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保护城市之"肺" 构建环形"氧气袋"

2013年09月26日 13:57   来源:西藏日报   闫党恩 陈曦

  保护城市之“肺” 构建环形“氧气袋”

  ——昌都地区实施环周一线生态屏障工程纪实

  如果说林地是城市的“肺”,那么城镇环周一线生态屏障工程则是昌都的环形“氧气袋”。林荫小道,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这是大多数人心中的“田园梦”;“城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则是昌都规划并正在努力实现的“绿色梦”。

  2012年,昌都启动了城镇环周一线近16万亩的生态屏障建设工程,以城市周边山地直观坡面和昌邦公路沿线综合绿化为重点,计划用14年的时间,投入16.95亿元,完成封山育林35634亩、人工造林82996亩、道路绿化141.1公里,河岸绿化32.8公里。届时,昌都周边森林面积将达67325亩,灌木林面积达51305亩,草地面积达33730亩,城市及周边公共绿地面积将增加7503亩,形成“山、江、林、城”和谐共融的城市风貌。

  新昌都呼唤“绿色梦”

  昌都位于我区东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横断山脉,山雄谷幽,历史悠久,民风醇厚,生态独特而重要,素有“藏东明珠”之称。

  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特殊,气候干旱,土层薄,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加之人口较多,农村可替代能源不足,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任务艰巨,穿城而过的扎曲河、昂曲河及澜沧江水流浑浊就是水土流失严重的表现。

  区党委常委、昌都地委书记罗布顿珠十分关心生态文明建设,他指出,保护好祖宗留下的青山绿水,建设美丽昌都,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三江流域各族群众的切身利益。昌都要大力实施生态工程,搞好天保二期工程,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区域造林工程,在发展中重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为积极推动三江水源涵养区、高原边缘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东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区建设,进一步保护和改善昌都的生态状况,2012年10月,昌都地委、行署组织编制完成了《昌都环周一线生态屏障总体规划》,开展实施昌都镇生态屏障工程,大力改善昌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昌都地区林业局党组书记夏天说,环周一线生态屏障工程围绕昌都镇展开,将直观坡面和昌邦公路纳入项目区,采取乔、灌、草合理配置的技术措施,营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生态风景林、优良草地,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生物多样性,因地制宜构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环周一线生态屏障工程将有效地缓解水土流失的问题。”昌都地区林业局局长格桑巴珍说,这能增强城镇周边山地植被涵养水源、固碳释氧、改善气候、提升景观质量的功能,也有利于促进格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昌都处在河谷地带,在城区大面积植树不大可能。但是,如果能在城市周围种上成片的树木,那将很好地调节城市气候。从外面来到昌都,穿过一片‘森林’,一座美丽的城市出现在眼前,这种情景想想都很开心。”从事导游工作的范文婷说。

  多措并举广植新绿

  每年三、四月,昌都地区都要开展大规模的义务植树活动。正是春意融融、和风煦煦的时节,三江儿女齐心合力,在山坡上种下一颗颗绿色的希望,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家园。

  近两年来,昌都地区坚持“全民动手搞绿化”的工作思路,发动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了以“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为宗旨的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活动。

  据了解,昌都地区城镇周边绿化坚持以植树造林为主,2012年以来,在城镇周边马草坝后山、邦达街至行署后山和夏通街后山共造林9896.8亩。

  在今年3月12日的全地区植树造林活动中,区党委常委、昌都地委书记罗布顿珠语重心长地说,昌都是我们的故乡,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善事,大家要树立生态意识,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像延续生命一样建设生态,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

  今年以来,昌都地区进一步加大了昌都城镇周边造林力度,完成城镇周边、达普卡村、学土村等造林3907.5亩,环周一线生态屏障工程1020亩。

  “植树造林不能照搬别人的成功经验,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昌都地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积累,在植树造林方面,昌都有了自己的成功经验。

  今年,除了义务植树造林、组织农牧民群众造林等传统造林模式外,昌都地区首次采取了引进绿化公司承包造林的模式。绿化公司在保证技术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雇佣当地群众参与植树造林。这有效地增加了群众的现金收入,也提高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昌都地区采用速生树种与长寿树种相结合,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的方式,坚持乔、灌、草合理配置,着力营造“春有绿、夏有花、秋有果、冬有色”的良好生态景观。

  强化管理狠抓长效

  “在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的过程中,后期的长效管理才是最重要的工作。”昌都地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绿化工作中,昌都地区实施了《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造林绿化管理暂行办法》,使城镇周边绿化工作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只是建章立制还远远不够,造林和管护基础设施也很重要。针对城镇周边荒山荒地引水困难、牛羊肆意践踏等问题,昌都地区在造林点建立了两座蓄水池,保证非雨季的灌溉用水,并在树木周围安装网围栏,防止牛羊破坏苗木。

  年年植树,只见树不见林的尴尬深深困扰着昌都林业部门。“这就是后期管理不到位、不科学造成的。”夏天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

  去年参加了义务植树的普布说:“我们每年都去种树,种下后也就没去管了,也不知道种活了没有。”大多数情况下,树木种下后都无人管护,有的树苗被人拔走了,有的枯死了,活下来的一些也是东倒西歪。

  针对这一情况,在实施城镇环周一线生态屏障工程过程中,昌都地区实施了承包责任制,与各绿化公司签订造林承包合同,明确责任。在利益的驱动下,绿化公司就雇佣管护人员长期负责林木的后期管护工作,提高了林木的成活率。

  经过不懈地努力,昌都城镇周边绿化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荒山荒地的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也得到明显提高,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

  在保护好现有造林成果的基础上,昌都地区将逐年推进城镇周边绿化,力争通过几年的生态保护建设,将城镇周边建设成“四绿带、六公园、七片林”的总体功能结构,把昌都建设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域文化特点的高原生态美丽新都市。

  2013年3月,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中,区党委常委、昌都地委书记罗布顿珠与干部群众一起在挖坑植树。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