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产冷水鱼何时才能热起来?

2013年11月04日 13:35   来源:重庆日报   

  深度>>

  好消息:地处内陆的重庆也产三文鱼——其中质优者,不仅比越洋而来的三文鱼更新鲜,口感也相差无几。

  “三文鱼是对肉质为红色、纹理呈白色、3公斤以上的大型鲑鳟鱼的统称。”按中国水产学会鲑鱼类分会委员、西南大学副教授吴青的说法,近年来在重庆市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发展迅速的冷水鱼中,超过一半的品种可归到三文鱼麾下。

  坏消息:目前重庆市水产市场上,地产三文鱼,价格不及进口三文鱼的一半,且难以进入主城酒店、高档酒楼。

  昨日,记者从在荣昌召开的“重庆鲑鳟鱼产业国际化论坛暨重庆鲑鳟鱼协会筹备会”上了解到,目前重庆市将通过抱团等措施,把“重庆三文鱼”的品牌做大做亮。

  主城九成三文鱼从市外调入

  “重庆产的三文鱼?没得!”在西三街农副水产品市场内,一位广告牌上标有“三文鱼”的店主对记者说。

  西三街和盘溪冷冻品批发市场的三文鱼,主要销往主城酒店、高档酒楼。其中挪威、智利的冰冻三文鱼,每公斤售价超过两百元;部分青海龙羊峡的三文鱼,售价也在160元以上。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主城90%以上的三文鱼是从市外调入;而彭水、武隆、城口等鲑鳟鱼养殖户的鱼,只有三成在市内以活鱼形式销售,其余则销往周边省市农家乐,每公斤价格在90元左右。扣除冷链运输、检疫等费用,市外运入的三文鱼价格依然要比地产的高出1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孙大江表示,去年我国鲑鳟鱼总产量为2.8万吨,但进口的就达到5至7万吨,同时需求量还在以30%的速度递增。

  重庆鲑鳟鱼为何价格低、打不进中高端市场?据了解,上世纪末挪威来华推销三文鱼,尾重几乎都在3公斤以上。因此,市场已接受“三文鱼是大个头的鲑鳟鱼”,重庆产的、个头在1至1.5公斤的鲑鳟鱼,则难以成为消费主流。

  重庆市上世纪末鲑鳟鱼养殖企业无一家活到现在

  个头不够大,折射出地产鲑鳟鱼产业经营分散、实力不强、观念需更新的诸多问题。

  “现在重庆养殖鲑鳟鱼的企业,‘个头’也偏小。”市农委分管渔业发展的副主任吴纯坦言。去年全市养鲑鳟鱼的企业有30家左右,但总产量只有150吨。最大的一家产量,也仅有30吨。这意味着余下的近30家企业,户均年产量仅有三四吨。

  吴青介绍,鲑鳟鱼一般采用流水养殖,建10亩左右的流水池,需要两三百万元。有业内人士估计,修完流水池后,一时没余钱买鱼苗的企业可占重庆市从事鲑鳟鱼养殖户数的三成左右;鲑鳟鱼防疫病任务重,为了减少后期养殖风险,不少企业在养殖到1至1.5公斤时便开始销售,这远达不到市场上约定俗成的三文鱼尾重标准。

  重生产、轻市场的观念,则阻碍着重庆的鲑鳟鱼产业壮大的步伐。上世纪末,重庆市巴南等地已成功养殖出鲑鳟鱼,但没有一家活到了现在。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曹豫说,这些企业已掌握了完整的养殖技术,想就近在主城销售活鱼,却因营销力度不够、市场认可度不高而作罢。

  特色产业只能抱团联合闯市场

  去年重庆市鲑鳟鱼产量仅占全国的2%。但与之相对应的是,重庆市用于鲑鳟鱼养殖的冷水仅占全市冷水资源总量的5%,因此渝东南、渝东北已有相当多的区县将其列为特色效益农业来发展。

  “现在是重庆市鲑鳟鱼发展的关键时期。”吴纯表示。虽然重庆市所占比重并不大,但当前还有多个南方省的养殖规模与重庆市相当。若能抓住机遇提升品质、打造品牌,鲑鳟鱼养殖就能成为重庆市又一项特色产业。

  11月3日,重庆市成立重庆鲑鳟鱼协会筹备会,准备通过建立自治的行业组织,通过统一育种、统一技术、统一规格、统一营销,破解养殖规模小、实力不强的瓶颈;同时,抱团后将加大对加工、营销等产后环节的投入力度,打造区域性的“金字招牌”,对内可开辟国内市场,时机成熟时向国际市场进军,在增加餐桌供应同时,让更多养殖者增收。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