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通过科技创新和设备更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图为大朗毛织厂采用电脑针织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南方日报记者 苏仕日 摄
昨日上午,东莞第二批重大项目签约和动工仪式在松山湖大学创新城奠基现场举行。当天共有26个项目动工,总投资438亿元。今年3月,东莞首批18个重大项目动工,总投资150亿元。这些重大项目将构建东莞“星月争辉”的产业新格局。
“三重”(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集聚区、重大科技专项)建设是东莞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之一。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在9月初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市委常委会上表示,东莞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谋划推动东莞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紧密结合起来,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用讲话精神指导实践,把学习成果体现在实际成效上,再创转型发展的“新东莞奇迹”。
从“四个轮子”到“两个轮子”
过去的“东莞奇迹”是靠“市镇村组四轮驱动”,现在“新东莞奇迹”则要“两个轮子一起转”,创新驱动是核心。
一方面,东莞通过建设大学创新城、用好100亿元科技东莞专项资金、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等举措,大力推动原有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另一方面,通过推动“三重”建设,引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力争在新兴产业发展上赢取先机,力争构建“星月争辉”的产业格局。去年,东莞引进包括投资600亿元的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100亿元的华为终端总部等重大项目81宗,投资总额1972亿元。今年的新商机投资推介会上又签约引进48个项目,协议投资额338亿元。
未来,东莞将继续推进“三重”建设,实施百亿元企业、千亿元产业培育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快培育高端电子、生物技术、新一代互联网、3D打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抓好四大市属园区、三大增长极、南城国际商务区等重点区域的开发,力争建设成为全市转型升级样板区、新型城市化示范区、创新创业引领区、生态文明探索区。同时,实施“加工贸易增效”计划,完善加工贸易管理服务平台,争创国家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东莞提出,全力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办好松山湖大学创新城、台湾高科技园、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等重大平台。今年,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正式升格为“国字号”,也将推动东莞在更大范围集聚配置科技创新资源。
融投资体制改革注入发展新动力
今年上半年,东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522.2亿元,增长17.8%,增速为近6年最快。GDP增速也达到“十二五”以来的最高水平。
昨日上午,东莞共举行了麻涌中粮集团、洪梅亚洲云总部、松山湖中集集团、大学创新城平台等4个重大项目的奠基仪式。东莞市长袁宝成向第二批开工的26个重大项目颁发了动工许可证。东莞未来还将有一大批重大项目陆续动工。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将为东莞带来上万亿元的产值。
除了现代产业项目外,基础设施建设也成为重要增长点。“十二五”后3年,东莞共有省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7个,总投资3213亿元。
除加大对重要基础设施的财政支持力度,东莞将继续加强项目融资,积极争取各大金融机构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支持,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撬动和吸收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在吸引民间投资上,东莞将加快研究出台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简化民间投资流程和手续,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吸引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通过BOT、BT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国内最优营商环境
东莞提出,要坚持不懈优化发展环境,打造国内营商成本最低、服务最优、最具吸引力的环境高地。行政体制改革是题中应有之义。
昨日在大学创新城平台奠基现场,袁宝成说,在有个项目奠基时,有几只蝴蝶飞舞,让人联想到,东莞营商环境、生态环境好了,大企业大项目就都愿意落户东莞了,所谓 “花香蝶自来”。
去年12月以来,东莞已出台两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目录,全市行政审批事项压减55.1%,日常管理事项压减41.1%。而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中,东莞将涉及市场主体资格和经营项目的相关审批事项,从188项压减到109项,减幅达42%,使东莞成为全国涉商登记审批事项最少的地级市。海斯坦普汽车组件(东莞)有限公司从去年6月开始接触到今年8月投产,只用了短短11个月,被称为“东莞速度”。
东莞将突出以法治化、国际化为方向,以“六个东莞”为抓手,实施“1+6+X”营商环境政策体系,进一步落实减轻企业负担“50条”政策,努力形成营商环境“加一”、综合成本“减一”的优势。东莞还将加快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再造行政审批流程,最大限度地缩短审批时限。
未来,东莞将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巩固和扩大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成果,完善后续监管体系。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争创国家和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推进城乡土地生态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改革,以更大力度增创新的制度红利。同时,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美丽东莞”。(记者/段思午)
(责任编辑:王姣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