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设财政”转向“民生财政”

2013年11月05日 11:27   来源:安徽日报   

  池州石台县仙寓山景区的大山村,是有名的富硒基地之一,山美,水甜,人纯朴,开发旅游业商机无限。

  为带活村里旅游业,当地政府对有意从事农家乐旅游的农民,用厨艺大赛等形式进行引导、培训,扶持创办农家乐专业合作社。理念活了,经营规范了,效益也好了,全村五十多户农家乐经营户年均收入达20余万元。

  培训是民生工程,全部由财政“买单”。这个市结合企业需求、产业发展,助力百姓就业创业,已累计培训16万人次,劳动者技能人才总量占劳动力总数由2008年前不足1%,提高到2012年底的3%。

  长期以来,政府财政从政策目标到支出安排,都是围绕经济建设来做文章,是典型的“建设财政”。近年来,在财政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支出结构调整优化,不断向民生倾斜,用于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建设财政”转向了“民生财政”,这是财政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转折。

  2012年,全省财政收入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3026亿元,继2007年突破1000亿元,2010年突破2000亿元以来,收入规模再上新台阶,收入速度明显加快。今年前三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大,重点企业发展受困,总收入依然完成2551.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增幅5.3个百分点,总量和增幅均位居中部第2。

  纵向比,实力越来越强,横向比,财力却不富裕,我省收支规模全国居中,人均水平更是靠后,但民生投入却舍得花钱,去年民生支出总量排名全国第7位。

  今年前三季,我省财政民生支出达2329.8亿元,增长11.1%,占财政支出总额的80.2%。

  财政支出是一种高效能支出,通过乘数效应引发一系列再支出,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不断加大的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使得教育、科技、文化、社保等保障水平“水涨船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如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平均每位学生获各类奖助金近千元,享受免学费待遇生均1200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落实奖励资金2亿元,在20个县(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拨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9.1亿元,带动群众、村级组织及社会投入8.9亿元,实施项目1.6万个。

  一方面,民生支出不遗余力,另一方面,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压减“三公”经费等支出,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加大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在开源节流的同时,从省到市、县,提高效率、加强监管,为的是让每一分民生投入都发挥最大效益。

  【记者点评】

  发展是有阶段性的。由“建设财政”迈向“民生财政”,体现了历史的巨大进步,彰显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

  只有民生持续改善,经济增长才有持久动力,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不仅要迅速做大“蛋糕”,而且要切实分好“蛋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工作首位,得有真金白银的投入、实实在在的倾斜,得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补上民生“短板”,完善社会保障,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提高了,消费起来才更有底气,从而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通讯员代云霄 记者冯 珉)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