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华西村
华西人的2013年,是分外沉重的一年。吴仁宝老书记走了,华西村的发展走向给人们留下了新的冀望和悬念。
华西人的2013年,也将是颇为欣慰的一年。新一轮发展转型已经走过起步期,迎来收获季。
不久前,记者来到华西采访,但见车来车往,人流如织,华西旅游依然火热;得悉农商城项目已与湖北签约,海洋工程正与马来西亚洽谈合作,华西增长亮点依然闪耀;产业升级、村庄变革、素质建设整体推进,华西道路依然广阔,华西发展依然强劲。
与吴协恩书记攀谈,他的转型新思维,还有其中一脉传承的政治智慧、市场敏感、富民情怀和务实品格,给记者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
转型理念
“转型,一定要早,一定要稳,一定要在企业形势好的时候主动转,不能等到形势不行了、精力不够了逼迫转。华西如果10年前没有转,而是现在转,那一定会很难;如果现在还不转,那一定难上加难。”
“不求做大,但求做实;不求做快,但求做稳;不求做多,但求做好。”
——吴协恩
回首华西建村的历史,从最初的农业,到“农工商建游”五业俱兴,从传统工业提升,到第三产业全面布局,50多年的发展之路,也是一条转型之路。
2003年,华西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成为全国首个百亿元村。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高峰。新的方向是什么?
有人提出,乘势而上,加快扩产,再创新高。
刚刚担起党委书记重任的吴协恩,在老书记的鼓励和支持中,大胆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华西自此追求的,不再是销售和GDP,而是税和利,不再是百亿企业,而是百年企业,是企业的健康长寿。华西进入新一轮发展转型起步期。
有人断言,华西经济要转型,就要把落后产能都淘汰。
吴协恩的头脑很清醒:转型转的是企业,也是人。让村民失业,这样的转型谁都会。“华西转型不是丢掉这一块,发展那一块,而是巩固提升这一块,创新拓展那一块。”在先后关停了8家能耗高、污染重、产出低的企业的同时,华西花大力气去改造传统产业,至今已累计投入10多亿元。
如今,华西开发的核电用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华西特种化纤发展高附加值差别化、功能性、环保型纤维获得省高新技术产品认证;“华西村”牌涤纶短纤维新增的生产线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吉玛工艺,其全自动风量控制系统属国内首创……
也有人提示,华西要发展高新科技,要在新兴产业崛起中继续领跑。
吴协恩的转型思维很坚定:做企业不是做给人家看的,不切实际去追赶热门的新兴产业,会把自己走丢了。华西村坚持的是“不求做大,但求做实;不求做快,但求做稳;不求做多,但求做好”,在金融危机中也因此避免了大的冲击。
最近上面有领导同志来考察,夸赞说没想到华西转型转得这么好!其实奥秘就在于华西转得早,转得稳。吴协恩很务实:“华西如果10年前没有转,而是现在转,那一定会很难;如果现在还不转,那一定难上加难。”
产业升级
“不是要我转,而是我要转。”
“转型的核心就是两个转变:从量到质,从体力到脑力。”
——吴协恩
从量到质,从体力到脑力,是华西转型的路径;立足华西,面向全国,多管齐下,百花齐放,是华西转型的布局。
村庄旅游,是华西村转型的起步产业。凭着“华夏第一村”的影响力,还有飞机、大楼、博物馆等一大批特色景点的吸引力,华西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近些年每年接待量都超过200万人次。航空公司还将把空中游览延伸到省内各大城市。
金融投资,是华西人进军新型服务业的“惊险一跃”。2005年底,正式成立担保公司,2007年获批典当公司,再到成立创投、财务、小贷公司等,华西人在沪宁线构建了连锁经营模式,并实现区域化管理运营。同时参与大型央企的能源、物流市场开发,基本形成了一个金融控股集团的框架,连续两年实现利润均超5亿元。
仓储物流,是华西产业业态创新的典型标识。在江阴的华西村商品交易所,已经成为面向全国的大宗资源商品交易中心、定价中心、信息中心、结算中心和物流管理中心。中石化、中石油等公司都会时刻关注这里的盘面价格变化。
华西村不靠海,但华西人有自己宏大的海洋战略:发展远洋运输和海洋工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一批航运公司面临巨亏,海运价格一路走低。华西人果断出击,低价购船涉足航运业。
随后,从远洋海运走向海洋工程,一支专业的海洋工程施工船队已初见规模,单钩吊重能力亚洲第一的4500吨全回转起重工程船“华西5000”已于2012年成功建成,并圆满完成吊装国内最重、最长钢桩——青岛“荔湾3-1”钢桩吊装项目和渤海油田“绥中36-1”二期调整项目。
实施走出去战略,华西人从此拥有了无比广阔的发展天地。西部以重庆为支点,中部以湖北为重心,投入资源开发、城市建设和农产品市场建设项目。今年初签约的十堰国际农商城项目,建成后年交易额可达150亿——200亿元。
如今,华西经济的转型已经走过了起步阶段,年利润的60%来自于服务业。
村庄变革
“华西新市村,就是城镇化的新农村。”
“我有一个梦想:把华西打造成一个‘城镇化的旅游城,宜居化的生态城,现代化的新市城’。”
——吴协恩
村庄的变革也是华西发展转型的精彩篇章。
华西建村50多年来,始终坚持长规划短安排,上世纪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21世纪造人。华西以独创的“一分五统”举措,纳入周边20个村庄共同发展,从而有了面积35平方公里、村民3.5万人的大华西。
记者走进华西,翻阅的第一份材料是《华西月刊》,第一个看点是华西村的全称:“华西新市村”。
它是蓬勃生长的城镇化。推进农村城镇化、打造城镇化新农村,华西走出了一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共进之路。
它是深具特色的城镇化。村民们都认同:多保留能体现华西特色的历史建筑、遗址,深入发掘能体现华西特色的内容,无论是老建筑、废弃厂房,还是曾经代表一个时代华西特色的物件、文化形式等,并传承其中的文化。
它是幸福农民的城镇化。在退休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生活福利方面,华西人与城里人没有什么区别。村民的生活文明、行为方式,也在向现代化接近。华西环境优美,村民礼貌。花开满园,不会有人去摘一朵。生活现代化了,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淳朴慈善和邻里互助的农民本色依然在传扬。
华西的城镇化还在化。10多年来,大华西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三守促勤劳,生活环境好,小康步步高”。下一步目标是“五个大”:一是大楼,二是大医院,三是大观园,四是大华西,五是大华西通向大城市。
素质建设
“华西梦,既是富裕梦,更是素质梦、和谐梦。”
“生命不等于呼吸,重在精神的延续,老书记用毕生奋斗锻造出的‘吴仁宝精神’,已经像血液一样,流淌在和我一样的每一个华西人的血脉里。”
——吴协恩
华西是一个大集团,华西是一座大花园,华西也是一所大学校。
华西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吸引、发现、培养、引进人才的经验。他们过去的口号是:“来了华西村,就是华西人”。今天的理念则是:“服务华西村,就是华西人”。
商品交易、物流储运、金融服务、海运海工、化工仓储等行业,目前的员工98%以上是外来人员。金融投资公司的一位老总,原来是地方金融系统的知名人物。华西村召唤了3年,他终于为华西的发展所激励,为吴协恩的襟怀所感佩,自愿加盟华西金融团队。
华西人素质提升,是发展转型更为深厚的根基。
年轻人是华西村的未来。村党委努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搭建事业平台,同时还十分重视他们人格品德的养成和理想信念的陶冶,每年都要组织他们参观贫困地区,接受传统教育,认真回顾村史、家史、个人成长史,在“三史”教育中对比自己的作为,在“六爱”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觉悟,帮助年轻人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会办事,能干事,不出事。
老书记留下的丰厚精神财富,是华西发展转型中最可宝贵的价值引领。
吴协恩深情告白:生命不等于呼吸,重在精神的延续,老书记用毕生奋斗锻造出的“吴仁宝精神”永远不会结束,老书记为党、为国、为人民的奉献精神永远不会结束,为亲、为友、为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永远不会结束。而且,这种精神和要求已经像血液一样,流淌在和我一样的每一个华西人的血脉里,被继承,被汲取,被发扬,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从吴仁宝精神谈到华西村道路,吴协恩信念坚定:“共同富裕这条道路,我们华西永远不会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关心弱势群体,又要鼓励能人团队。虽然方式、方法可能变化,但根基、底线永远不会改变!”
华西梦,既是富裕梦,更是素质梦、和谐梦。
如今的大华西,不仅实现了共富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实现了文化的可持续融合。大华西干群认同“一分五统”,认同华西精神,认同共富之路,在和谐中融入了华西大家庭。
在吴协恩和他的乡亲们的憧憬中,描画华西新的发展蓝图,就是要共同打造一个独具江南特色的“世外桃源”:经济发展稳健,干群敬业奉献,素质提升全面,环境美丽整洁,共富实干为先,百年责任在肩。(记者 张正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