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车日为何淡出合肥?尴尬何时消弭

2013年09月23日 00:00   来源:新华网   

  "无车日"为何淡出合肥?专家表示公交发达是前提

2011年9月22日,合肥第五个“无车日”已是有名无实。(资料图)

  昨天是“世界无车日”,但合肥街头依然车水马龙,满眼都是中秋假期后上班第一天的热闹景象。“合肥‘无车日’活动一年不如一年,现在已经毫无声音了。”环保志愿者张新立感慨地说。从2007年的声势浩大到如今的悄无声息,“无车日”为何淡出合肥?

  市民:不开车上班迟到

  “今天不是‘无车日’么,倒霉的我决定不开车,打车去上班,结果还是被堵在路上,结果整整迟到了20分钟!”昨天,网友“曾经的小吉”在安徽网论坛发帖抱怨说。

  他称,昨日上午7时20分,他从家里出发,一下合作化路高架,遭遇第一个堵点,5分钟后过了五里墩立交桥;结果在殡仪馆附近又遇到堵车,这一次又堵了近10分钟;临近财富广场时,再次遭遇堵车,等了10多分钟还被堵,无奈之下只好步行,到单位时已经是8时30分。

  网友“曾经的小吉”的遭遇并不是个例。合肥市交警部门称,上午8时至9时间,合肥多个路段出现交通拥堵,像合肥南一环与宣城路交口、新蚌埠路和凤台路交口、宿州路与淮河路交口、马鞍山路与望江路交口、西一环殡仪馆附近、南一环轻工大厦路段、南一环五里墩上桥处等路段交通流量较大。

  部门:合肥未参加活动

  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几年来安徽一共有合肥、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池州、宣城、黄山、芜湖、安庆等10个城市曾经报名参与过“无车日”活动,今年只有淮北、池州、宣城、黄山、芜湖、安庆6个城市参与,合肥并未报名参加。

  记者从合肥市建委获悉,第一届“无车日”活动确实是他们报名并组织了活动,后来公交划归合肥市交通局后,他们就不再牵头组织“无车日”活动了。

  记者从合肥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9月16日他们启动了“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倡导市民“出行选择公交,选择绿色,选择健康”“出行选公交,城市多畅通”,9月22日刚好结束,未组织“无车日”活动。

  随后,记者从合肥市政府了解到,前几年合肥曾经组织开展过“无车日”活动,今年确实没有开展活动,但依然倡导市民放弃小汽车,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自觉参与“无车日”。

  专家:公交发达是前提

  “即使‘无车日’是场秀,我也认为有必要‘秀’下去!”采访中,环保志愿者张新立这样说。

  合肥市交通部门一位工作人员称,大举开展“无车日”活动,肯定会划定一些限制机动车的地区,这势必会导致严重堵车,给市民出行增加困难。记者还了解到,市民参与热情不高是“无车日”遇冷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合肥市交警部门的工作人员说,“无车日”活动开展有6年时间,公众参与热情不断衰退。

  采访中,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说,“无车日”没有考虑到合肥的现实,就目前合肥市民而言,“绿色出行”远没有成为大多数有车一族愿意接受的生活方式。

  在合肥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周教授看来,“无车日”只是一个相对简单的理念,要真正能在城市实现,必须要有与之能够配套的、发达且完善的公共交通设施,让市民们无论是在“有车日”,还是“无车日”都同样方便快捷地出行。否则,无车日这一天的禁行、成百上千人发起骑车倡议,就是一场大家都不受欢迎的秀,反而会增加更多人的反感,“要解决无车日遭遇堵车日的尴尬没有灵丹妙药,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大家共同努力,城市管理者要有‘公交优先’的思维,市民要有多借助公交出行的意识。”(新安晚报 袁星红)

  相关报道:

  无车日的尴尬何时消弭

  昨天是一年一度的无车日。然而在许多大中城市,堵车现象依旧很严重,这让无车日变得异常尴尬。

  尴尬的还有私家车主们。一些私家车主表示并不知晓22日是无车日,开车出门之后才在广播中听说今天是无车日,可惜为时已晚,只能为自己也不愿意看到的无车日拥堵“贡献力量”。

  事实上,与其他纪念日不同,无车日还远远没有深入人心。尤其是今年,中秋小长假刚过,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无车日就到了。很多公众不知晓无车日的背后,与进入汽车社会的中国没有成熟的汽车文化有关。最重要的是,一些车主还没有参与无车日活动的积极性。

  这些年,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在无车日当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的还和百姓拉家常,调研公共交通发展,研究解决拥堵等问题,这些行动往往成为当地媒体报道的焦点。但很少人关注的是,无车日是一种倡导和理念,不仅需要领导在无车日当天考察,而是需要领导多抽出时间体验百姓日常上下班之不易,然后主动开动脑筋,加快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实现交通顺畅,实现低碳节能环保出行。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无车日理念的宣传,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如何用制度和激励措施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把无车日的理念贯彻到每一天,如何发展好立体的公共交通网络,考验着政府的智慧和勇气,也是现代社会必须面对的大课题,更是公民需要思考和积极参与的大实践。(安徽日报 张建)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