的农村是自然排列,城里是大马路宽广场,农村是弯弯曲曲的乡道,自然的树丛,城里公园、绿地,农村是平原。所以这样一来,浙江省相当一部分农村它是跟城市叫反向治理,所以这一条成功了。 [06-22 11:12] 仇保兴: 第七个就是城镇群,我觉得城镇群的规划到了时候,因为城镇化下半场要解决城镇群的欠账,欠账是什么?我觉得很简单,城镇群不是把城市规划重新做,城镇群就在那里,你说布局怎么改变很难,但是基础设施共建是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浙江省的马路修到上海边上变成小马路了,难以对接,所以这个就是设施共建。第二生态环境共治,这一点压倒一切,不是共治没有用。第三不可再生的资源共保,必须共同去保护,比如太湖,包括旅游资源要共同保护,共同利用。第四个是支柱产业共树,上海比方龙头,你有一些制造基地放在周边,所以说一定要共同产生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所以这几个方面我们也通过规划来协调,不是说把城市怎么重新摆布,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第八个我们非常严重,既有建筑加固、节能,还有适老的改造,因为我们国家建设系统很有意思,老的标准是什么?7层以下不能装电梯,是为了考虑国家节能。第二个30年以前的建筑,都是查不到谁设计、谁施工、都查不到的,至少老百姓查不到,30年以后,近30年,特别近20年,每一个建筑都有谁施工、谁设计,都有名字在上面,过去没有的。 [06-22 11:14] 仇保兴: 第九个小城镇,不一定所有的小城镇都要建,有一些小城镇,布局比较合理的,两万多个小城镇起码有一万个是需要保留的,这些小城镇我们通过一千万个,发现子女教育,为什么小城镇送到大城市,第一子女教育,第二结婚准备,第三就业,生病吃药有的时候就混乱了。 第十个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干什么,首先治城市病。基础设施改善,等于外科手术,吃药打点滴。现在的智慧城市都是被大的IT企业绑架了,IT企业绑架以后不是从问题出发,它是我先有一个概念,有个城市大脑,你必须接收。所以大量的智慧城市是没有用的,是附加的,还是错位的。 [06-22 11:15] 仇保兴: 所以我们做个小结,上半场产生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下半场还离不开城市,城市既是问题的源泉,也是解决问题的钥匙。第二,城市现在很重要了,但是我们从下半场开始要向黄山学习,应该把建成的城市空间作为一个不断升值的艺术品。如果你建成的空间是不断升值的,财富就不断涨,我们70%的财产还有保障,也是文化的容器,第三就是城市一定要作为硬件来建,现在多了一个手段智慧城市,把它看成能解决问题的,是能治理城市病的。第四深度城镇化,要求把治理策略扩大到城镇及城乡之间。最后一个30万亿新的投资,30万亿新的投资边际效应是非常高的,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投资机会,也从来没有过对前面的措施,采取国家投资的办法,所以它是新的投资机会。谢谢大家。 [06-22 11:17] 主持人: 谢谢仇部长,城市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视角不一样,他有丰富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给我们梳理了城市的规律和未来的建议。接下来继续主题演讲,发言的嘉宾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发展部部长侯永志研究员,有请。 [06-22 11:18] 侯永志: 各位领导朋友上午好,很高兴来参加今天学术研讨会,《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发布会,首先对《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第十六卷的发布表示祝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各方面都在总结经验,我对城市化过去40年经验做一个思考。 刚才两位领导,徐主任和仇部长都讲中国40年城市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城市化率提高了41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都超过1个百分点。我觉得对过去城市化的发展,不仅是速度快的问题,而且是有规模的,每年都有一千多万人口进入到城市,我们知道全球化实际上超过一千多万人口的国家并不多,还是占少数的。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取得了这样的成就,人都大规模的进城,我们还保持了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稳定,也就是说我们不像国外、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历史上的城市化过程,因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心理的变化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大量的贫民窟的出现。我觉得我们的特点,除了速度快、规模大之外,保留了城市化过程的基本稳定,这是我们值得肯定的一个方面。 [06-22 11:20] 侯永志: 我们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这么稳定,怎么做到,我想有五点。第一点是以快速的经济发展为前提的。我们的城市化是建立在物质产品和社会财富不断积累上的,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否则没有增长,人到了城里无所事事,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另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等等,都是建立在财富创造的基础上,第一点城市建设的经验,是以快速的经济发展为前提,这是第一个经验。第二点我们是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土地生产率的提升为前提。农村劳动力的释放是对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我们在小的时候都参加过基地劳动,为什么七八岁参加劳动,因为那时候劳动力不够用了,没有机器,割麦全靠镰刀。现在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就是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我们农村人口释放的根本。还有我们要看到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一亩地过去二百斤小麦,现在可以到一千斤了,我们有剩余的粮食。过去用布票、粮票,这是建立在土地生产更多的农产品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这个,这个是废除不了的。 [06-22 11:21] 侯永志: 第三点以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为前提。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需要更高的公共服务,很多公共服务是邻里之间互助来完成的,或者说一个家族解决了一个家庭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是在城里不一样,都是一家一户,就靠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政府更多的公共服务只有在能力提高了以后,才能提供,如果提供不了这些服务,人们的生活质量严重受影响,我觉得这是第三个经验。第四点以规划作为引导城市健康发展的基本政策。我们说城市化的基础是工业化,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演进的城市化,从这个意义来理解城市化是自然的演进,但是问题不是那么绝对,具体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个规划,城市建设肯定是盲目的,会出现很多困难,有了规划,城市建设就变得秩序化。这个就是仇部长的功劳了,没有规划城市肯定很乱。尤其是有一些学者不认同规划的作用,但事实上没有规划,我们这城市建设不可能做的这么好,所以规划是我们的基本政策工具。 [06-22 11:23] 侯永志: 第五点以规划和建设新区作为拓展城市空间,不管大城市、小城市,都搞一个新区。我觉得有几个好处,第一个便于规划,老的不好弄,新城建设比较好规划,;第二、建设在新区上不用拆了,成本比较低,在老城区拆他们房子要给大家补偿都不行,再碰到钉子户麻烦了。所以在新区是这个城市建设和规划过去做的好的一个普遍做法。当然过程是有问题的,但是总的来说有一部分是成功的,比如郑州新区,前几年讨论的比较多,现在到郑州新区完全是现代化的新区,之所以城市化取得不错规模的同时,构成了几个稳定的经验。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仇部长讲了很多,从我们角度来说三个维度,还有公平型的,户籍人口、非户籍人口、享受公共服务有差别的。城市本身也在膨化,我住双井社区里,差距有,但是差距没有那么明显,旁边还有别墅,就是这样的情况。另外还有可持续的问题,城市交通的环境等等。对于未来我有什么建议,我也没有太多建议,因为中央召开城市化的工作会议,还有治理过城市化的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 [06-22 11:23] 侯永志: 我想提一个总的目标,将来城市建设应该建设这样的城市,精神上肯定要繁荣,因为人民要幸福,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充满朝气,还有中国文化特制,就是我们城市建设有这几个基本的东西。我们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今天有很多学者,我们需要研究一些什么问题,一个经济繁荣和经济活动的问题,不是说所有的经济活动,比方过去说非政策就业,一看很繁荣,但是非政策就业不能给人提供稳定的收入,我们要考虑到就业、经济活动本身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质量问题,不仅仅是我们要经济活动,而是要有高质量的活动,这是要思考的。第二个要思考的就是幸福的标准,到底住一千平方米的还是多少,这有个标准问题,到底住多大是比较幸福,或者怎么样的邻里关系是幸福的。还要考虑社会和谐的经济结构,社会和谐不是我想一句口号就行,经济结构决定社会是否和谐。另外环境优美,还有充满朝气,怎么充满,就是创新,城市要创新,创造什么程度?瞎创新也不行。最后中国文化特质的体现,都需要我们思考,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06-22 11:25] 主持人: 谢谢侯永志部长,北京城市化到底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大家可以憧憬的希望,大家都很关心,接下来有请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叶裕民教授演讲,大家欢迎。 [06-22 11:29] 叶裕民: 非常感谢大会的邀请,也祝贺倪鹏飞教授有第16个《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我觉得城市竞争力是引领着一种城市发展的变革。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竞争力早期比较关注投资总量,比较关注经济的要素,慢慢到了最近几年以来,评价评估要素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型。今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是规模和效率,同时还非常重视城市的宜居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这告诉各个城市,你如果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必须关注效率,必须关注宜居,必须关注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所以我觉得竞争力报告不只是一个报告,不只是一个研究成果,对全国城市发展是有非常好的导向的。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我的一点想法,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新旧动能转化的再认识,现在新旧动能转化是中国实施现代化的关键举措,目前研究新旧动能转化更多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来谈,以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替代高耗能的传统的产业,发展高薪技术产业,创新对不对?都是对的。但是谁来做这些事情?谁来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谁来从事创新?谁呢?是人。所以我觉得所有的经济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新的产业能不能起来,关键看这个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否具备,发展这个产业的基本条件具备了,这个产业自然发展起来。如果相反,发展产业的基本条件不具备的话,那你新的产业就很难发展起来。 [06-22 11:30] 叶裕民: 我们想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前20年甚至到30年,我们是工业化前期和中前期,以及刚刚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前期和中前期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地物质资本,一般的原材料和一般劳动力为主,但是到了规划中后期,我们要以先进制造为主,以现代服务为主,土地和物质资本还是没变的。但是劳动力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一般劳动力转化为有能力从事高效率产业的、从事创新的人力资本,这主要是人力资本的建立。高素质的劳动力,他有能力创新,有能力从事高效率的产业,只有这种人力资本聚集,并且以人力资本聚集建构的基于信任的社会资本的积累,那才能形成一个创新网络,我们的新近制造和现代服务才可以发展的起来,所以城市品质才会提升,城市竞争力才能够强化。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觉得如果说高新技术产业新动能是对的,但是谁来创造,从要素角度人力资本继物资资本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新动能。为什么这么讲?是因为我们新的产业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力,我们的工业1.0一直到工业4.0最基本的表现,就是我们的工作比例持续提升,我们要做工业4.0,我们要做高薪产业,工作必须在一半以上,他们去创新。在这样一个大的技术进步的背景下,我们说工业4.0我们搞不搞,搞了会不会影响就业?简单的说工业4.0,我们以智能化替代一般劳动力,引进用机器人替代一般工作岗位。如果这个人平常在做一般的装备工作,现在用机器人替代他了,机器人谁来生产?如果我们大量的劳动力转化去生产机器人、研发机器人,去研发工业大量的软件,需要大量的人,那基于这种先进制造还有大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转型了,伴随着他们的转型收入就提高。 [06-22 11:32] 叶裕民: 所以高技术工人的培养和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产业升级,后者表现为社会结构的升级,所以是现代化的整体过程。如果你培养不起来,大量的人不去培养,我们要做工业4.0,工程师还不足20%,你就做不成。做不成怎么办又要工业4.0,我们买机器人,需要多买,买一批机器人替代一些工人,之后必然导致大量失业,我们的工业4.0伴随着大规模的失业,这是最可怕的现象。所以一定要伴随着劳动力大规模的培训。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人力资本城镇化。所以说我们在工业化的中前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我们现代化的两大主旋律,它们成阴阳关系,工业化是阳,城市化是阴,工业化主导城市化,但是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正好相反,城市化以人力资本为己任了,城市化它是主导。我们人力资本积累到什么程度,工业化就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 所以从这里来说,非常同意徐林和仇部长的意见,要进入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基本前提就是人的高品质生活,那人力资本进来是人类高质量生活的基本前提。我们为什么要从人的角度来讲,为什么之前从产业角度来讲,我觉得之前研究新动能主要是经济学,是产业本身的升级,管理界参与不多。但我们从管理角度怎么分析问题,首先为什么要做,国家实现现代化目标很清晰,谁来做,必须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原来的产业结构升级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做什么产业结构升级,怎么做培养人,培养人让他们具有创新力。所以从治理体系的角度来说,因为我们是W理论,就是人力资本是主体,你让他们大量的广泛的几乎所有的劳动力安居乐业,给所有的人培训,让所有人具有广泛的创新能力,那么他们去从事研发推动技术进步,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来,动能转化完成。 [06-22 11:34] 叶裕民: 现在为什么完不成,是因为我们在大城市治理当中,对这些人不够包容,这些人的居住,他们的生活构成大城市治理的最大难题。大城市是中国创新和培育新动能的主阵地,但是这些大城市被大量的劳动力,没有正常的就业工作和上升渠道所困扰,他们相互困扰的,这些人在大城市他们也没有找到自己上升的空间。我们看这是北京的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高密集居住的地方,刚才仇部长也有相应的图。这就是广州,大量的大城市都是被城中村包围,这些城中村居住环境大家都非常了解。正因为如此,它拉低了这些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本来这些竞争力都是往高走,但是由于这几百平方公里的存在,使它的平均数下降,而且成为制约大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 我用了倪鹏飞刚才的数据,综合竞争力今年排名挺不错,虽然北京降了但是还是不错,宜居竞争力不行,往下了,可持续竞争力四个城市不错,但是和谐竞争力不够,这两个竞争力提升了短板。我们知道在一个系统里面短板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水平,如何去解决这个短板,当然是市民化。 [06-22 11:35] 叶裕民: 这些大城市想不想做,它也不是完全不想做,城市出台了一系列的积分落户等政策,但是最难的问题面临着不能解决居住的问题。现在所有的大城市,都出台了积分落户办法,我把这些查出来看,发现所有的积户落户都有个前提,稳定就业和居住,稳定居住要求你住在合法的房子里。但是流动人口40%到70%居住在城中村里面,他们没有办法去积分,所以这是很大的问题。 怎么样去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保障房是一个,但是优先不是保障房。我觉得应该优先用市长的力量来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发达国家日本同样是这样的,我们对广州做了一个简单的测算,就是利用城中村合法建筑面积,住宅的建筑面积,通过适当的改造,把现在的城中村改造。 [06-22 11:39] 叶裕民: 所以只有我们合理的纠正之前的排斥性的城中村改造办法,就是在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合法建筑面积不增加,我们就能很好的解决流动人口的可支付健康问题,这样的研究现在还在持续,在北京也在持续。我们希望通过尽可能利用市场的力量来做我们政府现在没有能力做的事情,国家现代化必须做的事情,这样的是可行的,如果可支付健康住房解决了,市民化问题下面就轻而易举顺理成章的解决了人口迁移。可以家庭化了,家庭生活可以社区化了,可以依托社区实现人口均等化了。按照社区常住人口提供公共服务,人们就走起来了,社区治理民主化,人力资源开始资本化,最后流动人口社区化,中国实现现代化,这是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内容,谢谢大家。 [06-22 11:41] 主持人: 谢谢叶教授,人力资本不光是城市的动能,在整个经济内升增长过程都是重要的因素,但是像北京大城市,怎么样在发展人力资本确实是非常挑战的事情,接下来演讲嘉宾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张跃国教授,大家欢迎。 [06-22 11:44] 张跃国: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很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提供了这个平台,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各位分享汇报一下广州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发展情况。 大家知道广州有千年商都的美誉,我个人认为在国家城市版图当中,广州具有独特的气质,刚才几位领导从国家战略提出城镇化、工业化的问题,事实上中国是非常大的,各方面的禀赋、特质条件是完全不一样的,放在欧洲是几十个国家,所以我们想每个城市它的气质还是有独特性的。广州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发祥地,到我们大家熟知的清代的十三行,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广交会,一路下来城市商贸的优势、市场的基因以及因为商业文化带来,或者培育铸造的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我认为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当时叶教授讲了市民化的问题,城市的包容性、多样性我非常认同这个问题,倪鹏飞这个报告我看观点里面,城市燎原三个方面的燃料,其中一个讲了重要燃料,叫伟大的农民工,我觉得这个结论是伟大的结论。中国改革开放总结来总结去,就是你释放了制度的红利,调动了人的,不管是私利也好或者积极性也好,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动力。你看中国人一旦进入体制内,特别当了领导,当了干部,不是积极性的问题了,管理它的成本。刚才刘院长介绍,实际上我是没有职称,我是一个官员的身份到了社科院,但是我是很虚心的学习,做研究、做决策,我的切身体会就是这样,你这个不但不是燃料,它可能成为阻力,你去管理治理好他的成本消耗都是很大的。 [06-22 11:45] 张跃国: 我就说改革开放广州的特质,为什么大家去了以后觉得发展很有活力、很有动力,我认为很大程度是来自于这样的文化,一种精神,或者一种商贸的传统。 改革开放以来的这40年,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广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是不是好呢?因为我看刚才几位领导也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在中国或者在我们这个阶段,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恐怕现在还是变化、变革的时代,我们讲老城保护、旧城的保护、文化的传承,这些东西都要有很大的前提条件来谈,你要有条件或者有资格来谈这个的时候,我们可能才能够比较靠谱。现在广州老城区明显发展后劲和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个时候你来谈保护,谈很高雅的这些东西,就面临一些4个W的问题,所以这个阶段变化,生产力的发展恐怕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不能脱离这个来谈城镇化,谈城乡关系,谈乡村振兴,所以我比较同意徐林司长的观点,我们这个阶段还是生产力急速提高的,不管是什么方式,原来是要素驱动也好、创新驱动也好,趋势不能够判断错误,还不是说到现在是不是很优雅的谈,当然不是破坏式的建设,应该要有前瞻性。 广州在剧变过程当中,广州是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如果从这两个窗口的功能角度来看,我觉得广州应该是当之无愧,发挥了两个窗口的功能,不管从它的功能定位,空间结构,通过我们现在的资源配置的水平和能力,广州的实践我们认为是充分表明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意义,我觉得广州的实践也能够有力的支撑倪鹏飞教授城市竞争力里面提出来一系列观点和结论。具体我有个简单的PPT,因为时间关系,不要担心倪教授主要报告的发布。 [06-22 11:47] 张跃国: 现在我们提出来叫引领型全球城市,中心工业城市就是在国家层面就广州的定位,后面“十三五”的时候定位国家重要的创新城市。我希望大家注意到,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在国家战略层面明确的,现在是五个,没有深圳,大家考虑一下。我不是说单个城市的比较,在国家战略当中,为什么是这样的定位?好像深圳是经济中心城市,所以这里就提出来,作为国家的重要中心城市,它恐怕也不仅仅是经济或者一个发展的概念,恐怕还有其他重要的功能。比如综合枢纽的功能、文化的功能,典型性、代表性的功能,都是一个考虑。 几大转变不再说了,现在城市形态,动力、水平、城市能级,我们在起跳,现在比较注意在全球城市网络当中的联通性,从研究到实践,我们都非常注意这一点,我们判断未来城市,比如说在新技术,新的科技革命的驱动下,未来全球城市我们认为也是网络型的,可能和传统理解的垂直分工形成的城市格局受到一定的挑战,将来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当中找我们的位置,发挥我们的作用,这是我们一个简单的轨迹。 第二个现在有几大枢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提出了枢纽+网络型城市,三大国际枢纽,国际航运,国际航空,国际科技创新。那么这三大枢纽怎么样,事实上我们集中力量三年两年之后,现在回过头来看,确实枢纽从它的基础设施到功能,在慢慢的显现出来。昨天从广州白云机场T2航站楼上楼的时候,我说T2航站楼服务在全世界是最先进的,大家可以去体验一下,这是建设枢纽。这几个是在全球城市体系当中,几个世界上相对比较有名的研究城市分级分类的,对我们的一个评价。 [06-22 11:49] 张跃国: 前段时间刚刚开了一个类似的国际的学术研讨会,他们2016年城市分析报告,在中国亚太地区,广州在这个分级排名当中始终保持上升,而且那天我跟一些教授,他们对广州的城市分工非常乐观,这个模型还有研究视角跟我们不一样,他不是凭感觉,他是有十几年的模型。第二个2Thinknow这个智库,以创新来研究,广州提供的主题我们看起来也是,应该说非常乐观。第三个Z/Yen集团,它从金融角度来改,对广州金融的评判,我们觉得也是排名也是非常耀眼的。可能大家觉得中国的金融中心是北京、上海、深圳,这些有体制有制度,事实上他们的评判还是从金融活动金融化或者金融服务的功能,从这个角度,所以给了我们一个信心。 下面引领型全球城市,强化六大战略功能,综合交通枢纽、商贸中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交往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等等,这是我们研究的一些,是初步的,下来怎么办、怎么建设引领型。因为引领型是市委市政府这一次建设2035年城市总规的试点过程当中提出来的,但是怎么引领型,靠什么引领,我们下来还有后续,从实践到理论深度的文章在做,所以我最后完全同意徐林市长中国城镇化、中国城市发展最起码还有二十到三十年的时间,趋向成熟,不管是深度还是说规模扩展,内容提升,我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远远没有结束,当然它的工业化是伴随动力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个方面质量会更高。但是我们千万不要把今天中国的城市和欧美这种发展了两百年的城市去简单横向的对比,这样我们可能会犯一个经济学上叫做厚此谬误的风险。时间关系我就说这么多。 [06-22 11:51] 主持人: 谢谢张院长精彩的演讲,给我们分析了广州城市的样本,怎么样发展引领型全球的城市,广州是个很市民化的城市,我是很喜欢,张院长说T2航站楼确实好,出了楼接你的车可以在门口等,大家有机会去体验一下。接下来进入报告的发布阶段,由倪鹏飞教授发布新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看题目就很精彩。 [06-22 11:52] 倪鹏飞: 首先感谢。这一次我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论坛的设计,实际上还是想把研讨会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因为我们发布会,尤其媒体都非常关注。其实发布会中间很多闪光的思想也非常重要,过去我们是以发布会为主,这一次结合院里的学术系列活动,所以我突出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来,真正就40年中国城市的发展做一个交流。其实大家都知道我们在20天前百人论坛已经做过中国城市改革开放40年的论坛了,今天出席的很多嘉宾也有百人论坛的嘉宾,讲的是非常精彩,我特别向他们表示感谢。同时今天还有广州市作为一个案例,到时候我们说40个成功城市,他也是启动之一,也把城市邀请来,给我们做一个很好的展示。过去发布的时候也做过这样的尝试,效果是非常成功的。尽管有的演讲延长了时间,但是我都不忍心打断,我都听的很痴迷,我想记者朋友也一定是如此。 基于这种情况,报告的发布可以压缩一点,因为报告有电子版,有新闻通稿,还有书,大家有兴趣可以在这些方面来传播。再次特别感谢新闻媒体界的朋友,我们都建立了非常稳定,非常友好的关系,是你们把我们的报告和很多好的观点、思想传播出去,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也包括学术界的关注。 [06-22 11:53] 倪鹏飞: 内容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主题报告,40年我想做一个回顾,特别有价值,回顾是为了面向未来、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探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时间关系关于这些回顾的内容给大家简单做一个介绍,回顾从五个方面,其中前面四个是四化。按照城市化来说,第一个化城数量,40年城市的变化,规模上大扩张,1978年的时候,城市是1980多个,小城镇2000多个,到2018年、2017年是600多个,镇是2万多个,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最初是数量扩张,小城镇数量扩张,然后是规模扩张,中小城市向大城市扩张的阶段。然后是城市群,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贫穷边缘海防的前线,东南沿海地区,这40年持续的跃升崛起,原来龙头城市、中心城市,整体相对在衰退。同时也发生分化,大城市变得越来越好,行政级别越来越高,小城市变得越来越弱。另外当然也有存在动态的变化,从前期的总体集聚向现在局部扩散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建设的水平也是日新月异的变化,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说了,基础设施的普及率、密度、网络化水平迅速的提高。 第二个化人,人口惊人的聚集,城市社会加速的形成,城市化率从19.92%到今年59%多,2018年会接近60%的水平,经历了三个阶段,30%之前的一个阶段,30%到50%的阶段,50%到60%的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半城市化的问题,差距越来越扩大,户籍人口的城镇化和城市化常住人口在扩大,但是两个都在增长,伴随着城市人口的聚集,人力的发展指数在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首先是收入获得了上百倍的提升,极大的提升。我感觉最值得说是预期寿命和教育这两个方面,预期寿命1978年到2017年是从68一直提升到76.5,提高了8.5年。毕业和在校大学生超过了一个亿,这个数据非常惊人。 [06-22 11:56] 倪鹏飞: 这些发展的基础是什么?前面化城、化人的基础实际上是化市,就是化产业,中国城市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大幅提升,城乡的GDP和财政收入的比例。前面都说了,增长率在迅速的提升,它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格局的变化应该和城市的格局变化是一样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也出现了先滞后后逐渐接近的关系,表现的就是半城市化了,现在就变成城市化、城市人口在推动,城市化成为主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差距在缩小。 第四个是化地,空间的城市化,城市空间快速蔓延,时空距离不断的压缩,蔓延的程度是建城区和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40年增长了7.44亿和7.88亿,是人口城市化的1.68倍,整个人均的面积是达到了130平米,远远超过世界的标准了。在化地的过程中,全国的基础设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原来的公路时代到高速公路时代、铁路时代、高速铁路时代,彻底改变了中国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大大压缩了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也改变了中国国土的格局,时空的空间格局,所以这个大家会有深刻体会。 [06-22 11:58] 倪鹏飞: 第五大家注意的不多,就是城市微观的经济和社会治理体系迈入了现代化,通过国有企业的改革,包括《公司法》的推出等等,公司最基础的微观主体他们有了治理,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理事长。这个你看起来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其实它是我们现在治理的最核心的内容,这样的治理体系,相互制衡的治理体系,我们微观的企业都在实行了,你想意义是多大。经济的细胞就是企业,它实现了这样的一个治理体系的变革,为整个治理体系的变革创造了条件。与此相适应事业单位也借鉴企业治理体系的改变,也在做这项工作,很多事业单位也实现了这样的治理,这个就为我们现代化整体的治理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我认为这个是40年来非常重大的一个变化。 当然我们在崛起的时候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除了前面说的那些以外,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告别了城乡一体的农业社会,正在走向城乡一体的城市社会,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问题很多,概括起来就是失衡、分化和泡沫。失衡就是刚才我说的化人、化地、化城、化市,四化都有失衡,相互之间也有失衡。第二个失衡是经济、社会、环境,内部失衡,相互之间也失衡,分化泡沫都存在,时间关系不展开说了。 [06-22 11:59] 倪鹏飞: 最重要城市改革开放取得了成功,成功的密码或者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我其实用了很大的工夫进行了很大的思考,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把它概括成一二三,三个城市。第一个自立性的追求,追求自己独立的利益,像过去的经济学家都在讲,对这个问题概括成激励,但我认为激励可能有点浅,待会我在讲理论贡献的时候还会再说。我们确定行为主体相对独立的权力之后,就会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去追求他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了动力,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配置资源的方式有两种,市场的配置,第二个是政府的配置,或者激化的配置,但是不管哪个配置,只要有前面第一点,有自己独立的相对利益,就会产生竞争,一旦产生竞争,这两个配置都会产生竞争,如果是市场配置,就会产生市场竞争,如果是政府配置,就会产生政府的竞争。市场竞争、市场配置,一方面使得资源配置的效率会大大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对市场主体产生巨大的压力,使它不得不好好干,第一个内部有动力,第二个市场竞争、市场主体由于外部的阻力压迫它,要努力的向前。政府竞争,政府要成为相对独立主体的时候也会产生竞争,在配置资源的时候也会有外部的压力,外部压力就激励着他向前努力。由于前面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决定后面三个杠杆全球分工,分工更近一步是全球分工,农业工人,就是农民工,事实上是人。 [06-22 12:00] 倪鹏飞: 第三个就是非农聚集,一个是工业化,一个是城市化,非农就是发展非农业,而不是工业化,第二个非农就是不在农村,在城市。实际上这六点结合机制在相互影响,推动了中国城市的崛起。 我再稍微给大家展开说一下,我们是不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我们实际上在最初的时候,当时在农村改革开放之前他是一个生产队,按说生产队他是一个规模经济,应该产生规模外部效应。但是由于个人或者是人没有自己相对独立利益的认同,所以就没有积极性。接下来农村的联产承包,这是责任制。就是刚才我说确立了个人的、家庭的独立的利益,就有了积极性。受这个启发,然后就是乡镇企业、国有企业的承包,城市财政分级承包,一直到医院、学校个追事业单位的承包,当然到后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产权制度,这些都是围绕着相对独立责权利的确认和激励,它就产生了一个是全面彻底的遵循了这个,激励的市场主题向前努力,城市是超速前行。另一方面当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切向钱看。 [06-22 12:01] 倪鹏飞: 第二个两个竞争,竞争的原因我说了。竞争的过程是政府竞争和市场竞争,首先是各类市场主体的竞争,为工业化、城市化创造条件,各类政府主体的竞争,推动了工业化和城镇化,政府和企业居民的市场竞争,政府它也是作为市场主体。在中国比较特殊,中国作为市场主体参与了市场竞争,迅速构建了国家的关键优势。另外各级政府、中央政府之间,他们之间也会在相互竞争,使得他们相互之间有竞争的压力,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这里边我一讲到大家很熟悉了,过去我们特别强调总结经验的时候都说,地方政府的竞争是解释中国崛起一个重要的原因,我认同这个观点,同时我想讲中央政府与全世界其他国家中央政府的竞争,其实对中国的崛起也是非常关键的,并且是非常非常重要。在全世界政府竞争的背景下,一方面政治制度决定了我们中央权威的组织体系,另一方面经济制度的安排,或者正在向市场化过渡这样的阶段,政府又拥有巨大的资源,因此中央政府来说,既有能力,又有实力。同时它也有很大的压力在全球一体化开放的背景下,去参与全球的竞争,因为外部竞争压力所在。 [06-22 12:02] 倪鹏飞: 所以中央在决策方面相对来说就特别的谨慎,至少在过去40年重要的决策都是非常正确的,包括我们的战略目标、战略路径,我们改革的目标,我们开放的目标等等,做的都非常成功。也就是说中央政府和其他国家的政府相比来说,既有优势,又做对了很多事情,所以过去40年,中国中央政府参与过程中是胜利的,因此也是使得我们在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方面,吸引全球的资源要素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保证了城市化城市的崛起和城市化快速的推进。地方政府的竞争就不展开说了,我就讲一点,香港过去完全是不干预的政策,现在提出适度有为的政策,由于中国城市政府的积极参与全球的竞争,对全世界的城市政府都产生了一些挑战,使得它不得不调整一些竞争的战略,参与到改善它城市的环境,营商环境、居住环境。 当然在这个竞争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既能解释政府两个竞争推动中国的崛起,也能解释在这个竞争过程中带来的一些烦恼。三个杠杆,刚才说了前面一个动力两个竞争就决定了可以充分利用好三个杠杆,三个杠杆在中国是比较独有,或者在这个时间,在这个40年里是我们所特有的,因为我们处在非常好的全球的机遇期。全球的机遇期,全球从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变,从原来的产业结构体系变成了产业链这样的体系,并且产业链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从调整过程中,发达国家就把它大量的加工制造等等环节,可以放到成本较低的国家去,而我们正好国门开开,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06-22 12:02] 倪鹏飞: 所以全球分工使得我们充分享受了全世界的外部效应,包括市场和要素、人才等等,同时全球分工也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效益。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开放,但是开放是主观的,全球分工还是比较准确。第二个中国的民工,实际上是中国的人才,过去大家特别强调的就是人口红利,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我们成本很低。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劳动力的素质,无论从技术素质还是从他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来看都是非常优秀的,吃苦耐劳又有技术,又有文化,所以他和全世界的其他国家相比,就有巨大的优势。 第三个非农聚集,刚才我已经说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要在中国,全球外汇的资本和中国的劳动力结合,有互相吸引的关系,结合最好的办法,通过市场的结合,就是非农聚集,就是要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聚集必须在一些地方。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不可能全部,就是在一些沿海地区、条件好的地区,所以就会产生聚集规模矩阵效应,所以导致中国城市的崛起。不仅催生了中国城市的崛起,也带来了中国城市先分化后收敛的局势,导致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甚至对全球的城市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冲击。因为中国的城市化,因为全球的分工,中国的产业体系被打破,中国原来比较好的一些城市,发展速度比较好的城市,相对衰落了,沿海比较差的城市迅速上升,全世界也是,有很多不思进取的城市,他们因为中国加入全球体系而衰落了,美国底特律是最明显的例子。 [06-22 12:03] 倪鹏飞: 中国城市40年崛起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其实我觉得对中国非常非常关键,我把它叫中国文明划时代的里程碑,第一个是中国百年的转折,将促进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中国过去一百多年之所以落后,不就是因为咱们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差,现在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赶上了,就意味着繁荣和追赶的实现。第二个千年的转折,中国在农业社会里,城市是文明的标志,城市之前是落后的,中国从落后的社会跨越到繁荣、开放、多元可以说进入文明的大门,许多中国过去发展的那些会可能就要打破了,比如新衰交替,比如说资源轮回,同时加快人力发展的进程,改变世界的格局,证明了城市文明的威力,标志着国家的成功。有一个说法,当城市成功的时候,一个国家才能算整体的成功,它强调了城市的意义。 还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个刷新了城市崛起成功,刷新了关于市场经济的认知,我为了做这个理论提炼的时候,看了私密的国负率,那里面强调两点,一个自立性,自立性既是动力,又是产生交换的源泉。后来西方把市场经济确定为两个条件,一个私有化,一个是市场配置交换。中国邓小平提出来,资本主义可以市场经济,我们社会主义也可以市场经济,如果在这个基础上提炼,他说的是一种市场经济,我们是一种市场经济,怎么在这两种市场经济提炼一个更抽象的市场经济,就是把自立性,而不仅仅是产权的私有化,把追求自身的利益这一点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点,把交换配置、竞争作为一点,这就是一个更抽象、更一般的市场经济。 [06-22 12:03] 倪鹏飞: 所以这个我认为对世界是有重要意义的,邓小平说资本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我们社会主义也搞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两个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更抽象的市场经济是什么样的,就是我说的,所以它的理论意义非常重要。第二个关于比较优势很多,我在思考的时候,它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刚才我们说的劳动力,过去人们都说是数量,其实还可以是质量上的,有狭义的,也有广义上的。 关于对中国城市经济学的发展也非常具有重要意义,刚才何部长讲了,中国城市成功说明了一点,城市问题的解决,城市贫困、城市很多问题的解决,必须是经济先解决,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城市一切问题解决的基础,这是中国40年崛起最重要、最成功的经验。最近我们在和联合国合作,我们极力推进这个观点,过去他们一讲都是讨论贫困问题、讨论社会问题,讨论住房问题,但是讨论来讨论去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些问题解决需要一个基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起来了,蛋糕做大了,有可能就更好的解决,蛋糕没做大,光讨论怎么分配蛋糕的问题,就无法最后能够实现解决。 当然中国要实现持续的繁荣,实际上我们的目标要实现持久的繁荣,需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我简单的报告一下。比如繁荣背后是分化、失衡和泡沫的问题,这个必须面对,刚才几位学者都做了很全面的展开。第二个过去重要优势丧失的问题,第三个要转向现代社会,但是我们还没有真正转过来,天平还没有彻底转过来,这个时候我们不继续努力,有可能就转不过去,就是陷阱的问题。还有一些内质上的基因有一些阻碍,再一个外部发展的力量,政府有一些新的变化。 [06-22 12:04] 倪鹏飞: 最后展望未来,未来我们将怎么办,未来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样,应该怎么办,中国城市的未来我认为是一个智能型的城市中国,加上全球的技术,加上中国发展的规律,就是智能型的城市中国。我看了2050、2100年,世界将是完全城市化的一个社会,你想2050年全球的城市化人口70%到城市里居住了,它也是一个智能型的星球,从城市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地球可能未来不一定宜居了,现在已经开始了地球之外的宜居星球的探索。 我的意思就是说,人总是要有生存的空间,只要人生存空间、工作空间、创新的空间,只要具有具体的特征就是城市,只要人以具体为目标、为特征,这个空间就有可能持续的存在,人也存在城市就有可能存在,人类不存在,城市也就不存在了,人类要宜居地球其他空间,城市也可能会在其他空间建立。有这样的一个憧憬,我们实际上要有一些思考和行动,建设可持续的城市中国,共同建设宜居的城市星球,同时也要探索地球之外的更宜居的美好星球。我为什么想这么长,其实我是觉得我们作为城市学者来说,要思考的问题,空间应该是无限,时间上也应该是无限,这样更长的历史长河来思考城市发展的问题,才能放开眼前的那些拘束,才能够顺应人类和时代发展的趋势。 [06-22 12:05] 主持人: 祝贺倪教授成功发布了今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鹏飞教授很文艺,不光总结了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些理论,而且写了一个很美好的中国城市的发展故事,而且他把他的理论总结到国家竞争,我们在做成功的城市也有一些思考,中国城市发展以后,还有乡村的发展还有国家的竞争。刚才鹏飞讲中国在国家的竞争过程中,政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未来会怎么样,我们现在中美贸易摩擦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政府参与的竞争,未来的规则怎么样,我想期待着研究全球化的学者探讨这些问题。最后还有两个发言的专家,他们都是竞争力报告课题组,因为时间比较紧,希望每个人用8分钟完成他们的讲述,第一位有请中国社科院财经院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徐海东,他的题目是三项竞争力指数坐标上的中国城市格局与方位。 [06-22 12:06] 徐海东: 各位老师好,我代表课题组对中国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的指标进行一个简单的汇报。首先是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概况,十强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北京、天津、苏州、南京、武汉,从前十强城市来看与2016年相比,综合竞争力前五名没什么太大的变化。第六到第十名变化明显,具体来看北京上升一位取代天津排在第六位,天津相对下降了一位排在第七位,苏州上升了一位排在第八位。特别南京上升比较大,直接上升了三位,从去年第十二名进入十强,排在第九位,澳门首次跌出十强。 从十强城市区域分布,中部城市只有武汉维持在十强城市之内,排在第十名,除此以外的其他城市分别分布在长江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通过综合竞争力城市综合经济指数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从区域格局来看,总体呈现越发达越分化的状态,对六大区域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描述,可以看出它的均值从上到下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东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但是它的变异系数相对越高,这就表明说,你均值越大变异系数越高,分化的越严重,总体呈现越发达越分化的状态。第二的话中心城市,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地位突出,我们从城市群的角度来看的话,排在前三名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但是它们的变异系数相对越强,变异系数的话会达到1.207,0.968和0.827,这表明中心城市拉锯城市整体上升,从而导致城市群它的均值上升的比较快,这也说明中心城市的地位非常突出。第三点我们发现,与2016年排名相看,对比了一下可以发现东北地区总体呈下降趋势,从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出,黑色点表现经济竞争力大幅度下降的城市,我们可以看出东北地区总体呈下降趋势,分化比较明显。 [06-22 12:07] 徐海东: 第四点以城市的百度搜索指数和城市的国际知名度来代表城市的软联系,城市软联系越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也越高。 第五点城市竞争力和城市的环境不是单独线型关系,而是一种倒U关系,我们以城市PM2.5来代表城市的空气和环境,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城市经济增强,城市的PM2.5均值上升是下降的,这一种关系。 下面介绍一下城市宜居竞争力状态,十强:香港、无锡、杭州、广州、南通、南京、澳门、镇江、宁波和深圳,我们对比一下2015年和2016年的城市我们来看一下,杭州变化比较大,2015年杭州没有进入十强,但是2016年进入第六位,2017年排在第三位,上升幅度比较明显,对宜居竞争力主要指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医疗、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它的社会指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优质的教育环境、医疗还有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依然是制约城市宜居竞争力水平提升与发展的关键。 第二点我们发现,对宜居城市竞争力的总体差异进行差异控制分解,我们发现国内的经济环境、优质的教育环境和健康的医疗环境,相对总体宜居城市竞争力的总体差异相对贡献程度分别达到32.85、27.55%、19.16%,这三种要素的总体导致了总体差异达到80%以上,这样点也表明经济环境和以教育以来为代表的基本公共服务环境是造成中国城市竞争力差异的主要方面。 [06-22 12:34] 徐海东: 第三点我们发现经济环境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环境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我们通过对经济环境、教育环境和医疗环境三个变量进行散点图,我们可以发现这三者存在一个较强的相互影响关系,就是正相关关系。 第四点对不同区域的宜居竞争力和人口流动的关系不同,我们对东部、中部、西部和西北地区人口流动和宜居竞争力的关系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具有宜居竞争力较高的城市,往往伴随着正向人口流动,东北区域是相反的情况,东北多数宜居竞争力较高的城市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 下面介绍一下可持续竞争力的概况,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前十名的城市分别为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武汉、澳门和成都。从可持续竞争力排名来看,成都变化上升幅度比较大,从去年第十三位直接跃升到今年第十位,成为西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代表城市,对可持续各个分项指标做了一个雷达图,可以发现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环境优化的生态城市和多元城市,还是比较强的。但是创新驱动和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仍然是制约可持续竞争力的方面,是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的短板,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处于比较低的状态。 [06-22 12:37] 徐海东: 对可持续竞争力我们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存在着明显东经110度,经线分割现象,除重庆、西安等一些城市可持续竞争力较强以外,其他都维持在0.4以下,从东经东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城市可持续竞争里都处在一个较强的状态,而且东经以东的可持续竞争力的城市,总体概况要高于西北一些可持续竞争力的城市,就存在一个明显的东经110度经线分割的现象。 第二对中国城市可持续利用多中心发展格局的规模方法,对于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数的规模关系进行研究,并且归结出前10强,前50强,前100强城市的可持续竞争指数,从指数可以看出,它们指数绝对值为0.182、0.196、0.247,这一点表明证明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空间是多重性的,形成了一个以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武汉、澳门、成都等前十强城市可持续多中心空间发展格局。 [06-22 12:39] 徐海东: 第三点我们发现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群具有一个更强的可持续竞争力,以城市规模和可持续竞争力做一个散点图可以发现,城市规模越大的个城市,它的可持续竞争力有也明显较强,从这个图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城市规模和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存在一个明显的正向的关系,而且相关系数非常强。此外对城市进行划分,分为城市群内城市和城市群外城市,我们发现城市群内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明显大于城市群外城市,我们发现城市群外城市全部低于0.5,城市群以内的城市可持续竞争力高,总体来说也是要比城市群外的要高的。 第四点通过对可持续竞争力的六大分项指标,知识、社会、生态、文化、信息等各个分项指标做了一个耦合协调度。耦合协调度越高的城市,竞争力越强,从坐标是可持续竞争力耦合协调度,纵坐标是可持续竞争力,我们可以看出耦合协调度,和可持续竞争力存在一个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耦合协调度越高的城市,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竞争力越强。以上就是关于三大指标的一个发现和介绍,谢谢。 [06-22 12:39] 主持人: 谢谢海东博士,对城市指标做了详细简洁的梳理,最后发言的专家是沈立博士,他发言的题目是“从城市看中国:经济集聚、人才争夺与产业迁移”,有请。 [06-22 12:40] 沈立: 首先我先补充汇报一下中国城市崛起40年最成功的40个城市,我们使用了近40年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增加两个标杆,第一资源城市和近年人口净流入两道门槛,选出了40年经济发展最成功的40个城市,分别是:深圳、广州、厦门、珠海、佛山、中山、汕头、乌鲁木齐、北京、三亚、苏州、郑州、上海、天津、东莞、太原、兰州、南昌、江门、常州、大连、重庆,中心城区南京、无锡、杭州、宁波、合肥、芜湖、青岛、武汉、长沙、成都、昆明、西安、银川、温州、福州、济南、苏州、南宁,我们发现改革开放创新突出全球联系区位条件好以及国家和区域中心强大城市在过去40年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接下来我汇报一下总体报告,从城市看中国:经济集聚、人才争夺与产业迁移。这是我总报告的框架,分别从经济格局、人口流动和产业迁移来讲述。 [06-22 12:41] 沈立: 首先我们发现关于中国经济格局有如下几个发现,首先中西部核心城市通过外引内聚的方式,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看下面这张图可以发现,城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长江重要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平均指数,明显要高于非核心城市的平均指数,第二是东部地区核心城市资源要素在向周边及其他地区外溢,我们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例,发现周边城市增速质量明显高于中心城市GDP增长率。第三是经济增速南高北低日趋明显,这张图明显看出以龙海线为界,北方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是要明显低于南方地区。第二个是东中一体和一网五带经济空间新格局日益清晰,以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然后向东北方向、西北方向、向西南方向和向南发现延伸出五个城市带,形成一网五带的经济格局。 [06-22 12:43] 沈立: 关于人口流动方面,第一中西部地区人口回流态势明显,中东一体趋势得到加强,这是常住人口分布的情况。第二个是头部城市人口持续流入,其中中西部核心城市集聚效应加强,而东部核心城市人口则向周边地区及其他地区外溢,不同等级城市之间分化加剧,等级越高城市人口集聚能力越强,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无论是前十名、前二十名、前三十名还是前五十名城市,他们所占全国人口的比重都是在提升的。第三北雁南飞成为中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新趋势,尤其是东北地区人口在持续减少,而南方地区人口持续流入,如果刨掉自然增长因素,可以发现北方地区的人口流出的情况更加明显,而南方地区人口流入的情况也更加清晰。第四人口争夺由增量竞争向存量竞争转变,人才争夺成为城市竞争的新战场,主要特征如下,首先是人才大战,由最新一线城市最先发起,主要瞄准本科以上高校毕业生,其次是部分二三线城市加入到人才战争中,瞄准是本专科以上毕业学生,之后是上海、北京一线城市陆续加入到人才大战,他们主要瞄准的是高层次人才,而这些城市吸引人才手段无外乎三种,降低落户门槛、住房补贴和资金补助等,接下来下一步采取措施是要留住人才。 [06-22 12:44] 沈立: 这个是近几年来人才净流入的排名前十位的城市,最高是杭州,其次是长沙、成都等,第三中国产业迁移的情况,首先是城市群之间的产业空间重构,我们发现制造业向中部城市群集聚,而高端服务业在向东部发达城市群集聚,而非城市群内城市制造业则在向城市群集聚,非城市群内的城市产业结构在趋于低端服务业化,如零售、批发商业之类的,这个图是制造区位变动情况,可以发现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在明显的上升。第二个是城市群内部的产业空间重构,在城市群内核心城市产业结构在趋高端业服务化,制造业则在向周边扩散,而在成长中城市群内,核心城市通过外引内聚的方式,制造业在加速集聚,这是我的总体汇报,谢谢大家。 [06-22 12:46] 主持人: 谢谢沈立博士,从城市视角总结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要素流动和结构性变化,今天上午无论是主题演讲,还是报告发布都很精彩,再次祝贺倪鹏飞教授的报告发布,也感谢在场的嘉宾和媒体朋友,谢谢大家,今天的会议结束。 [06-22 1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