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狠抓中关村项目落地 让“中关村”快点生根

2013年10月24日 15:45   来源:贵阳日报    冉婧宇 制图

  10月21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正式运行。作为北京·贵阳创新驱动区域合作系列活动的签约项目之一,合作站将充分发挥创新驱动的力量,搭建起贵阳与首都科技资源的合作纽带,对接国内最优质的科技资源,为贵阳的科技创新打通脉胳。

  随着北京·贵阳创新驱动区域合作系列活动的开展、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建设,一时间贵阳市吹起了来自中关村的科技创新春风。

  “贵阳缺的就是创新驱动,现在贵阳牵手中关村,引来了这么多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我们怎么能慢下来?”采访中,一位市科技局工作人员如此说。小小一句感叹,说出了全市上下的共同心声。自9月8日贵阳与中关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市上下以贯彻落实“三找”工作为抓手,厘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尽量简化办事流程、扫清落地障碍,为中关村项目建设全面提速。

  目前,北京·贵阳创新驱动区域合作活动签约的106个项目中,已有41个项目开工建设。签约一个月项目开工率为38.68%。在目前已开工建设的41个项目中,投资类项目20个,研究(研发)类项目11个,人才合作等其他类项目10个。

  同时,我市还着力加强与京筑创新驱动区域合作系列活动中赴筑考察企业的对接,并与有投资意向的重点企业进行深入洽谈,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

  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的完善、投资环境投诉问责机制的完善、《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五年发展规划》的启动编制、《支持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意见》等若干相关配套文件的完善;产学研平台的强化,联动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企业共同发展;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30条司法举措”为中关村项目保驾护航……面对历史机遇,各市直部门握指成拳,为中关村项目落地扫清障碍,从项目签约到落地全程护航。

  在项目建设方面,“十一”期间,无论是基础设施项目还是产业项目,工人们放弃了休假,用生产的激情助推中关村项目的“贵阳速度”;以创新驱动为核心,部分区县甚至修改产业规划,以中关村项目为主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在全市上下的全力拱卫下,中关村项目已经擂响全面建设的战鼓!

  健全机制 完善措施

  职能部门协力提速项目建设

  10月17日,中关村落户贵阳高新技术企业——贵阳讯鸟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只花了5个小时便顺利取得营业执照。从过去的20个工作日,到如今的5个小时发照,快捷的“一站式”全程代办服务为入驻企业打开了“绿色通道”。

  自中关村项目签约以来,贵阳市各级部门自查问题、自加压力,纷纷开通“绿色通道”、出台扶持政策,帮助项目迅速落地。

  速度的背后,是市级各部门对中关村项目发挥创新驱动,打造贵阳经济“升级版”的殷殷期盼。

  增强统筹能力

  推进招商引资

  在招商方面,市投资促进局正在加紧制定《贵阳市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理顺体制机制,增强对全市投资促进工作的统筹能力,形成投资促进合力。

  围绕全市园区产业基础和产业布局规划,市投资促进局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重要平台,主攻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高端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重点发展产业的引进,以招商促进全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大力推进实体经济招商。抓住北京市投资促进局与我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契机,抓紧细化合作实施方案,建立京筑两地工作互动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北京市投资促进局的信息平台和我市承接平台的作用,目标明确地组织多批次、小规模的投资人投资促进活动,推动投资信息向实体项目转化,共同引导和支持投资人积极投资贵阳,加强京筑两地的创新合作、产业对接及人才引进等。

  市投促局——

  为保证项目资金,市金融办积极做好融资服务,为项目“活血”。在贵州金融城项目中,针对资产置换过程中涉及的划拨土地、置换流程、税费缴纳等问题,市金融办专门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进行研究解决,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向金融中心聚集。同时,加强金融中心的功能建设,完善银行、证券、保险、投资基金、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功能,为企业提供综合化的融资服务,增强金融中心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目前,中国农业银行贵州省分行、光大银行贵阳分行、浦发银行贵阳分行等8家金融机构已正式签约并全面启动建设。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贵州银监局、农发行省分行、中国银行等4家机构已同意以置换方式入驻金融中心。目前,正在与贵州银行、新华保险、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对接。2013年,计划完成进驻金融中心的各类金融机构总签约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

  此外,为加快京东集团电商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市金融办积极探索融资新思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通过设立基金的方式支持电商产业园建设的融资方案,并与中国工商银行贵州省分行、中国光大银行贵阳分行、贵阳银行签订了支持贵阳市设立电子商务产业园投资发展基金框架合作协议。

  做好融资服务

  为项目“活血”

  市金融办——

  中关村项目落地不到一个月,市科技局认真思考科技政策的不足,从完善顶层设计着手,梳理散落在各个方面的科技政策,特别是将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与科技政策进行整合,查缺补漏,建立涵盖科技管理、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军民融合创新等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体系。同时,认真了解、发现、聚集贵阳市特色产业和企业的创新需求及园区建设发展的需要,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内开放的科技资源进行对接,并在9月底将需求信息上传北京,争取在今年能促成贵阳的一批企业与北京有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实质性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市科技局——

  整合科技政策

  完善顶层设计

  充分发挥职能

  护航园区建设

  近日,市纪委、市监察局联合下发《关于服务和保障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单位部门保障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发挥纪检监察的职能作用,全力“护航”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

  意见明确指出,要督促相关部门完善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服务机制,将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区域内的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纳入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在集体讨论决定、决策公开透明、相关部门监管到位的前提下,缩短审批时限,保证项目建设尽快启动。

  意见指出,要尽快健全投资环境投诉问责机制,建立相应部门,专门受理全市有关损害发展环境、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的举报投诉。同时,市、县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内外协调,对各类诉求和突出问题及时转办督办,做到投诉处理回复率达100%。要严肃查处各种故意刁难、吃拿卡要、敲诈勒索等违法违纪行为,对举报影响投资环境经查实的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视情节给予离岗学习、免职、撤职、辞退等处理。

  意见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快建立招商引资项目代办机制,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全程服务,统筹协调项目选址、方案审批、批后管理、竣工验收等工作。纪检监察组织要全方位、全过程强化监督检查,保障和促进项目廉洁高效实施。

  市纪委、市监察局——

  整合资源 落实保障

  各区市县多举措确保项目落地

  目前,京东电商产业园项目已完成800余亩征地工作,完成场地平整土石方开挖约25万立方米;西南信息港项目目前到位资金1000万元,现征地拆迁工作已完成,平场工作已完成;贵阳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基地产业园已正式挂牌,7家电子商务企业已经入驻……土地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在各落地区县的各要素保障下,中关村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加快。

  优化园区布局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在高新区,围绕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核心区的定位,突出创新驱动、生态优先、产城融合的理念,园区布局被进一步优化。

  在“一区九园”引领下,高新区结合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核心区的定位,优先选择科技含量高并有高层次人才支撑的重大项目,优先整体引进创新创业团队,以“省市共建人才特区”的政策优势引人才、聚团队。目前,高新区已聚集各类人才5万余人,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提供创新之源、动力之源。

  通过与省科技厅合作,高新区已与20余个研发机构(平台)、20余个创新服务机构(平台)达成入驻协议。下一步,将大力实施机构倍增、能力提升、机制创新等行动计划,力争通过3—5年时间,引进和聚集20家世界级水平的研发机构,聚集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

  此外,高新区还坚持“一产业一政策”,制定出台促进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电、电子商务、现代科技服务等产业发展的七个优惠政策和引进人才一揽子政策,并根据不同企业不同情况,结合企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企一策”扶持措施,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

  高新区——

  清镇市——

  “龙头”项目

  带动转型升级

  在清镇市,通过坚持基础先行,破除瓶颈,全力保证项目推进,实现以职教城为龙头,推动城市转型升级。通过教城互动,建设生态城、科教城、智慧城的目标。

  目前,工业区“三纵四横”、站马线、云站路、307省道改造、贵黔高速(清镇段)、厦蓉高速(清镇段)、龙凤大道、城北新区二号路、三号路、清安大道、金马路、百马路、红枫湖环湖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强力推进中。采取银行贷、向上争、向外引、向内挖等方式,通过项目入驻、基础设施配套推动土地增值,全力扩大融资规模,力争今年完成融资80亿元。千方百计争取用地指标,加快土地调规,强力推进征地拆迁和土地收储,力争年内完成土地征收20000亩、房屋征收100万平方米。

  为保证中关村项目建设进度,清镇市严格执行月调度、月排位、月问责机制。对每一个重点项目,实行“六个一”即“一个项目、一个牵头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个推进计划、一个倒计时方案、一揽子抓到底”;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限时完成制”,领导在一线指挥、队伍在一线锤炼、问题在一线解决、形象在一线树立、成效在一线检验;各项工作任务都明确时限,倒排工期,限时完成。同时,清镇市纪委对重点工作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跟踪、全面督查。

  目前,职教城已入驻职业院校17所,东区9所,西区8所(其中:高职6所,中职11所)。东区8所院校已建成招生办学,实现入住在校生约2.5万人。(本报记者 涂俊超/文 实习记者 冉婧宇/制图)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