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攀登见证中国变化发展
——写在人类首登珠峰60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王昀加 顾涓
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世界第一高峰,神圣,高洁,藏语中的“圣母”、“女神”,无数探险家对她魂牵梦绕……
在这些勇敢者中,新西兰的希拉里和他的向导丹增·诺尔盖无疑是幸运的。1953年5月29日,他们从尼泊尔一侧的南坡成功登顶,创下人类首次登顶珠峰的壮举。
中国,作为攀登珠峰的“东道主”,当然不会在这个大时代里缺失自己的身影。一批又一批的中国登山健儿前仆后继,不畏艰险,勇攀高峰。
珠峰依然还是珠峰,中国登山者也依然无比勇敢、怀揣梦想,然而他们的初衷和身份却在悄然发生变化,从中折射出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攻险关留氧气 北坡首登展现中国勇气
虽然从南坡已经登顶成功,但直至1960年,北坡还没有成功登顶的先例,先前英国探险家曾在这里数次“折戟沉沙”,最后得出结论:想从北坡攀登这座“连飞鸟也无法飞过”的山峰,“几乎是不可能”的。
著名的英国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正是长眠于此,然而马洛里面对“为何登顶珠峰时”疑问的经典回答——“因为山在那里”,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登山者。
新中国成立后,登上“地球之巅”成为老一辈登山家们的最大梦想。1960年,国家体委决定由中国人单独组队,从北坡挑战珠峰。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登山队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最终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于当年5月25日4时20分成功登顶,圆了中国人登上“世界之巅”的心愿。
创造纪录的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无所畏惧的勇气。在距离顶峰还有50多米的高度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竟然需要半个多小时。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三人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努力向前,直到最后一块山岩。
登顶的成功,更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不惧牺牲的品质。当时从海拔8500米突击营地出发的突击小组中,除了王富洲三人外,还有一位叫刘连满的英雄。正是他想出了“搭人梯”的办法,帮助突击小组最终越过了被外国探险家称为“不可逾越的”天堑——“第二台阶”。在抵达8700米的高度时,刘连满已精疲力竭,被迫原地留下。
当伙伴踏上征途后,疲惫不堪的刘连满毅然关掉了氧气开关,在日记本里写下一封短信——我看氧气筒里还有点氧气,给你们三个人回来时用吧,估计也许管用——之后便昏沉睡去。
最终,珠穆朗玛没有把英雄收为己有,刘连满奇迹般醒来,并等到王富洲三人安全归来,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让他们吸他冒着生命危险留下的氧气。
(责任编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