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洛川苹果”金字招牌

2024-09-12 09:3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初秋,革命圣地延安,风和日丽,峁峦滴翠。洛川县一望无际的果园中,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

  9月10日一大早,洛川县永乡镇堡子头村果农杜民子家的苹果园里,装筐入袋的苹果堆成一座座小山。“今年风调雨顺,果子长势好、着色红,15亩地预计产值在40万元至50万元。”杜民子是洛川苹果种植大户,2008年,他在村里成立了“绿塬红苹果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了以技术托管、农资统配、农机支持、农服跟进、订单种植等为一体的社会化服务托管。

  目前,合作社在上海、西安、广州已建成洛川苹果专卖店3个、连锁销售点30个,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实现了产、技、销一体化。

  在洛川县旧县镇苹果物流交易市场,车辆川流不息,热闹非凡。来自广东的客商王正权告诉记者,洛川苹果品质佳、不愁销,“现在已收购50吨苹果,客户反响不错,计划根据市场反馈继续采购”。

  近年来,洛川县创新果树栽培模式,引进矮化密植优质品种,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优果率,增加产量,形成了早、中、晚熟苹果相互补充的产业格局。

  据统计,洛川县苹果种植面积目前稳定在53万亩,去年全县苹果总产量达112.78万吨。今年,洛川县苹果总产量预计达114.04万吨,综合产值将超150亿元,果农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8000元,苹果品牌价值达829.16亿元。

  如今,苹果产业在延安各区县遍地开花,成为老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数据显示,去年,延安市苹果种植面积332.8万亩,产量464.4万吨,鲜果产值259.1亿元,全产业链产值506.7亿元。洛川县苹果营销服务中心主任王艳表示,下一步,将加强品牌保护,努力让“洛川苹果”金字招牌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助推器。 (经济日报记者 张 毅)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擦亮“洛川苹果”金字招牌

2024年09月12日 09:3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张 毅

  初秋,革命圣地延安,风和日丽,峁峦滴翠。洛川县一望无际的果园中,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

  9月10日一大早,洛川县永乡镇堡子头村果农杜民子家的苹果园里,装筐入袋的苹果堆成一座座小山。“今年风调雨顺,果子长势好、着色红,15亩地预计产值在40万元至50万元。”杜民子是洛川苹果种植大户,2008年,他在村里成立了“绿塬红苹果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了以技术托管、农资统配、农机支持、农服跟进、订单种植等为一体的社会化服务托管。

  目前,合作社在上海、西安、广州已建成洛川苹果专卖店3个、连锁销售点30个,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实现了产、技、销一体化。

  在洛川县旧县镇苹果物流交易市场,车辆川流不息,热闹非凡。来自广东的客商王正权告诉记者,洛川苹果品质佳、不愁销,“现在已收购50吨苹果,客户反响不错,计划根据市场反馈继续采购”。

  近年来,洛川县创新果树栽培模式,引进矮化密植优质品种,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优果率,增加产量,形成了早、中、晚熟苹果相互补充的产业格局。

  据统计,洛川县苹果种植面积目前稳定在53万亩,去年全县苹果总产量达112.78万吨。今年,洛川县苹果总产量预计达114.04万吨,综合产值将超150亿元,果农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8000元,苹果品牌价值达829.16亿元。

  如今,苹果产业在延安各区县遍地开花,成为老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数据显示,去年,延安市苹果种植面积332.8万亩,产量464.4万吨,鲜果产值259.1亿元,全产业链产值506.7亿元。洛川县苹果营销服务中心主任王艳表示,下一步,将加强品牌保护,努力让“洛川苹果”金字招牌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助推器。 (经济日报记者 张 毅)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