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方政府不甘紧日子 搞另类经营掀投资公司热

2013年10月16日 10:42   来源:半月谈   徐海波 何丰伦

 

  在当前经济增长趋缓、财政增收放缓和还债压力增大的综合背景下,对地方政府而言,无论是被迫的选择还是主动的改革,总之已经过上了“紧日子”。然而,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忍受不了“紧日子”带来的“拮据”,开始采用“另类经营”的办法潜入市场,以求维持昔日的财政收入水平,或填补过去的债务漏洞。在当前简政放权的改革背景下,这种现象显得格外扎眼。

  减持套现:债务压力下的“以退为进”

  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土地财政收入缩水、地方债风险凸显,政府财政负担持续未见好转趋势。审计署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475.81亿元,相比2010年增加4409.81亿元,增长12.94%。

  全国债务数字更是“惊人”。审计署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政府性债务已达到10.7万亿元。除此之外,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曾在今年两会上表示,估计目前各级政府总债务规模在15万亿元到18万亿元。

  为了能够顺利在“地方债检查”中过关,地方政府正在想尽办法筹集资金,以应对未来地方债偿债高峰。因此,地方政府掌控的数百家上市公司股权成为首选目标,通过减持手中的国有股便可缓解困境。

  根据国资委的数据显示,2012年底,A股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共有953家,占公司数量的38.5%,其市值占比达到51.4%。而对A股数据的统计显示,近670家上市公司为地方国资委直接或间接控制。业内人士认为,减持这些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成为地方政府筹钱补债务窟窿最为直接的办法。

  这并非臆测。截至目前,虽然并没有出现地方国资背景股东加速减持上市公司的情形,但在2011年,当时的地方财政同样遭遇楼市遇冷带来的紧缩,被减持市值第二高的华新水泥股东华新集团有限公司就明确提出,减持股份所得资金,主要是用于黄石市保障房的建设。

  目前,具有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越来越多,其中也有地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这类企业一般并无实际主营业务,只是作为地方政府国有股份的持股平台,减持后的资金很快进入当地财政。

  湖北财政系统一位官员对半月谈记者表示,在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大量减持国有股还债过冬是上策。

(责任编辑:秦静)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