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资产脱手的报道一个接着一个。10月15日@金融八卦女:三个月内,李嘉诚大约已卖出了约1000亿港元的内地和香港资产。
如10月9日以58.5亿港元的总价整体出售给置富产业信托。9月27日,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电能实业有限公司宣布,将以股份合订单位形式拆售旗下的香港电灯有限公司,市场估计集资额在312亿至390亿港元。8月29日,作价约30亿港元抛售其在广州的综合购物商场“西城都荟广场”。紧接着和记黄埔10月18日公告称,由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各持50%权益的上海东方汇经中心已锁定买家,并将以89.5亿港元出售。
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套现的同时,李嘉诚从2010年就开始布局在欧洲的投资:通过一系列收购,李嘉诚父子已成为英国基础设施资产的最大所有人之一,控制着英国大约1/4的电力分销市场、大约30%的天然气供应市场、近7%的供水市场,被英国媒体惊呼“买下整个英国”。
和记黄埔2013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其欧洲业务实现收入851亿港元,在1991亿港元的总收入中占比高达43%,而香港和中国内地分别为15%和11%;欧洲业务贡献的税前利润占比高达31%,香港和中国内地则分别为17%和18%。
自8月1日以来,近期关于“李嘉诚出售资产”有效新闻报道量的趋势图(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在商言商还是不看好中国经济?
事实上,“是不是撤资”的问题,已经困扰了李嘉诚十几年,每当被记者问到是否会减少在香港的投资或撤资,他的答案一直都是“不”。
但在实际的商业运作之中,李嘉诚秉承的,始终是“在商言商、低买高卖”的商业逻辑。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2012年,李嘉诚旗下主要“多元化全球性业务平台”和记黄埔,欧洲业务贡献的营业收入占比已高达42%,香港业务则大幅下降至16%。而10年之前的2002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14%和43%。
一位投资界人士表示长和系近期的加速转移,可能是出于两个考虑:一是亚洲和欧洲的资产价格存在套利空间,并且,中国内地的投资回报率较10年前已大幅下滑;二是考虑到经济活跃度与稳定度,投资海外资产,或许让李超人更有安全感。
上述的分析是符合李嘉诚一贯稳健的投资作风的,综观李嘉诚在数次经济波动周期中的举动,很多投资界人士认为上述抛售行为并不奇怪。值得研究的是,李嘉诚抛售资产的节点,往往正是该项资产所处的行业位于顶点之时。“低吸高抛”,一向是李氏家族惯用的投资套利手段,对此不少网友的观点是认同的。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认为:李嘉诚出售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资产,或许是预见到了中国国内的经济危机、房地产泡沫破裂的风险,继而投资欧洲规避风险。
@作家-天佑:【李嘉诚70亿抛售上海高楼 被曝半数资产转移欧洲】原来不是谣言啊,不过,我能理解,谁愿意把自己的资产置于危险之中呢?
社科院研究员曹建海认为:新兴国家资产价格居高不下,经济形势下行,而欧美处于低谷,经济正在逐步复苏,从中国内地和香港套现,欧洲抄底,符合商业利益。2015年左右中国经济面临谷底的可能性很大,李嘉诚从中国套现、投资欧洲的举行,至少表明他不看好中国经济。
对千万网友来说值得关注的是,李嘉诚的离开是否预示着对中国楼市的不看好呢?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在北京诞生的7.3万元/平方米的全国单价地王时就通过微博发出:精明的李嘉诚先生在卖北京、上海的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
汽车之家创始人、总裁@李想:李嘉诚最近在国内房地产的操作,给了大家明确的市场预测。我想告诉我的好朋友和同事们,该行动的马上行动吧。
不过对此也有意见相佐者,德信无线通讯科技有限公司芭比手机事业部总经理@周长欣:大家卖房和李嘉诚的退出相比量级差的太多,李赚的是来自于权力和关系的钱,黑不黑白不白,他自己岁数大了孩子们又玩不到他的水平,所以就要退出到法制更安全的地方去。房价升降是另外一回事,现行政治体制不变房价是不会降的,因为房产证都得人家承认,绝对的垄断造成了房价严重脱离了市场化的实际价值。
如何解读李嘉诚的出售、投资行为?
最近这三个月李嘉诚在香港、内地出售资产套现的新闻报道一直在持续,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存在?如何解读这一系列的资本走势?
8月15日《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欧洲复苏引发资本大迁移:逃离新兴市场》指出:欧元区终于从长达18个月的经济衰退中缓过劲儿来,欧盟统计局周三(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二季度GDP增长0.3%,超过此前预计的0.2%。
文章指出:那些嗅觉灵敏的投资者早在两个月前已开始依据对欧洲复苏的判断调整投资方向,撤离新兴市场,增仓欧洲。这个趋势在最近几天变得更为明显,摩根大通在上述GDP数字公布之前就建议投资者“低配”新兴市场所有资产类别,增持更多欧洲资产。美银美林的基金经理月度调查也显示,因市场对欧元区增长的信心改善,投资者在削减新兴市场股票仓位背景下,增持欧元区股票至五年半高位。
投行美银美林13日公布的基金经理月度调查显示,欧洲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投资地。美银美林在7月访问了180名基金经理,后者共管理5160亿美元资产,其中近20%受访者希望未来12个月超配欧洲股票,这是六年来最高比率;有近17%的投资者超配欧元区股票,这也是2008年1月以来最高水平;88%的欧洲基金经理预计该地区经济将在未来12个月改善;投资者还在十年来首次转为超配英国股票;超配美国股票的投资者也达到30%以上。
摩根大通也加入到唱空新兴市场、唱多欧洲的阵营。在13日发布的报告中,摩根大通建议投资者持有更多欧洲资产,“低配”新兴市场的所有资产类别,并对自身“超配”欧洲资产头寸的状况表示满意。
10月21日《深圳商报》刊发谭浩俊文章《不要过度解读 李嘉诚的撤资行为》:其实,看投资者和企业抛售资产这样的现象,并不能单纯地就抛售资产谈抛售资产,而要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一方面,要看他抛售的是什么样的资产,另一方面,要看他抛售资产以后又作出了什么样的投资决策。
对李嘉诚来说,他所抛售的资产,实际上绝大多数都是前些年在香港和内地已经增值非常多的资产,且从这些资产所处区位等方面看,也已没有太多的升值空间。
资本是逐利的,是跟着利润的步伐走的。哪里的利润空间大、获益多,就转向哪里,这完全是市场规律的体现。既然李嘉诚是一位企业家、投资家,就不能不考虑投资收益的比较,不考虑将资本投到他认为可以获得更多利益的地方。
而从目前中国和欧洲的情况来看,这两年的欧洲经济在债权危机下,已经跌入了深谷,投资的空间已经很大。相反,中国经济虽然也出现了比较大的下滑,但与欧洲相比,仍然处于比较好的姿态。
同时,欧洲经济经过一系列的调整以后,也逐步进入了复苏的前夕,有些欧洲国家,如英国等,则已经进入复苏的通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先从中国撤离转战欧洲,再在中国经济完全企稳回升后回撤,完全符合资本逐利的轨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如果过度解读,无疑将对中国经济和资产状况作出错误的判断与分析,使社会舆论产生不利于中国经济复苏的影响。尤其重要的是,将中国经济运行及资产质量状况与李嘉诚是否撤资绑在一起,也是不客观、不现实的,是比较盲目和狭隘的。李嘉诚作为“常胜将军”,他的投资行为的变化,可以作为某种参考,但决不能无限扩大他个人的影响和作用,更不能将他的投资和撤资、投资去向作为判断中国经济走向和资产情况的唯一标准。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