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淘宝上购老腊肉,去网站上订新鲜蔬菜,通过网页“货比三家”购水果……在我国网民规模达5.6亿的背景下,作为传统产业的农业乘电子商务的“东风”,也焕发出勃勃生机。
据统计,今年以来,仅通过商业部、农业部搭建的公益性的网上展厅,我市即销售了10亿元左右的农产品;而通过电子商务(简称电商)专业平台售出的农产品也接近1亿元左右。
不过,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地处西部的重庆,将互联网这种兴起仅几十年的技术,嫁接到有数千年历史的农业中,可不像传说中“点点鼠标、敲敲键盘”这么简单。
农产品网上交易省掉五六个环节
15日中午,刚搬到沙坪坝区沙正街39号与女儿同住的杨婆婆,准备拖着拉杆车去买米,却被女儿姚女士拦住了。坐在电脑旁的女儿叫住了她:“别去了,明天送货上门。”
两天后的下午,就在杨婆婆吵着要去农贸市场买米的时候,一袋5公斤装的东北米就送上了门。杨婆婆问了价格,又悄悄地到超市去比价,同样品牌和重量的大米,网购的还便宜0.99元。
姚女士告诉记者,过去她主要是网购服饰,从去年开始才试着买农产品。今年上半年,她网购的农产品已有200多元。
去年是姚女士网购农产品的“试水年”,也是“中国生鲜食品电商元年”。据统计,去年仅阿里巴巴平台上就完成农产品交易额约两百亿元,预计今年将达500亿元。
农产品为何也开始流行网购?
接受记者采访的网友表示,网购农产品最大好处是划算,省掉中间五六个环节,价格往往比农贸市场便宜两三成;可以送货上门,方便;能买到平时商场里不易买到的东西,比如老荫茶。
扩大规模困难重重
尽管政府公益性平台在成交量、销售额均居全国前列,但从整体上与东部发达地区仍有一定差距,需要跨越三大障碍。
“符合标准的农产品供应量,是决定涉农电商规模的首要条件。”市委商电子商务处处长王迎曦表示。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的大小、颜色等难以整齐划一,而甜度、安全性等内在品质更是用肉眼无法辨别。若网上展示的规格与消费者购买的实物相差太大,必然会影响电商信誉度;而要想找到内外品质相差无几、供应量稳定的农产品,还需多方找货源。
碧天农业负责人杜敏告诉记者,在目前农产品主要靠农户分散生产的情况下,电商采购成本高,品质还难以得到确切的保证。
“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单笔规模不大,在物流相对不发达、物流成本较高的情况下,电商盈利较为困难。”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而农产品的特殊性要求成本更高的全冷链运输,又进一步压缩了电商的盈利空间。
我市冷链物流起步较晚,目前,人均冷库容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为在火热夏季将新鲜农产品送到主城消费者手中,我市许多电商会自备冷库、冷藏车,仅保有一辆冷藏车一年就需多花三四万元。
“我们调查发现,最需要通过电商开拓市场的农民,‘触电’却最有难度。”市农委农业信息中心主任康雷说。目前渝东北、渝东南等地,虽然盛产优质农产品,部分年纪偏大的农民对网络销售有疑虑,而已“触电”的农民能力也有待提高。
电子商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21世纪,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比尔·盖茨的话,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电商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目前,我国部分省市已初尝电商甜头。湖南33个品牌农产品借助“特色湖南”网上平台, 4个月网上销售额达400多万元;上海的“菜管家”通过网上接受订单,将上海及周边区域的优质农产品配送到市民家中,预计今年销售额将达1.5亿元;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正在实施线上线下同步推进、互为补充的营销网络……面对这股势不可挡的潮流,我市如何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商步伐?
首先,我市需大力发展以标准化、规模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为电商提供稳定、可靠的优质货源。
其次,是大力发展物流及冷链物流。
第三,是通过政府的宣传和培训,让农村大户、专业合作组织意识到电子商务在农产品销售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并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品牌营销等知识,让更多有条件的农民“触电”。
“农产品电子商务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重庆大学教授尹希果表示,政府在这方面可以加大扶持力度,如发展促进农产品贸易的中介机构,在乡镇一级建立基层代理机构,将供需信息进行汇总发布,并帮助无能力上网的农民在网上发布信息;研究适应远距离运输的保鲜包装、手段等;进一步规范电子商务交易方面的法律规范,增加网络诚信和安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