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的广西北海侨港码头一派繁忙,马达轰鸣,一只只小船飞快穿梭在大船之间。船老大范成金刚刚归港,刚卸下一批渔获,船上的两个工人就转身离开。“现在招工越来越难,没有固定工,都是出一次海换一次人。”范成金感叹说,“现在年轻人不愿干这种活,真担心将来渔业断了代。”
记者在广西北部湾海域采访时了解到,近两年渔业“用工荒”越来越突出,渔民的后代大都不愿干这种危险又吃苦的活。休渔期过后的捕捞旺季,船老大们都在为招不到工人发愁。
攀上渔民梁景皓的船着实让记者费了半天劲,先是乘坐小木船靠近渔船,然后抓着缆绳,脚踩救生圈才摇摇晃晃爬上船。梁景皓的船上有7个人,其中3个自家人,4个雇工,但人手依然不够,有时要出海了,人手却还没凑齐。“现在成本上涨,捕捞效益差,工资太高承受不起,不涨工资又招不到人,真是两难啊。”梁景皓向记者诉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船上的工人都是自家人。“过去祖祖辈辈没有文化,只能靠打鱼为生。现在孩子们都上岸读书、学技术,眼界开阔了,可以干的职业很多,没多少人愿意打鱼。”渔民既为孩子“上岸”高兴,也担心后继无人。
为了雇到工人,梁景皓不得不提高船员工资。他说,5年前工人月薪不到2000元,如今已经涨到4000多元,最高达到了6000元,并且包吃包住,休渔期工资照发。
“船员工资涨了,可愿意干的人还少了。”梁景皓说,因为出海打鱼辛苦,加上风险较高,北部湾地区从事渔业生产的人数已经越来越少,用工荒问题也一年比一年严重。
很多渔民反映,要想招到人,只能不断提工资,但现在渔业资源少,捕捞效益差,很难再提高待遇。从9岁第一次跟父亲出海捕鱼算起,范成金至今已在海上生活近35年。“小时候不用走远,就在渔港附近,一网下去就能装满舱。现在经常只打到些小鱼,甚至下网捕空的时候很多。”
记者在渔码头上看到,成筐的渔获中,很多是未长成的小沙丁鱼和小鲨鱼,大鱼很少。当地渔民告诉记者,国家实行伏季休渔政策,还是有作用,但要恢复到当年的水平很难。
范成金的哥哥范成全也是渔民,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出海一次一周计算,平均打鱼量约为120吨,产值约为20万元,而船上十来个员工工资就近两万元,柴油花费约10万元,除去购买冰块和其他生活开支,有时不赚反亏。
记者在渔港码头的招工点看到,这里冷冷清清,几乎看不到来应聘的人。北海市侨港镇水产协会会长吴芳权告诉记者,按每艘船7个工人计算,侨港镇1000多艘渔船共需招工约7000人。“现在招工一年比一年难,至今仍有2000多人的缺口。”吴芳权说,侨港镇渔船招工80%来自钦州、防城港等地,也有少数来自云南、贵州等地,但这个活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干的,有的人一出海就吐得一塌糊涂。
吴芳权表示,当地政府出台并完善了扶持政策,加强用工培训,同时有计划地引导传统捕捞业进行转型升级,用各种手段努力缓解“用工荒”难题。(记者董振国 潘强)
(责任编辑:王姣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