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日在大连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强调,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总体是安全可控的。与会专家指出,由于成因复杂,目前对地方债规模尚无法确定,需要通过理顺地方财政账目、加强信息公开以及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等措施全面控制地方债的风险。
地方到底欠了多少债?
地方政府现在到底欠了多少债?审计署此前曾先后进行了两次规模不同的地方政府债务清查。两次审计结果,一次是两年多以前的数据,另一次只覆盖部分地区。审计署相关负责人强调,不能简单以部分地区来推算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情况。所以,目前为止,人们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情况仍是“雾里看花”。
近日,审计署发布通知,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再次进行审计。“从目前情况来看,地方债务基本的底数是有了,2011年后有所增长,但增长的速度放慢了,目前还没有达到失控的程度。”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这样判断。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认为,无论地方债用什么统计口径,10万亿应该是个下限。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也表示,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地方政府有大量的优质资产。而且,政府负债有60%~70%是用于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其资产是可以兑现的。尽管具体规模尚未确定,但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地方债务风险仍然是可控的。
地方债为何越积越多?
对于地方债发展迅速的原因,专家们认为,一方面,地方政府缺少有效监督和制约;另一方面,地方债的风险被忽视。
在政绩考核下,地方官员为了个人的升迁,过于看重GDP等经济指标,通过举债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屡试不爽。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这既说明了我们现有考核体制的问题。另外也说明,我们对地方政府财务方面的软约束。尽管有人大的监督,但是以目前的现状来看似乎不起作用。”
同时,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度低,财政公开的情况也远未达到良好披露的水平。而政府和官员使用资金时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财政随意性较大容易导致财政管理不规范、预算执行不到位、资金层层积淀甚至违法违规使用等问题。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说,地方债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不透明。要想解决地方债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公开透明的问题,让公众知道地方债的规模,偿债方式、偿债资金来源等等,才能让大家有信心应对危机。“地方政府没有独立的财政。因此,很多人虽然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地方债风险,但是考虑到有强大的中央政府为支撑,就忽略了风险,也是导致地方债‘雪球’不断滚下去的原因之一。”
持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刘尚希认为,在缺乏统一口径的现状下,对地方债务风险的评估有很大的主观性。没有科学的债务确认标准,对地方债务规模的估算可以非常大,但这样的估算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关键是要推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与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刘尚希说。同时,还要完善管理,确保债务信息公开透明,并对负债有及时合理的控制。
此外,王一鸣说,解决地方债还要靠财税体制的改革。
专家表示,除了城镇化背景下地方资金需求加大,地方债务规模扩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中央、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我国在1994年进行了财税体制改革,事权下放、财权上收,使得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所加强,但也给地方财政造成了很大困难,地方政府只能不断依靠举债来完成经济发展目标,从而造成了地方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
朱宁说,分税制改革已经很多年了。目前来看,很多地方政府都面临政府财政吃紧的问题。而在过去发展中又由于地方政府负担较大的公共支出责任,造成了债务的增长。所以,进行财税体制改革,适当扩充政府的财权,将有利于缓解地方财力有限,偿债能力弱的问题。此外,通过资产证券化,把地方债变成权益类资产,盘活存量,有助于避免流动性危机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我国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从中央到地方、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